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读的微历史—历史细节中的微言大义
7422300000017

第17章 包羞忍辱是男儿(2)

忍让除心病

汉朝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同是经学博士。胡常虽为经学前辈,但名声却不及翟方进响亮,因此对翟方进心存妒意,常发表议论抨击翟方进。翟方进知道胡常的心病后,每逢胡常召集学生讲学,就派自己门下的学生到胡常的居处,向他请教经学疑义,并且详做笔记。一段时间后,胡常终于明白这是翟方进有意抬举自己,便有些过意不去。日后,胡常与士大夫交游闲谈中,也不时称赞翟方进的学问。

忍一忍,让一让

东汉开国时期,大将贾复的部将杀人,被太守寇恂正法。贾复大怒,带兵经过时说:“如果寇恂来拜会我,我一定杀了他。”寇恂知道后没有去拜会他,却令地方上招待贾复的部队,多备酒食。贾复想带人去杀寇恂,他的部下却都喝醉了酒动不了身。后来光武帝刘秀知道情况之后,让他们和解了。贾、寇二人地位不相上下,而寇恂如此忍让,颇有蔺相如的风度。

嚣张欺公主

沁水公主是东汉第二代皇帝汉明帝的女儿、汉章帝的姊妹。谁会想到,以她这样尊显的身份,居然还会受人欺负。这个欺负到公主头上的人,便是飞扬跋扈一时的外戚窦宪。窦氏家族在东汉前期声名显赫,后因太过器张,被夺了爵位。后来汉章帝娶了窦宪的妹妹为皇后,窦家门庭再振,窦宪的官职一再升迁。窦宪就是在这个时候强行以低价夺取了沁水公主的大片园田。一次,汉章帝驾车出游,途经沁园时,发现园田已经换了主人,便询问窦宪原因。窦宪不但自己不如实回答,而且低声喝令随从谁也不许回答。汉章帝发觉了,不由大怒,斥责窦宪道:“当着我的面你都敢如此颐指气使、胆大妄为,这和赵高指鹿为马有什么差别?贵为公主的园田你尚且敢巧取豪夺,何况一般的平民百姓?你不要觉得你了不起,国家抛弃你窦宪,还不如同抛弃一只死老鼠一样?”天威震怒,窦宪这才真正感到了极大的恐惧。

敢于退让

东汉建初年间,汉章帝想封马皇后的三个哥哥为侯,马皇后坚决不答应。过了三年,章帝封三位舅舅为列侯。马廖兄弟知道马皇后的脾气,遵守她的教导,都坚决地推辞不受,愿封为空有爵号而居住京城、没有封邑的关内侯。马皇后知道了此事,即刻乘辇赶往朝廷,叫过章帝和马氏兄弟,大怒道:“我青少年的时候,就仰慕古代名节卓立、千古流芳的人物,刻写他们的业绩布帛,随时仰视,常以他们为自己的楷模。我立志向他们学习,为了这种志向的实现,我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现在人虽然老了,却更加警惕贪啬,不欲滥封我的亲属,因此,考虑降损他们的荣禄。居不求安,食不念饱,但希望能坚持廉俭,不辜负先帝的心意,并用此来化导兄弟,一起实现远大的抱负。期望瞑目的时候,无愧于人生。哪里料到年老了,抱负却不能实现!百年之后,九泉之下我会遗恨终身的啊!”说完,她已声泪俱下。马廖等没有办法,只好要求退职回家,不再过问政事。章帝无可奈何,也只有批准。

以退为进

汉献帝被软禁后,曹操对自己代汉的意图却一直讳莫如深。他当时羽翼未丰,小心谨慎。随着献帝傀儡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曹操代汉的意图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这招来了政敌的不断攻击。为了反击政敌,安抚内部的拥汉派势力,继续保持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不得不将自己代汉的意图进一步深藏起来,特别强调自己对于汉室的忠心。后来,曹操在孙权的配合下,取得襄樊大捷。孙权给曹操上书劝曹操当皇帝,自己情愿称臣。曹操读罢来信,将信出示群臣说:“这小子竟想让我蹲在火炉上烤啊!”曹操的用意是,如果以魏代汉,必然招致来自各方的反对,就像在火炉上被烤一样。群臣心领神会,纷纷劝进。曹操早已成竹在胸,他冷静地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在我这里,我就做周文王。”曹操意在说明只要掌握了实权,不必计较有没有皇帝这个虚名。即使当皇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也不当皇帝,而要像当年周文王给周武王奠定基业那样,让儿子去做皇帝。

