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7532000000067

第67章 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5)

卖不出去。曾经火爆了多年的大型商场经营困难,争相削价竞销,但收效甚微。前几年“民工潮”汹涌,多时到过8000万人,引起了上上下下的议论,这几年也消停了,今年(1999)还在继续回流。亚洲金融危机又增加了新的压力,外贸出口受阻,很多产品出不去,不少外贸企业面临亏损停产的困境。去年就提出要扩大内需的决策,但扩得很不理想,城市扩不上去,农村这一块也因近几年农民收入减少,无钱购买,扩大农村内需市场难以实现。

学术界有人撰文评说:我们真到了工农产品过剩,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了吗?不就是人均400公斤粮食,人均35公斤肉,人均17米布,人均80公斤钢,人均1吨煤,只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怎么能说过剩了呢?1997年我国生产电视机3513万台,其中彩电2643万台,电冰箱986万台,洗衣机1257万台,面对3.4亿户居民(其中农村23402万户),这点产量不应该销售不出去。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的抽样测算,城镇居民这三大件每百户拥有率都在以上。而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电的拥有率,彩电27.3%,冰箱8.5%,洗衣机21.9%。可见家电市场的潜力还很大。怎么说过剩了呢?结论是多乎哉,不多也。但产品就是卖不出去,这是不争的事实。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主要是两点:

一是我国的经济正处在上一轮宏观经济调整的后期。

年后,经济高速增长,一时出现了农业供给能力跟不上需要,通货膨胀。1994年物价猛增21.4%,国家进行经济调整收缩银根,连续3年多实行财政、金融从紧的政策,物价降下来了,经济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市场疲软,销售困难等问题出现了。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了银行利息,适度放宽了银根,经济还在启动。

二是目前许多工农业产品销售困难的根本原因,则是城乡社会结构性矛盾引起的,是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而引起的。所以,单靠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已经远远不够了。比如在农业内部,粮食多了,卖粮难,多种瓜菜,瓜菜也多了,也是卖不出去。农产品多了,多发展工业产品,工业产品也卖不出去。服装、家电等日用工业品多了,生产资料产品也多了,煤炭、钢材、水泥等也卖不出去。现在的问题是要调整城乡社会结构,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打开城门、镇门,让一部分农民进来,逐步增加城镇人口,从而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从现代化国家已经走过的历史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发展的,有些国家城市化还略快于工业化。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1978年,我国GDP中第一产业占28.1%,第二产业占48.2%,第三产业占23.7%。但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7.9%,直到1997年的GDP中,第一产业占18.7%,第二产业49.2%,第三产业占32.1%。现在我国的现实是,占70%的农民购买消费不到40%的商品,三个农民消费的商品,还不如一个市民。这就是目前市场疲软的社会背景。

1996年世界城镇人口平均占世界总人口的45.5%,发达国家平均达到75%,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7%,有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也超过50%。学术界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还只达到工业化初期的水平。即使按目前世界人口城镇化达到的平均水平45.5%计,我国年的城镇化率,也落后15.6个百分点。1997年我国总人口是123626万人,如果使城镇化率提高15.6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以增加1.9亿城镇人口。

调整社会结构,已成了当务之急。如果我们采用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小城镇建设,用3~5年功夫,让1.9亿农业人口以致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那么,当前的许多经济问调整社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题,可以得到解决,至少可以缓解。

首先,可以使过于分散的乡镇企业适当到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使正处在结构调整、体制创新过程中的乡镇企业得到小城镇各种“硬件”的支持,公路、水、电、通讯以及相关的公用设施可以共用,一些先进适用技术可以在企业间相互传播和共同开发,既节省了投资,也增加效益,对于乡镇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和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让1.9亿农民(其中多数是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他们必然要建房、买房和租房,住宅业就会兴起,加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就繁荣了,平均每人以1万元用在住房上,几年功夫,就有1.5万亿元的需求。这会大大推动我国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再次,农民进了城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会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也会改变,加上有了小城镇的电力、自来水、通讯等基础条件的支持,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和服装、皮鞋等日用消费品就会大量增加。现代工业的许多产品,主要是为城镇居民生产的,也需要有城镇的基础设施为应用的条件。农民进了城,条件改变了,就会购买各种工业产品。

