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31

第31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1)

风俗习惯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

第一节 风俗习惯的含义及分类

一、风俗习惯的含义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婚姻、节庆、生产劳动、丧葬、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斯大林说:“每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种特点和特殊性的表现形式,有一大部分就是民族风俗习惯。

由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民族的风俗习惯才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同时民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我国历史文献资料中有大量、翔实的民族风俗习惯的记载。如《易经》、《山海经》、《风俗通义》、《礼记》等,以及历代正史和各地方志都保存有极其丰富的有关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宝贵材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风俗习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二、风俗习惯的分类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充分说明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

尽管现在还没有关于风俗习惯的分类法,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和系统化,我们将风俗习惯大体归纳为: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家庭习俗、人生习俗和岁时节令习俗五个方面,并略加介绍。

1.物质文化生活习俗

它包括人们在劳动生产、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活动中的全部习俗。由于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这种习俗对于任何民族来说,是一种能充分反映民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习俗。一般说来,这类习俗的变化是缓慢的。

2.社交习俗

这类习俗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得很早。应该说,有了社会,就有了社交习俗。社交习俗大体可以包括见面、称呼、祝贺、战斗、请客、通信、拜访等个人或集团交往方面的全部习俗和礼仪。其中每一个习俗的形式又各种各样。以见面习俗为例,各民族大不相同,有问好的,有合十的,有握手的,有亲吻的,等等。恐怕没有人能说清世界上见面礼有多少种。

3.家庭习俗

家庭习俗包括家庭或家族成员间存在的全部习俗和礼节。它大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类:称谓习俗、辈分习俗、敬老习俗、回避习俗等。一般说来,以人伦主义为传统文化核心的东方民族的家庭习俗要比西方民族复杂得多。

4.人生习俗

人生习俗包括人们在整个生命旅途中主要阶段上的全部的生活习俗。由于这种习俗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民族性,而且发展、变化相对缓慢,所以人们往往将这类习俗看成是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

根据内容和行为次序,我们又将人生习俗分为以下几种:

(1)降生礼俗。人的出世,任何民族都将它看成为人生中第一件大事。民族学资料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一个小生命来到世界上,就意味着民族和部落的兴旺、发达。这一习俗,实际上包括降生前、后两种内容的习俗。在降生后的习俗中又可分为产妇和婴儿两方面的不同习俗。在原始民族中曾有一种“产翁制”(即男子代替妻产、坐月子)习俗属于这类习俗。

(2)生日礼俗。这一礼俗包括孩子出生后的满月、百日、周岁,以及以后的生日的种种习俗。这类礼俗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3)成人礼俗。从童年到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步入成年的开始,这是人生的转折时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各民族或早或晚都曾存在过这种习俗。直至今天,这一习俗仍然保留在许多民族中间,只不过是现代民族的成人礼俗的内容、形式、意义都与原始社会时代大不一样了。据历史文献记载,封建社会的汉族士大夫阶层的男子成人礼——士冠礼的仪式就很繁琐,从活动的内容看,就有筮日、加三冠、易服、饮醴酒、受新名等多种复杂程序。

(4)结婚礼俗。在世界各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中,没有比结婚礼俗(简称“婚俗”)更为普遍、复杂的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俗,甚至一个民族有几种婚俗,各地区也有不同的婚俗特点。

婚俗一直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和重视。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研究婚俗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片断。例如,有的民族中有这样一种婚俗:如果家族内姑舅姨表兄弟姐妹之间坚持结婚,则要在广场上举行一个惩罚仪式。这种习俗显然是一种“族内婚”转为“族外婚”斗争过程中的遗迹。在许多民族中有一种“不落夫家”的婚俗,它表明历史上曾有过实行妻方居住的对偶婚形态。

根据婚俗的来源,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由社会家庭形态中两性权力斗争演化而来的婚俗。这类婚俗的形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在这一类的婚俗中,主要有买卖婚、掠夺婚、劳役婚、换婚、转房婚、妻姐妹婚等。

第二种,来源于宗教信仰的婚俗。这类婚俗有时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藏族、傣族、哈尼族、怒族等许多民族的婚俗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第三种,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婚俗。这类婚俗比较少见。例如,过去景颇族的婚俗中,新娘必须举行“过草桥”的仪式。这种仪式据说来源于创世英雄宁贯瓦与龙女结婚的神话故事:因龙女身上有鱼腥味,便让龙女从铺有“棒升草”的“桥”上走过,从此就有了“过草桥”的婚俗。

(5)丧葬礼俗。丧葬礼俗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葬俗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感情的心理状态。葬俗起源也很早,大概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便已经出现。这时期的葬俗常常是与人类的灵魂崇拜有密切关系。

葬俗的内容可分丧礼和葬式两个方面。关于丧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繁简不等。当然,丧礼的复杂程度与死者的社会地位、财富的多寡有直接联系。以解放前汉族农村地区为例,丧礼(丧事)可分五道程序:①停尸;②招魂;③吊丧;④殡仪;⑤送葬。每一道程序还有许多礼俗。

关于葬式,虽然种类也很多,但不外乎土葬、火葬、天葬(鸟兽葬)、树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5.岁时节庆习俗

岁时节庆也是民族的重要习俗之一。自古迄今,还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和时令庆祝活动的。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节日活动?很难做出统计。以我国为例,各民族的节日目前虽然还没有做过全国性的调查,但仅就曾经普查过的贵州一省来看,民族的节日集会每年达1000多次。贵州省的调查说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往往同一民族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也不完全一样。至于节日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更是同中见异,异中见同,色彩纷呈。