一震之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当时刘备势力还小,就去投靠曹操。一天,曹操请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又论起谁为当世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可都被曹操一一否之。当时,曹操指出了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那么,谁人能当之呢?”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能称之。刘备本以隐忍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以后,竟然吓得把匙箸也丢在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地俯身拾起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避免了一场劫数。

先苦后甜

三国时期,步陟因为战乱,单身一人逃难到江东会稽县。步陟和广陵的卫旌是好朋友,两人都靠种瓜为生。当时,会稽县里有一名缙绅叫焦征羌,步陟和卫旌在他的地盘上寄食。他们怕被人欺负,就一起抱着瓜献给焦征羌,等了很久才被接见。结果在吃饭时,焦征羌自己大吃山珍海味,却在地上放了一张草席子,让步陟、卫旌坐在窗口外,用小盘子吃饭,吃的也只是一些蔬菜而已。卫旌心里有气吃不下,可步陟陡却饱饱地吃了一顿。卫旌对步陟说:“你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待遇呢?”步陟说:“我们现在贫困卑下,别人用这样贫贱的方式对待我们很正常,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后来步陟在吴国当官,官至中郎将,又被拜为丞相。

假装风痹

曹操在荀攸的推荐之下,得知司马懿很有才略,决定请他做官。可年轻的司马懿却不愿接受曹操的征辟,他觉得汉室衰微,曹氏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一腔热血不愿屈节事曹,便推辞说自己患有风痹症不能起居加以拒绝。曹操以机警多疑著称,岂会轻易相信!他立即怀疑是借故推辞,心里十分恼怒。曹操马上派刺客潜入司马懿府第,去验证他是否真有风痹症。一天晚上,夜阑人静,睡梦中的司马懿忽然被极其细微的响动惊醒。他睁开双眼,只见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向他刺来。他立刻机警地意识到,刺客定是曹操派来验察他病情的。于是将计就计,卧在床上一动不动,装着风痹病很严重,无法自卫的样子,任凭刺客为所欲为。刺客挥动利剑,做出好几个惊险万分的动作,佯装着要将他置之死地;而司马懿没有丝毫反抗的举动。刺客见状,认定他果真风痹无疑,这才收起利剑越墙而去。

忍者无敌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部下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

以屈求存

关羽遭东吴杀害后,魏、蜀、吴之间的关系立时紧张。刘备念念不忘兄弟之情,在称帝之后不顾群臣谏言,大举进攻东吴。孙权权衡利弊:如果东吴只是对付刘备,还可抵挡。然而曹丕如果同时来袭,东吴就难以招架了。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孙权采取了忍辱负重的灵活政策,力争与刘备讲和。他不惜屈尊下就,向刘备“上表求和”,并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将孙夫人送回成都;缚还糜芳、傅士仁等降将;将荆州仍旧还给西蜀;与刘备永结盟好,共反曹丕。孙权的这些让步,就是要回到以前的策略上来,使吴、蜀重修归好,孤立曹魏。但刘备断然拒绝了孙权的建议,孙权看到吴蜀交兵已不可避免,又立即对曹丕“写表称臣”。曹丕也想乘机孤立刘备,先反西蜀,他派使者到东吴,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这样,使魏国在吴蜀交战时起码能站在中立的位置,不致使东吴两面受敌。孙权用屈辱忍耐的方式求得一种生存方式,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英雄本色。

