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29

第29章 中华典故(5)

息壤是战国时代秦国的一个邑名。那时秦武王和革茂在息壤缔结了一个盟约,合力出兵攻打韩国。可是,他们把韩国的宜阳城围困了5个月的时间,不断地攻城,仍然没有办法把宜阳城占领。秦王见久攻不下,因此提议暂时收兵回国,等待时机成熟时,才再与兵,但革茂却不同意休战,他知道秦王灰心了,将会背约罢兵,便指着息壤的方向对秦王说:“息壤在彼。”秦王知道甘茂这话的意思,就是提醒他不要忘了在息壤所签订的盟约。于是,他们再鼓起余勇,把国内的精兵,都调到宜阳来作战,继续和革茂合力猛烈攻城,不久,终于把宜阳攻陷。

“息壤在彼”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教人遵守信约,勿背诺言。

休戚相关

典出《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晋国有一个叫姬周的人,在单国襄公手下做事,他虽身处异国,但对于他自己祖国的情况非常关心,当他打听到晋国有可忧的事,就整日发愁;有可喜的事,就满怀高兴。单襄公对他很敬重,尤其赞美他的高尚品德。当单襄公病重时,特地嘱咐他的儿子顷公说:“姬周能够和他的祖国共享欢乐和痛苦,可说是不忘其本,他将来回到晋国去,一定会得到他的国人的爱戴,你要好好地对待他。”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中单襄公所说的话,引申为“休戚相关”或“休戚与共”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彼此的忧喜祸福紧密相连,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与人为善

典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子路是孔子的好学生当中的一个,所以孟子很赞赏他。孟子说子路很好,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高兴。不过孟子认为子路还是不及禹、舜。他说:“禹听了好话,就给别人敬礼;伟大的舜就更不得了,常常抛弃自己的不是,学习别人的优点以为善事。他种庄稼,做陶器,当渔夫一直到天子,没有哪个优点不是从别人那学来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做好事,这就等于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做好事。)”

后人用“与人为善”来表示与别人一道做好事。现指批评别人时要采取善意的态度,帮助他进步。

精绝技艺篇

百步穿杨

典出汉刘向《战略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战国时,楚国有一位将军叫养由基。他射箭的技术非常高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称“神箭将军”。

养由基射箭极准,能百步穿杨。也就是说,他能站在一百步开外,一箭射穿小小的一片杨树叶子,见过的人都惊叹不已。

他射箭不仅是准,而且极为刚劲有力。有一次,人们将7层铠甲(古代兵士打仗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叠在一起让养由基去射。他一箭射去时,竟把又厚又重的7层铠甲穿透,真是天生神力。

楚王有一只心爱的白猿,它非常聪明,善解人意,楚王常常将它带在身边玩耍。有时候楚王要射箭,就叫白猿去站在对面的柱子前面,白猿不仅不害怕,反而轻而易举地将楚王射过去的箭接住,放在手里玩弄,看它的样子,还认为挺好玩的!

有一天,楚王叫养由基来射箭,也让白猿站在柱子旁接箭。但是,这只通人性的畜生知道养由基的箭术非凡,它无论如何是接不住养由基射去的箭的。它害怕极了,当养由基刚刚开始调整弓弦时,白猿已经吓得半死,抱住了柱子凄惨地号哭起来。楚王见白猿如此可怜,便不让它接箭了。

后人用“百步穿杨”的典故来形容射击、射箭技艺精湛,本领高超。

楚王田射

典出元刘基《郁离子》: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谢。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一次,楚王在云梦打猎。他让虞人(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把飞禽走兽轰起来,供自己射猎,当飞禽出现的时候,只见楚王的左边跑来一只鹿,右边窜出几只麋。他正要开弓射箭,又发现一只天鹅从他头顶的大旗上掠过,两只挥动的翅膀好像垂在天空的白云。楚王眼花缭乱,箭搭在弦上,却不知该射那一个。

大夫养由基上前说:“我射箭的时候,百步之外放一片树叶,能够十发十中;如果放上十片树叶,能不能射中,那就很难说了。”

后人用“楚王田射”的典故告诉人们,集中精力,专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办好。贪多嚼不烂。什么都想干,往往什么也干不成。

雕虫小技

典出唐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韩朝宗,是唐朝玄宗时候的人,曾经做过荆州的刺史。他非常爱护青年文士,乐于提拔后进的人才,有不少青年,经过他的推荐,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所以,社会上的人非常敬慕他。