岁时节庆习俗,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生活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果说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家庭习俗和人生习俗只是分别构成这种表现形式局部的话,那么,岁时节庆习俗则是这一表现形式的综合,因为只有岁时节庆习俗才有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经济、物质生活、宗教、道德、审美观、禁忌等各种文化现象。

根据岁时节庆习俗的来源、性质,我们初步将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时令节日。这类节日在民族节日中最为普遍。如我国汉族、满族、土家族等民族的春节、清明节、上元节,藏族的萨洛节(新年),哈尼族的十月年等。

(2)宗教节日。这种类型的节日和节庆活动也比较普遍。例如,圣诞节、感恩节是基督教信徒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国藏族的雪顿节、萨噶达瓦节,布朗族的祭毫等,都属于宗教节日。

(3)庆丰收节日。这也是起源很早的在各民族中流行普遍的节日活动。例如,藏族的望果节,苗族的吃新节,景颇族、傈僳族的米节,阿昌族的尝新节等,都是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重大节日。

(4)传说型的节日。这类节日的种类尽管没有前三种多,但在我国和世界上一些民族中也不少见。如彝族的火把节、跳公节,其来源都与传说故事有关。例如,火把节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叫阿提拉巴的古代英雄高举火把向凶神作战的事迹。苗族的四月八,传说是纪念英烈“亚努”。汉族的端午节,蒙古族的马奶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等,都属于这类节日。

(5)纪念型节日。这是指为了纪念某个重要日子而一年一度举行的节庆活动。这类节日多产生于现代。纪念性的节日一般可分为国际的和国内的两种。国际性的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国内的如国庆节、建军节,等等。

必须强调的是,如果说民族的岁时节庆习俗在形式上的变化不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内容上的变化就非常明显了,而且往往是根本上的变化。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解放前和现在就有了很大差别。例如,过去有三多:迷信色彩多,劳民伤财多,落后成分多。现在的节庆活动,绝大多数已成为发展生产,增进民族团结,移风易俗,鼓舞民族精神的节庆活动了。

岁时节庆习俗有哪些特点呢?除了具有风俗习惯的一般特征以外,它还有两个鲜明特点,即娱乐性和社交性。

岁时节庆活动中的娱乐性质有可能在节庆产生之时起就已经存在。宗教节日,最初表现为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经常是鼓乐齐鸣,载歌载舞。像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人,在祭海神节时的庆祝活动简直是盛大的化装舞会,煞是热闹。我国哈尼族“米索扎”节中的磨秋、苗族新年的踩歌堂、壮族的歌圩、侗族花炮节等节庆活动,没有一个不是充满欢乐的盛会。

除娱乐外,民族的岁时节庆习俗也具有一定的社交性质。这种社交性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交友方面,而且是为本民族群众所公认的、合法的。如苗族的“游方”和“芦笙会”、布朗族的“赶表”、傣族的“开门节”、仫佬族的“走坡”等等,都具有社交性质。青年男女利用节日,通过对唱山歌、交谈,互送信物,跳舞、游戏等进行自由恋爱,选择配偶。以壮族“歌圩”为例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其社交功能。

壮族“歌圩”由来已久。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的记载看,“歌圩”的目的,是答谢神灵赐丰收。大概11世纪以后,“歌圩”才逐渐既有文化娱乐又有男女传情的性质。在歌圩中有一种“飞沱”的活动,实际上是以“抛绣球”寻觅意中人的一种方式。如果姑娘将“飞沱”(绣球)抛给了心爱的人,随即双双退出,倾诉衷情,互赠信物,订下终身。这种,“歌圩”活动一直流传至现在。

第二节 风俗习惯的起源和作用

一、风俗习惯的起源与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产生与形成,都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过程。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与形成,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发展阶段,其风俗习惯必然留下这些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表现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雷同之处,反之,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不同,其风俗习惯就存在着显着的差别。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与形成,与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各异,因而反映在人们的衣饰、饮食、习尚,乃至性格上也各不相同,即使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由于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上也有显着的差别。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与形成,与该民族的历史遭遇、社会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各种自然灾害、战争灾难和民族压迫的苦难,在民族风俗习惯中,有些则表示对战胜邪恶、推翻压迫斗争事件的纪念;有些则表达对民族英雄人物的缅怀和崇敬。如傣族的“泼水节”,相传是为了纪念7个勇敢的傣族妇女杀死一个魔王的故事。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宗教、迷信有一定的关系。

风俗习惯跟宗教迷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许多风俗习惯,历史上都直接或间接跟宗教有联系,或者就是来源于宗教。

和封建迷信有关的也很多,比如有的民族平时不能翻戴帽子,翻戴帽子意味着天要下雨。不少民族曾保持着生产“禁忌日”,什么第一声春雷响后的若干天内不能出门,不能生产;不准在正月初一、三月初三、十月十四下地干活;六月初六忌耕田;谷雨、清明不许拿火外出,新娘出嫁忌打雷;大年初一忌烧火等等,有的民族为了预祝丰收,干脆杀人头、杀牛祭谷、“杀牲祭鬼”等活动都直接与迷信有关。

二、风俗习惯的特点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风俗习惯作为不同地区的民族心理素质和价值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内涵和外延的双重社会特征。

关于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和约束性几个方面。

民族性是指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人不同于法兰西人,其根由在于两个民族间多层次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于各民族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和生活条件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