功高骄狂

邓艾原是一个给人放牛为生的孤儿,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司马懿。司马懿发现他并非寻常之辈,便委以官职。景元四年,他奉命率师西征蜀国,迫使蜀国投降。邓艾因此居功自傲,扬扬自得地给朝廷中执掌大权的司马昭提出了他对下一步行动的安排:留在蜀中修整,并修造船只,做攻吴的准备。这样的事情,只有中央朝廷才能有权决定。司马昭未置可否,只是派人告诉他:“凡事应当上报朝廷,自己不得做主。”邓艾不听,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邓艾的想法自然没有什么错误,但对一个手握重兵、远离国土的人来说,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窦。与他一同出兵的钟会对他的大功本来就十分妒忌,便以此为把柄,诬告他有谋反之心。司马昭也担心他功高权大,难以控制。于是,一道诏书下来,将邓艾父子囚车押送京师,中途被仇家杀掉。

知退不贪名

何曾在晋武帝时为丞相,加赠侍中,又进位为太傅。武帝一天三餐要花上万钱之多,还说不知有哪样菜好吃。何曾侍奉皇上宴饮,回去之后,告诉儿子何遵、何劭说:“国家承顺天命,接受了魏朝的禅让,创立基业,延续正统。可我每次与皇上宴饮,不曾听皇上提起治理国家的大政计划,只是谈一些家常琐事,不为后世子孙计谋着想。这一番基业大概自身过去就结束了,后世子孙可能不堪设想。”又告诉何遵说:“这些孩子一定会遇到动乱危亡。”随后指着诸位孙辈说:“这些孩子一定会遇到动乱危亡。”后来,何遵的儿子何绥被杀,何绥的弟弟何嵩悲伤地说:“我祖父真是圣明啊!”

莫逞口舌之快

刘备当年取四川,曾与刘璋在涪县会见,刘璋部下从事张裕在座。张裕脸上多须,刘备拿他开玩笑说:“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南西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而居呢?”张裕当即回敬道:“从前有人作为上党郡潞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题署颇感为难,因为如果署潞长,那么就遗漏了涿令;如果署涿令,又顾不到潞长,最后他只好署潞涿君。”这个临时杜撰的故事是借“潞”为“露”,讽刺刘备脸上光露无须,刘备耿耿于怀。后来张裕归刘备,他通晓天文、占候,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军占取汉中,证明张裕的预言不准。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庚子年刘备将得到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之辱,就借这两件事要杀张裕。诸葛亮请宣布张裕的罪状,刘备竟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张裕终于被弃市。他的灾祸完全是言谈不慎所致。

官小也留名

赵云长期担任刘备的贴身侍卫,却能忍得寂寞,并在当阳长坂坡兵败如山倒时,冲入万军之中救回幼主阿斗。因此,他的职位虽不高,仍然得到了刘备的赏识。此外赵云十分识大体,时刻为国家着想,这也是他万世留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备刚夺下益州时,许多人建议把成都的名田美宅分配给众将领作为犒赏。赵云显然也是这个建议下的受益者,但却劝阻刘备把田宅还给益州人民,让他们安居乐业。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并对他更加赏识。赵云的官位并不显赫,最后在正史中却能同关羽、张飞等大人物并列作传,是同他实干的作风和识大体的胸怀分不开的。

让功止谗

王濬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濬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王濬畏惧,便一再上书,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可王濬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矣,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王濬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没有功劳可夸。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濬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不倒翁

王导官居宰辅能功成不居,尊君服众。西晋灭吴后,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初到建康,南方土族都不理他。王导为在吴境建立以北方土族为骨干的东晋王朝,先要树立司马睿的威信。他精心安排,搞得朝见司马睿的仪式非常威严,望族都敬服拜于道左。于是司马睿威信大增,王导也因此备受宠信。后司马睿登上皇帝宝座,为感激王导辅佐,多次请王导与他一起接受群臣的朝贺。王导固执不就,因而更得司马睿的倚重。王导堂兄王敦以司马睿远贤近佞,欲起兵讨伐,另立新主。王导不从,王敦只得作罢。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派其兄王含进攻建康,欲推翻司马氏自立。王导言辞讨伐,又用计打败王含,保住了司马氏政权,从而进位太保。他功成不居,不坐御床,深得各朝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