当时鼎鼎大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希望得到他的赏识,推荐一份工作。

李白写给韩朝宗的信,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与韩荆州书》。信中除对韩朝宗的为人学问大大地赞颂一番外,就是述说自己的志愿以及写作方面的情形。信的末尾说:“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这是一句谦虚的话,意思是说,恐怕我所写的文章,是微不足道的玩意儿,不符合大人的口味。

后来的人便借用“雕虫小技”这句话,比喻微小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飞鸟惊蛇

典出《法书苑》: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我国的书法,有一种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字体叫草书。草书始于汉代,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为“章草”。到汉末,相传有一个叫张芝的书法家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的草书。

到了唐代,草书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据载,唐代有一位僧人叫释亚楼,善草书,他曾自题一联:“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意思是说,草书要写得活泼生动,犹如鸟儿飞射出林,惊蛇窜入草丛。

后人用“飞鸟惊蛇”这个典故,称赞优美的草书。

弓人之妻

典出汉韩婴《韩诗外传》:齐景公使人为弓,三年乃成。景公得弓而射,不穿三札。景公怒,将杀弓人。弓人之妻往见景公曰:“妾蔡人之子,弓人之妻也。此弓者,太山这南乌号之柘,骍牛之角,荆麋之筋,河鱼之胶也。四物者,天下之练材也,不宜穿札之少如此。且妾闻奚公之车不能独走;莫耶虽利不能独断,必有以动之。夫射之道,在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四指如断短杖,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景公以为仪而射之,穿七札。蔡人之夫立出。

齐景公叫人做弓,三年才做成。景公拿着这张弓去射箭,射不穿铠甲的三层铁片。景公大怒,要杀做弓的人。做弓人的妻子去见景公说:“我是蔡国人的女儿,做弓人的妻子。这张弓,是用从泰山向阳坡上找来的桑柘木,骍牛的角,楚国麋的筋,黄河里的鱼皮熬制的胶做成的。这四种材料,是从天下精选出来的好材料,用这种材料做成的弓不应当只射穿这样少的铠甲片。况且我听说过,奚仲造的车子不能自个儿跑;莫耶宝剑虽然锋利,不能自个儿砍断东西,都必须会有人使用它。射箭的方法,手要像攀着树枝,手掌要像握着鸡蛋,四个指头像断了的短棍,右手射出,左手毫无感觉。这就是射箭的方法。”景公把这些方法作为准则而后射箭,就射穿了七层铠甲片。这位蔡国女人的丈夫也立即被放了出来。

这篇寓言告诫人们,对于一种先进的工具,自己首先要掌握它的性能,学会使用它的方法,然后再评论其好坏。如果自己不懂,连使用的方法也不会,就妄下断语,轻易否定,是会把宝物当废物的。

公输刻凤

典出北齐刘昼《刘子知人》:公输之刻凤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树。人见其身者,谓之鹲鵄(mengchi,猫头鹰一类的鸟)。见其首者,名曰鴮鸅(wuze,也作“洿泽”,即鹈鹕),皆訾其丑而笑其拙。及凤之成,翠冠云耸,朱距电摇,锦身霞散,绮翮(qihe,鲜艳的翅膀)焱发,翔然一翥,翻翔云栋,三日而不集,然后赞其奇而称其巧。

公输般雕刻一只彩凤,凤冠、凤爪尚未雕成,羽毛也没有刻完,围观的人就七嘴八舌地妄加非议。看见身子的人,说是野鸭子,看见头的人,说是伽兰鸟,诋毁彩凤的样子丑陋,讥笑公输般技艺拙劣。

等到彩凤刻成,只见翠绿的冠子高高耸立,鲜红的爪距闪闪发亮,彩色缤纷的身子像霞光散射,鲜艳美丽的翅膀像火花进发。更引人注目的是,彩凤展翅奋飞,振翼有声,在屋梁上回旋飞翔,三天三夜而不落下。这时,这些人才齐声赞叹彩凤的精美奇巧,称颂公输般的非凡技艺。

后人用“公输刻凤”的典故告诫人们,必须注意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判断事物。不能只看到某一过程、某一局部就指手画脚,轻易下结论。

