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7532000000016

第16章 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15)

农业科学技术力量大大增强,农业科技体系已经建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全国已建立了县级农业推广中心1000多个,区乡农业技术推广站4.5万多个,在县以下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40多万人,已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教育、应用推广的网络。以育种来说,1949年以来,我们培育成了一大批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对农业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其中杂交水稻等方面的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大幅度增长,旧中国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1949年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88年,粮食总产7880亿斤,棉花总产8300万担,油料76400万担,糖料123748万担,分别比1949年增长2.5倍、8.3倍、4.1倍和20.8倍。1990年粮食总产预计达8000亿斤。以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这个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40年来,我国农民向国家交售了大量的粮棉和其他农副产品,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基本经验和教训

“温故而知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总结我国农业发展40年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坚持农村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我们不搞农业合作化,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上述农业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不可能取得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不可能取得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6.6%,而1984年,已占到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1.6%。从1958年到年,世界粮食增长1.67倍,平均每年增长2.93%;而我国同期粮食增长2.08倍,平均每年增长3.37%。如果我们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地区差别大,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国家,要做到农民普遍安居乐业,普遍解决温饱问题而不两极分化是不可想象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只是扬弃了集体经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经营方式,而不是否定农业合作化本身;它仍然实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只是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实行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既发挥了原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充分调动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走的仍然是社会主义道路,只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符合农民的意愿。如果实行土地私有,那就是彻底否定农业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否定农村社会主义道路,也就否定了我国农村数十年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果,许多农村组织和农业设施就可能解体。如实行分田单干,农村分散成众多的农业生产者,农业现代化的事业就会失去基础,很快就会出现诸如两极分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条路当然我们是不能走的。

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和工业的联系,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最重要的是要摆好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就总结出了国民经济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后来又提出了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这无疑都是正确的。但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开始是从别国搬来的,工业是全民所有制,农业则是集体所有制,城市处于领导地位,我们在实际执行上,常常是以重轻农为序,把重工业放在第一位,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这个基础所能承受的能力,以致损害了农业的正常发展。4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处于现阶段的我国经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速度保持在1∶2~为宜,如果工业发展得过快,就会出问题。上述三次农业的衰落和徘徊,究其基本原因,都因为工业发展过快,挤了农业的资金、劳力、资源、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回顾总结教训,“七五”

计划把农业投资剧减到5%,把农用工业投资削减到1%,这是决策上的大失误。历史的经验是,按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农业基建投资不能低于10%,农用工业投资不能低于3%。工业农业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比例关系,这个关系一定要摆好,以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平衡协调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制定农村的一切政策,都要考虑到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伟大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得到了自主权,得到了实惠,真正把8亿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产,农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农民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民的家底还很薄,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办工业,办一切事业,都要考虑到这个基本国情,考虑农民所能承受的能力,切莫使农民负担过重,否则就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许多事情反而办不好。

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在农村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系。目前,我国农村正在由自然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我国农民正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和非农民转化。在这个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将是农村发展的主线。40年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是,农产品价格合理,特别是粮食价格合理,粮食生产发展就快,农业发展就快;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特别是粮食价格不合理,粮食生产就下落,农业生产就停滞徘徊。1979~1984年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合理,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农业生产;1985~1989年农业生产徘徊,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务农种粮吃亏,农民有意见。

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分别治理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很大,用一种模式、一个政策、一刀切的办法去指挥总是要失败的。所以,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情况,政策下达之后,要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地执行,允许在大方向一致的条件下,在实施方式、实施时间上有所变通,不能强求一律。要尊重各地区、各单位的自主权。各地区、各单位在执行政策时,首先要认真领会政策的总的精神,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具体执行的内容、方式和步骤,予以贯彻实施,推进本地区的工作,促进农业的发展。

四发展前景和当务之急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资源少,这是客观事实。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强,农业基本建设还不够,农用工业还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足。因此,任何奢谈农业过关,盲目乐观,不抓紧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历史的教训是,什么时候奢谈粮食吃不完,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粮食紧张,粮食进口。1958年如此,1985年也是如此。但是在农业问题上我们也不必悲观。我国农业增产的潜力还大得很,只要政策对头,广大农民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那么我国现有耕地和资源,就会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养活10多亿人口,满足他们的需求,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因为:第一,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考会的量算:我国现在实有耕地面积为20亿亩,而不是有些统计说的14.3亿亩。几个部局的专家测定,即使到2000年,仍将保有19亿亩以上的耕地。现有的耕地中,2/3为中低产田,增产潜力还很大,何况我国还有众多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水可资利用。第二,我国农业科技的潜力还很大。我国已有了一支训练有素、力量雄厚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科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育种、栽培技术、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只要条件成熟,现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那么农业增产三成、五成,粮食再上1个、2个、3个台阶是可以实现的。第三,我国的农用工业还大有文章可做。现有的农用工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每年因缺少化肥、农药、农膜而造成减产的数量相当可观。如果农用工业经过改革、整顿、提高,能向农民供应足够数量和优质的农用生产资料,那么,农业和粮食生产就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只要我们的改革得当,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还会创造出更多农业发展的奇迹。所以,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那种悲观的、无所作为的论点是不足取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当务之急是要扭转农业徘徊了5年的被动局面。解决的途径是:

首先,要调整国民经济的格局,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工农关系,调整城乡关系。这几年工业发展过热,农业发展过冷,工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已超过了农业所能负担的能力,挤了农业基本建设,挤了农用工业建设。所以,要解决这次农业徘徊的问题,就农业内部解决农业问题已经不行了。在这个问题上,全党应该统一认识。克服农业徘徊,不光是农业部门的问题,国家计划、财政、金融、农用工业、商业流通等部门都要做出努力,要重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农业放在基础产业的位置上。要像1962年和1979年那样来调整国民经济,制定出一些重大的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振兴农业,振兴国民经济。

其次,继续深化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完善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充分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10年来,各地的实践表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论是正确的,两个积极性缺一不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一没有经济实力(有的村连修个井台的钱都没有);二不能对家庭经营起服务、帮助的作用,影响了农业生产。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整顿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把统一经营这一方面搞起来,做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服务,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切实这样做了,家庭承包制的潜力就能进一步发挥,农业生产就能再大大跨前一步,农村各项工作就能提高一步。

再次,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要建立领导农村发展的机构。我国目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更需要得到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和保护。保护农民、保护农业有诸多方面,需要从长计议。就目前情况看,首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有权威的领导农村发展事业的机构,制订并组织实施农村发展的长期规划,组织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组织领导农业生产的发展。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贯彻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这个方针,需要有政治和组织的保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亿万农民在新形势下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加速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在我国农村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这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1991年第2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