最后,1.9亿人向上万个小城镇集中,使城镇人口有了相当的规模,商业、交通、邮电和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以及其他各种第三产业就会相应发展起来,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我国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原因是没有城镇的发展作为依托。城镇发展起来了,第三产业就会迅速发展,各种服务业发展起来,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就能上一个台阶。另外,就农村来说,转移出了1.9亿农业人口,按现在农业已达到的生产水平,农业产量和农村经济收入不会受什么影响,那么留下的7亿多农业人口,就等于增加20%多的收入,这实际也等于增加了农村的购买力。上述种种都说明了调整社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起到一石数鸟的妙用。

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前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改革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那些条条框框的结果。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城乡分割、二元社会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推动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就必然要求改革目前还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加快城镇化发展。这既是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目前经济发展困难的一剂良药。

当然,目前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已实行30多年,可谓盘根错节,已成体系,改革起来,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改革的难度也很大,好在改革这套体制,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共识。

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决定》着重阐述了积极发展小城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这对于统一全党全国对于发展小城镇的认识,提高发展小城镇的自觉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后小城镇建设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应当积极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使之积极、稳妥、有序地展开,真正做到通过发展小城镇,起到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值调整社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见199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得欣慰的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一批小城镇已经崛起,在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了小城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威力,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全国今后发展小城镇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例如,上海市通过对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实践的总结,在1994年就提出了“农村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的战略安排。如江苏省部分市县提出了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先进小城镇落户,吸引了先富农民带资金进小城镇建房、买房办产业,使人气财气在小城镇很快兴旺繁荣起来。如浙江温州龙港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农民共建农民城总结推广各地发展小城镇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推动全国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当然,在以往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教训,要认真吸取,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

调整社会结构,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又一次大的冲击。改革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融合,形成城乡一体的大市场,这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意义十分重大,必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密切关注这场变革,参与这个实践,做出相应的理论总结。

(1999年第3期《科学社会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处在重大历史性变迁的过程之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变;二是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前一种转变,学术界称之为社会转型,后一种转变称之为体制转轨。这两种转变交织在一起,又是在这样一个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呈现了纷繁复杂的种种社会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国外的许多议论。但是,无论是20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还是这年来中国社会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困难,都可以从中国正处在这两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得到说明,这是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视角。

第一,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之中,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从1978年到1999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8年的GDP为3624亿元,1999年为82054亿元,扣除物价因素,GDP平均年递增9.5%。超过了原定翻两番的目标。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3.048亿吨,要靠进口粮食维持温饱,到1996年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从此解决了粮食问题。各种农产品也是逐年增长的。近几年,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农产品都自给有余,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但由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得更快,所以,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产值中的相对比重是下降的。1978年GDP中,第一产业占28.1%,第二产业占48.2%,第三产业占23.7%;到1998年,第一产业占18.4%,第二产业占48.7%,第三产业占32.9%。

20年来,中国的工业持续高速发展,1978~1999年,工业增加值每年递增11.71%。现在许多工业品的生产,已超过了社会的需求,也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据1999年国内贸易部统计,在61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平衡的占1/3,供过于求的有483种占2/3。当然,在工业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占的比例还是很少,但中国已经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第二,中国正在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82%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里。这20年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很快,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农民不能自由向城镇迁徙。所以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由此引起了种种问题。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是一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的市和镇大量兴起。

年,全国只有2780个建制镇和342个市,1998年已分别增加到16660个和664个。1998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30.4%,比1978年提高12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还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城,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规划,一年多的实践,各地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因为我国现行的统计口径把进城打工、经商但户籍还在农村的人口仍统计为农村户口,所以,事实上,现在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要比统计局公布的高一些。有学者估算,现在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率为35%左右。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相应政策的出台,今后10~20年将是城市化加速的发展期。

第三,中国已经基本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农村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发展乡镇企业,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冲击计划经济体制的。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流通体制、价格体制等等的一系列改革,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渐进地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这种转变就加快了。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到2000年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1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据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的测算,1997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为77.2%,工业品为68.3%,服务产品为45.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品的市场化总体水平为61.7%。但资本市场化程度为17.2%,土地市场化程度为22.5%,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70%。1997年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为50%左右,这三年又有大的发展。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还需要继续完善,还要进一步改革,市场化程度还要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