鬼斧神工

典出战国庄周《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宫殿楼台;其中有一座名叫“云明台”,尤为宏伟。据说,建造这座台时,有两个工匠不用梯子、支架及绳索,能在空中挥斧弄凿,从子时(午夜)到午时(正午)这么短短的时间,便全部完工了,所以这座台又称“子午台”;当时人们称这两个工匠精巧的手艺和快捷的工作为“鬼斧”,喻其不是凡人所能做得到的。

西域骞宵国向秦始皇贡献了一个著名雕刻匠,名叫裔烈,秦始皇命他用玉石雕成各种兽类,每雕成一件,他便在那野兽胸前刻上完工日期,但所有野兽一律没刻上眼睛。有一天,秦始皇见两只玉虎没有眼睛,便用笔替它们各加一点,焉知过了几天,那对玉虎忽然不见了。到了第二年,西域有个国家进贡了两只白虎,秦始皇发觉白虎胸前都烙有日期,而且都只有一只眼睛,不觉奇怪,叫人一查,和失踪的玉虎雕刻日期相符,便叫人把两只白虎的眼睛挖下来,它们竟又变成玉虎了。人们惊叹于裔烈的技巧,便都称为“神工”。

后来的人用“鬼斧神工”形容制作的技艺高超、精妙。

绘声绘味

一幅好的画,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感,而且让人如闻其声,仿佛置身其中,美妙无比。

据说,宋代画院考画手时,曾以“深山何处钟”和“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让画师们作画。这两个题目一时真难住了一些画手。他们个个绞尽脑汁,寻求最好的画面来表现这两个不同的主题。其中有两名聪明的画手,一个画出和尚在山涧边弯腰汲水回首倾听着什么,另一个画了一群蜂蝶紧紧追逐着奔走的马蹄的画卷。前者顿时使人产生“深山藏古寺,钟声犹在耳”的感觉,后者使人马上就能感觉到马蹄上散发着花香,从而十分巧妙恰当地体现了主题。

后来,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之句,请著名老画师齐白石作画,齐老略作思忖,就信笔在潺潺山溪里点染了一群活泼多姿的蝌蚪,不禁令人想到,那群蝌蚪正欢快地游向画外那呱呱叫的青蛙妈妈。

纪昌学射

典出《列子汤问》: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者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皆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鱼之弧、朔蓬之篝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甘蝇是古时候有名的神箭手,他把弓一拉开,野兽就倒在地上,飞鸟就掉了下来。有个弟子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本领更超过了他的老师。有个叫纪昌的又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要先练习不眨睛睛,然后才可以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底下,张大着眼睛,死盯着一上一下的脚踏板。两年之后,即便是锥子的尖头刺到他眼眶里,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了。纪昌把自己练功的经过告诉了飞卫。

飞卫说:“功夫还没到家,必须锻炼视力才行。直到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大,把模糊的东西看得非常显著,然后再告诉我。”

纪昌回去用牦牛毛系上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朝南,目不转睛地望着它。十天过后,看见虱子渐渐变大了;三年之后,看那虱子竟有车轮那么大。这时再看其他比虱子大的东西,都好比是山丘。于是就用燕国牛角造的弓,北方蓬梗做的箭,去射那虱子,不偏不倚正穿过虱子的心脏,而悬挂虱子的牛毛并没有射断。他把这情况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起来,拍着胸膛说:“你把射箭的门道真正掌握了!”

后人用“纪昌学射”比喻射技高超。

空前绝后

典出我国古代三位画家的故事,见《宣和画谱》: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

晋朝时,有一位大画家叫顾恺之,学问很渊博,绘画闻名于当时。他画人物,从来不点眼珠,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时的梁国,又出了一位大画家名叫张僧繇,此人善画山水人物及佛像,梁武帝时建了很多寺院佛塔,都命他作画。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珠,别人问为什么不点睛,他说,恐怕点了眼珠这些龙破壁而飞走,人们再三要求他试一下,他便点了两条,果然破壁飞走,未点的两条仍在。这一传说虽然很荒诞,但说明他作画的功夫是很深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一个更加有成就的画家叫吴道子,他对画山水、佛像造诣很深,笔法绝妙,有书圣之称。据说,他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三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看过这幅画改过自新的大有人在。

《宣和画谱》在论及吴道子的作画成就时认为,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两者兼而有之。

后人用“空前绝后”这个典故比喻某件事情或某种艺术成就超绝古今。

老妪能解

典出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在唐代的著名诗人中,白居易是位佼佼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人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年间,白居易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白居易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在唐诗中是很出名的,得到后人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