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读的微历史—历史细节中的微言大义
7422300000018

第18章 包羞忍辱是男儿(3)

忍无可忍

前秦丞相王猛带兵讨伐前燕,派将军徐成侦察敌情。两人约定正午返回,但徐成却到傍晚才回到军中。王猛大怒,欲杀徐成。邓羌请求说:“大战在即,应予宽恕。”王猛说:“如不处死徐成,军法不立。”邓羌说:“徐成是我部下,虽然当斩,但我愿与他一起奋战,愿以公赎罪。”王猛还是不答应,邓羌大怒,回到营地调兵遣将准备进攻王猛。王猛认为邓羌讲义气,便说:“将军可停止进攻,我现在就赦免徐成。”徐成获免后,邓羌亲自来谢。王猛拉着邓羌手说:“我刚才是在考验将军,你对部将都能如此爱护,何况国家呢?”

谦谨奉身

苻融在冀州时,对崔玄伯十分敬重,奉为上宾,授任他为阳平公侍郎。每日政务繁多,玄伯处理得井井有条。前秦主苻坚要召崔玄伯做太子舍人,玄伯以母亲身体有病婉言辞谢。魏太祖征讨慕容宝,驻扎在常山,崔玄伯弃城远奔海滨。太祖听说玄伯有奇才贤德,爱才心切,马上命人轻骑追赶,请回军中大营,立刻召见。与崔玄伯纵论天下大事,果然满腹经纶,应对如流。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伴驾左右,为朝廷制定法令礼俗。太祖要重定国号,交有关机构议论。玄伯引经据典,建议以魏命国。太祖欣然同意,于是四方宾王进贡,都称“大魏”。后太祖任命玄伯为吏部尚书,他淡泊利禄,自己不经营产业,家徒四壁,清贫如洗。出门不乘车马,朝夕步行上下朝。老母七十高龄,每日也是粗茶淡饭。太祖派人秘密察访,果然不错。对他更加器重,优厚赏赐。有人讥笑玄伯自苦过分,他听后泰然处之。太祖驾崩,太宗尚未继位。清河王拓跋绍拿出大批钱财布帛馈赏朝臣,玄伯坚决不肯接受。太宗登朝,因玄伯拒受拓跋绍财物,对他非常敬重,屈尊登门看望,特别赏赐丝帛二百匹。

处处留心

吕僧珍因有大功于梁武帝萧衍,被萧衍恩遇重用。但其从未居功自傲,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当值宫禁之中,盛夏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萧衍,总是屏气低声,不随意吃桌上的果实。一次,他喝醉了酒,拿了桌上一个柑橘,萧衍笑着说:“卿真是大有进步了。”拿一个柑橘被认为是大有进步,可见吕僧珍谨慎到什么程度。吕僧珍因离乡日久,上表请求回乡祭扫先人之墓。萧衍为使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但准许其还乡,还封他为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然而吕僧珍到任后平心待下,没有丝毫张狂之举。吕僧珍的从侄,是个卖葱的。他听说叔叔做了大官,就找吕僧珍要求谋个官做,被吕僧珍拒绝了。吕僧珍的旧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邮的官府挡着。乡人都劝吕僧珍把督邮府迁走,把旧宅扩建。吕僧珍说:“督邮官府自我家盖房以来一直在此,怎能为扩建吾宅让其搬家呢?”坚辞不肯。吕僧珍的姐姐住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临街,左邻右舍都是做买卖的店铺货摊,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吕僧珍常到姐姐家中做客,丝毫不以出入这种地方为耻。

有功归上

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功臣。统一南北的最后一仗平定陈国,他担任一路军的统帅,首先攻入陈国的都城金陵。陈国的末代皇帝陈叔宝,便是被他俘获的。胜利后,他将自己在战争中的种种谋略、战术加以总结,写成一本书,书名题为“御授平陈七策”。这个书名意思是说这些谋略战术都是由皇帝授予的,因此,平陈一战也就是在皇帝的亲自指挥和领导下取得的。好在隋文帝并不是个与臣下争功的人,他谢绝了韩擒虎的好意说:“你是想替我扬名,可我不求名,你留着写进自己家史中去吧!”不过隋文帝还是因此增加了对他的好感,授他以高官。

牢骚惹祸

贺若弼做了大将军,常为自己官位低而怨声不断。一些话传到了隋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隋文帝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看不起别人的心太猛;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隋文帝把他召来说:“我用高、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他们什么也不会干,言外之意我也是废物不成?”贺回答说:“高是我的老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隋文帝说:“大臣对你十分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贺若弼辩解说:“我曾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贺若弼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隋文帝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了。

绵里藏针

李靖官拜司徒、西海道行军总管,平时总是一副谨小慎微之态,议政时经常沉默寡言。即使遭受冤屈,也不肯申辩,只待日后真相自明。如征突厥归来,有人诬陷他御军无法,导致大批珍宝流失。唐太宗对他大加指责,李靖也不辩解,只是顿首谢罪。后来,太宗了解到真相,愧疚地向他致歉。然而,一上战场,李靖却能一改平日里明哲保身的态度,为战胜强敌,他甚至可以不惜违旨行事。

以攻为守

贞观之初,魏征趁唐太宗最能纳谏之时,便大胆进谏,言他人所不敢言。他曾对唐太宗讲:“愿陛下让我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稷、契、皋陶,君臣一心,俱享尊荣,这是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庭争,身诛国亡,这是忠臣。”言外之意就是说,听我之忠谏,你就是治世明君;不听我忠谏,你就会成为亡国暴君。魏征这样做不仅是要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唐太宗,而且也是要在朝野上下造成一种声势,即自己就是直言敢谏的代表,而唐太宗则是虚怀纳谏的榜样。这样一来,唐太宗一旦对他做出不利之事,就会蒙受刚愎拒谏之恶名。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屡次暗中声言要杀掉魏征,可一旦面对他时,却不免恭敬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