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规模上讲,乡镇企业开始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几个人、十几个人,几百元、几千元的资金,几间旧房,几台旧机器,因陋就简,敲敲打打手工操作,但发展很快,资金积累很快。十几年工夫,现在各地都有了一批几百人、几千人乃至上万人的大型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有宽敞的厂房,精良先进的设备,技术构成很高,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拥有数千万元、数亿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这些企业有不少是全国第一的企业。比如全国最大的电冰箱厂、最大的电饭煲厂、最大的电风扇厂、最大的饲料厂、最大的丝织印染厂、最大的万向节厂,等等,都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正向大型化、集团化和现代型企业发展。
从企业分布上讲,原来的乡镇企业土生土长,可以说是“处处办厂、村村冒烟”,场地相当分散。这对于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用电、用气、用水、通讯联络以及企业相互间的交流、观摩和互通有无,等等都很不利。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现有的乡镇企业正在向小城镇集聚,有一部分地区的乡镇已经在办工业小区、开发区。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逐步集中。而这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从地区分布上讲,乡镇企业最早是在苏南、胶东、闽南、广州、深圳,即中国东南沿海各地的农村首先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本来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基础就比较好,办乡镇企业比较顺利。
而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又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同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越来越大了。1978年广东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贵州省的209%,到1993年扩大到401%,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还在发展,有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政府倡导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例如大量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贷款,组织和鼓励东部的乡镇企业到中西部资源丰富的地区去办厂和开发,鼓励和支持流到东部地区的民工,学了技术和经营本领以后,回到中西部老家去办乡镇企业。
现在已初见成效,近几年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已高于东部,但这也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总的说来,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推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加速了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1978年前的中国农村经济,实际就是农业经济,农村里只有一些农产品加工、农具制造、农机修理等小工业,工业产值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5%以下。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到1987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乡镇企业产值已占51.3%,乡镇工业产值占35.4%,而到了1993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乡镇企业产值已占72%,乡镇工业占58.4%。而在苏南等乡镇工业发达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已占这里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以上,那里是乡乡村村都有工业,所以有人说,现在的苏南农村应该改称苏南工村了。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推动了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农民的分化。1978年以前,中国7.9亿农民被组织在5.2万个人民公社、70万个生产大队、515万个生产队里,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农民对生产资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农民的分化料没有支配权,对经营没有自主权,集体劳动,按照工分分配,农民之间的经济生活状况基本相同,所以7.9亿农民,都是人民公社的社员。农村改革以后,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可以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的劳动和经营,使农民这个大的社会群体分化了,而推动农民分化和流动的最主要的力量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民已经分化为8个职业不同、利益不同、要求和愿望不同的阶层。
1.农业劳动者阶层指承包集体耕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劳动,并依之取得全部或大部分收入的生产劳动者。农业劳动者阶层目前仍是中国农村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在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还未发展起来的地方尤其如此,农业劳动者仍占多数和绝大多数。但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个阶层的比重不断降低,有的已降到20%以下。
2.农民工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阶层,他们的户籍在农村,农民身份未变,还承包有耕地,但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乡办村办的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农民工有两类:一类是离土不离乡的,他们在本乡本村的乡镇企业里劳动,早出晚归,还住在本地;一类是离土又离乡的,他们到城市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或外地的乡镇企业里从事非农产业劳动。这几年讲的“民工潮”,就是形容这支庞大的民工队伍,在回家过年时形成的像潮水一般蔚为壮观的景象。农民工阶层人数仅次于农业劳动者阶层,据1993年统计,已超过1亿人,随着乡镇企业继续发展,这个阶层还在扩大。
3.雇工阶层他们同农民工一样,也是农民身份,承包有土地,但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所不同的农民工在乡镇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事业单位里工作,而雇工则受雇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或三资企业。这个阶层近几年发展很快,已超过1500万人。
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农村里的民办教师、医生、农业技术员、文化艺术工作者等属于这个阶层,他们从事脑力劳动,但户籍在农村,是农民身份,同农民一样承包有土地,住在农村。这个阶层人数不多,大约占农民的1.5%~2%。
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资料和资金,从事某项专业的劳动者(如木工、瓦工)或经营小型企业的工商业者,个体工商户除了自己参加劳动从事经营外,有的还雇有少量帮工或学徒工。1993年农村个体劳动和个体工商户有1191万户,从业人员共2009万人。
6.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生产资料和资金,雇工在8人以上,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主,这个阶层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的。(个别的私营企业主在80年代初就有了)1994年全国农村约有私营企业30万户,私营企业主大约在60万人以上,这是农村中最富有的一个阶层。
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指农村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中层干部和供销人员。他们对集体经营的乡镇企业有经营决策权。1993年全国农村有乡办村办企业168.4万个。按每个厂平均8个干部计算,这个阶层有1347万人。这个阶层在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有经济实力,很有影响力。
8.农村管理者阶层指乡、村两级的基层干部,他们是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农民的分化者、领导者、管理者,从事农村的行政和经济的管理。他们是政府和广大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所以农民的分化程度和各个阶层的组成状况也很不相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民文化程度高,农业劳动者阶层大量减少,而农民工、雇工、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大量增加。在欠发达、不发达地区,农民分化程度低,农业劳动者仍占多数,上述5个阶层就少。从整个国家来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劳动者将逐渐减少,而农民工、雇工、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就会继续增加,而且还会进一步分化出新的阶层来。
