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30

第30章 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4)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它总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因而文化的民族特征也会随之演变。但是,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凝聚民族群体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民族群体文化的根本特征,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传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文化的民族特征的相对稳定,使得作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也相对稳定。因此,文化传统与民族特征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特点、不同传统的文化,不同特点、不同传统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故只有透过不同特点、不同传统的文化,我们才能准确地区分、识别出不同的民族。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把文化作为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抓住了民族的核心内容。综观一部中外民族学史,可以说不论哪一种学派和思潮,无一不是在为寻求解释民族文化异同的本质和规律而在构建着自己的理论。尽管学派不同,方法不同,但以文化为研究本位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与此相应的是,民族学家为民族所下的各种定义,都是围绕着文化的各种内涵而展开的;也都以文化研究作为学科的根本课题。所以,文化和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民族研究与文化研究并行不悖。

第四节 民族文化研究的意义

民族文化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试作如下分析。

第一,如上节所述,民族文化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民族的内涵与特点,以便对民族异同做出更合理、更准确的区分。

第二,民族文化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过文化,更准确地揭示负载它的那个民族的社会。与物质文化相比,早期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似乎更重视对人类信仰、习俗、婚姻、家庭、习惯法、宗教等精神文化的研究。古典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L·H·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以19世纪中期美洲印第安人社会为例,通过对其婚姻、家庭与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提出了人类家庭进化理论,进而阐释了人类原始社会的历史以及向阶级社会进化的学说,便是这类研究的典范。民族文化对人类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视相对较晚,但成果却相当丰富、显着。民族文化研究物质文化,首先要求能够全面而精确地描述每个物质文化因素,必须懂得并描述出这些物质的生产技术及效用。但是,描述仅仅是研究物质文化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民族研究者来说,更关键的是注意一个物品的社会作用及其与人(它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并由此而引发出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后者的研究较之物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犹如经济学家关于财产的解释,财产所反映的并非只是人与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由财产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

例如,服饰的职能,在寒冷地区是保护身体、防御寒冷和周围环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在热带,穿衣则主要是用来装饰身体。此外,服饰还有区分性别和标志社会地位的职能。从原始社会早期开始直到前资本主义社会(部分地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服饰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越复杂。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原因并非由于防寒的需要,而是通过装饰来更严格地实行性别区分。这无疑与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进化有关,也与在家庭和社会中确立父权制有关。

服饰也是一种社会标志,即标志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服饰的这一职能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存在。随着社会制度越来越复杂,不同等级的服饰也就越趋分化。在东方和欧洲的封建时代,贵族与庶民、市民与农民之间在服饰上的差异是明显的,每个等级都有特定的服装样式,互相不得逾越。我国从先秦时期起,统治阶级的衣裳冕冠,就有按等级尊卑区分的严格制度。17世纪时的一个法国贵族,凭服饰不仅能说明他不同于一般平民,同时还能标示出他的地区和特点,因而他绝不会被看成是西班牙的贵族。总之,服饰在确立和巩固等级制度、等级意识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现象,去洞察并揭示负载它的那个民族的社会。

第三,民族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是社会构成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中介。任何民族成员的社会心理、习惯、性格、行为总是与一定的民族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发展的中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我们各族人民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又与人的社会化紧密相关。每个民族成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采取何种价值取向,都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文化的陶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已深入到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但是,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目前的文化总体状况仍然相当落后,而且文化成分也相当复杂。从社会发展程度看,我国现阶段的文化除了社会主义的成分外,还有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包括长期的封建文化、近百年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众多少数民族社会中残存的其他前资本主义文化,以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逐渐影响我国社会生活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从文化展现的形态看,我国南方和北方,内地和边疆,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在文化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这些文化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或相对独立、自成系统,但都在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文化现实。对此,我们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摸清每种文化的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指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总之,民族文化研究,不仅在于研究各民族社会文化的现象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发展的,而且还在于从理论上阐述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心理、性格和行为的,是如何影响并作用于民族社会进程的。因此,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都不可低估。

第四,民族文化研究,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尊重、信任与合作,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群体长期劳动创造及智慧的结晶,其优良部分不仅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种种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当今世界,民族众多,文化千姿百态。民族文化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现象、特点、功能与发展规律,首先要使不同文化的民族,不论其人口多少,文化发展高低、快慢,都有平等地存在与发展的权利,都视其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我们承认每种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然而,若每个民族、每种文化中的人们都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伟大,就会步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及唯我独尊的误区中,甚至由此产生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人类文化的平等地位就无法体现。长期以来,世界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文化伴随其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向外传播,他们的先进部分自然有利于欠发达国家民族的发展,但它也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些民族自身文化的风格、特点与发展道路,否则后果会是相反的,而且也违背了人类文化平等发展的原则。再者,对异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尊重,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共处。放眼世界,当今很多不安定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讲,几乎都与文化因素有关。由于文化隔膜造成的偏差而产生了民族、种族、文化上的歧视与冲突。那种站在自己文化立场上歧视其他文化的不平等态度,直接影响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影响着世界和平。与此同时,当今世界上一些新兴民族国家随着经济增长及民族文化的复苏,局部地区也出现了新的文化对立状态。人类需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把自己的文化摆在与其他民族文化平等的地位上,相互尊重、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偏见与歧视,消除因文化而导致的冲突,实现人类的和平共处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思考题:

1.结合本民族实际,谈谈民族文化研究的意义。

2.文化有哪些特征?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特征的?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张文勋主编:《民族文化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曹锡仁等:《社会现代化与观念的演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托尔斯托夫主编:《普通民族学概论》,周为铮等译,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7.司马云杰着:《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