从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在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大量的农民转变为工人、职员和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过程,而且这种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在职业转化、身份转化、居住地转变上基本是一起完成的。中国因为特殊的国情,特有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民的转化将是一个特殊的漫长的转化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通过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首先,是实现职业上的转化,由农业劳动者转变为非农产业的劳动者,现在大约已经有1/3的农民实现了这种职业转化。其次,是居住地的转化,1993年政府已经决定,要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允许这部分农民在小城镇落户。现在已有大量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如在乡镇企业最发达的江苏省无锡县,现在已有42%的农民住到镇里。最后,将通过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的户口制度,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化,实现农民变为城镇居民的历史转化过程。
中国9亿农民中的大多数要逐步转化为工人、职员;转化为城镇居民,这是历史的必然。上述农民通过职业转化、居住地转变、身分转换的阶段,是对目前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着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这一历史过程的概述,事实上,转变的形式还会多种多样,而且,广大农民还在创造新的转变形式。所谓中国特色,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例证。正是通过这些符合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形式,稳定而又渐进的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实现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1994年7月在日本大学学术年会上的论文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农民的分化私营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呼吁出台社会政策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党与政府为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条例,并且确立了它的法律地位。进入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以后,私营经济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以及人们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私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私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公布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于1988年底对私营企业开始了登记工作。从登记情况看,1991年以前,私营企业的户数与从业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下。1992年以后,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1993年同1992年比较,私营企业的户数与从业人数,分别增长70.4%和60.7%。1994年的发展速度更快,上述两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81.5%和73.9%。私营企业户数超过1万户的有15个省、市。其中,广东(6.7万户)、浙江(4.6万户)、山东(3.4万户)、辽宁(2.8万户)和江苏(2.8万户),5省私营企业的户数占全国总户数的47%。
二私营企业实力增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了一批“百万富翁”
从统计资料看,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比户数、从业人数增长更快。1993年同1992年比较,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增长207.6%,1994年又比1993年增长112.9%。增加资金投入,减少雇工人数,提高有机构成,是私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主要途径。从1989年到1994年,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的注册资金由9.3万元提高到33.5万元,而雇工人数则由18.1人减少到人。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百万富翁)也在逐年增加。从登记情况看,1992年全国为户,1993年为8784户,1994年为19538户(占同期全国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5%)。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企业资产规模(固定资产加流动资金)达亿元、几亿元、十多亿元的大户。
三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影响扩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私营企业主在经济活动中几乎都与所在社区的地方政策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或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或是当地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资助者。这在有些地区的县、乡一级显得格外突出。可见,他们的社会影响,首先,表现为在经济社会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其次,表现在他们的参政议政上。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主,在政治安排上多有一个位置。据有关资料,近些年来,私营企业主被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的有5400多人,被推荐为县以上政协委员的有8500多人,共青团与妇联委员各有1000多人,还有许多代表人士进入全国、省、地、县工商联的领导班子。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参政议政,为发展经济私营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呼吁出台社会政策社会事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全国首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分析资料,私营企业主中的中共党员占13.1%,共青团员占7.3%,其他民主党派占6.5%。从总体上看,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当然,这种影响主要在本乡、本县,带有明显的社区性质。
四私营经济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这是由下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个人资金拥有量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的民间资金达3万多亿元,其中属于私人的金融资产达2万多亿元。资金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而资金总是投向相对安全、收益较高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良性的投资机制、良好的投资环境正在形成。同时,国家政策也鼓励私人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一些具备条件的投资者,将筹措民间资金,雇工经营,兴办私营企业。二是大量的富余劳动者与富余职工,正在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与就业岗位。三是中西部地区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思路,一些欠发达地区正是通过“个体起步,私营突破”的途径,开始摆脱困境。四是戴着“红帽子”(“假集体”
企业)的私营企业主,将逐步恢复其本来面目。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可以一视同仁地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这就需要产权关系明晰,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果断决策。而那些戴着各种“帽子”的私营企业主,将会逐步摘掉那些不实之“帽子”,以其真面目直接走上激烈竞争的市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