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6329700000004

第4章 汉景帝刘启皇后王

王娡,是西汉景帝刘启的皇后,其母臧儿是被项羽封为燕王的大将臧荼的孙女。景帝后元三年被封为皇后,汉武帝刘彻之生母;武帝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封外祖母臧儿为平原君。

因母入宫献媚得宠

汉文帝时,距长安百里之地的扶风槐里(今陕西兴平)有一户人家,父亲王仲早年亡故,母亲臧儿生一男一女,因难以度日,改嫁长陵田姓,又生下二子。过了几年,长女王娡出嫁,臧儿便与三个儿子王信、田蚡、田胜一起生活。王娡、田两家并非豪富,臧儿一人拖儿带女颇觉艰辛。但这个老媪不是等闲之辈,她终日想着如何让一家人出人头地,并渴求再次拥用、享受到其祖父臧荼时的殊荣。

有一年,东宫在民间采选美女,臧儿听说太子刘启爱好美色,便在自己两个女儿身上打主意。那天,王娡归宁在家,臧儿把她着意打扮一番,连同未出嫁的小女儿王息姁一同送到官府。王本来就贪恋富贵,爱慕虚荣,见有此翻身摆脱贫困的机会,也就顾不上名节,抛弃了丈夫和刚出世的女儿,入宫去了。官府慑于东宫威势,不敢为王娡的丈夫金王孙做主。

刘启的太子宫中,本已经搜集了不少的天下美女,除薄太后的侄孙女薄氏为正妃外,受恩宠的还有美女栗姬、程姬等。栗姬出生齐地,姿色绝伦,又为刘启生了长子刘荣,很得宠幸。但是壮年好色的刘启一见王娡姐妹,又被深深吸引了。尤其是姐姐王娡,生得粉面桃腮,眼波似水,有勾魂摄魄的魅力。为了获得太子刘启的宠爱,她更是使出百般媚态,把刘启弄得神魂颠倒。不多时,便被封为美人,宫人都称她为王美人。

公元前156年,刘启即皇帝位,是为景帝。景帝极不情愿地顺从了薄太后的意愿封薄氏为皇后。这一年,王美人在接连生下三个女儿之后,又一次怀孕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日夜祈祷生一个儿子。有一天,她编了一套话,对汉景帝说:“臣妾昨夜得一奇梦,见神女捧日,投入臣妾怀中。”

景帝大喜,以为是贵兆,他想王美人若生儿子,必定是个奇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结果王美人果真生了个儿子,景帝又惊又喜,对这个儿子格外倚重,取名为“彻”。

韬光养晦苦心经营

景帝即位的第二年,太皇太后死了,薄皇后也跟着遭到了厄运。景帝从来就不喜欢这个皇后,由于是祖母做主婚配的,所以看在太皇太后的面上,才维持着皇后的名位。太皇太后一死,景帝立即借口薄皇后没有生育,不配正位中宫,把她废黜了。中宫虚位以待,大家都在猜测,谁最有希望继承宝座。入住中宫欲望最强烈的莫过于栗姬了。她想,皇帝曾同自己有约,生子当立为储,何况儿子刘荣又是长子,一旦儿子被立为太子,皇后宝座则非己莫属。但是,她很快就发现,王美人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封建皇朝把立太子视为国本,异常重视。景帝也一样,为此事用心良苦。在刘荣和刘彻之间,谁取谁舍,他颇踌躇。立长子本来顺理成章,但刘彻相貌英武、聪明可爱,而且他对王美人说的梦兆深信不疑。他想立刘彻,又怕栗姬哭闹,更怕众大臣反对。这件事一拖就是两三年,直到前元四年,在大臣们的一再催促下,加上栗姬用足了功夫,景帝下定决心立刘荣为皇太子,同时封王美人所生的刘彻为胶东王。

皇后被废,儿子被立为皇太子,这两件事使栗姬十分开心。几年来,她小心翼翼地侍奉皇上,一点一点地排挤皇后,时至今日,可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栗姬认为只有自己才能被立为皇后,入主中宫,就连后宫佳丽也都认为皇上废掉薄皇后的目的,就是想立栗姬为皇后,大家对她巴结、羡慕而又嫉妒。栗姬自己也不免有些趾高气扬,以为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

然而,“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事情常有发生,当你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主要敌人的时候,却往往会被第三者乘虚而入,坐收渔人之利。在通往皇后宝座的道路上,栗姬由于关键的一步没有走好,就跌落在荆棘丛生的悬崖下,摔得粉身碎骨。

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嫁给堂邑侯陈午为妻,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陈阿娇。长公主想把女儿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皇太子刘荣,便派人前去说媒。她以为,两个孩子辈份、年龄都很相当,满以为一说便成,谁知结果完全出乎她的预料。栗姬毕竟只是一个小女人,既没有宽宏的容人之量,更没有远大的目光;在宫闱内部的倾轧斗争中,既没有策略,也不讲手段,以为只要皇帝宠爱她,便可目中无人,对别人常怀嫉妒之心。长公主因为是景帝的姐姐,姐弟俩素来关系很好,后宫妾媵都非常敬奉她,都请她在景帝面前说好话。在众人的恭维下,长公主盛情难却,便经常把后宫美女推荐给景帝。因此,栗姬一直对长公主心存怨恨,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受宠对栗姬来说都是一种威胁。所以,当长公主派人来提亲时,栗姬没有考虑到后果,只是出于对长公主的不满,便一口回绝了婚事。长公主刘嫖联姻不成恼羞成怒,对栗姬怀恨在心,从此两人结下仇怨。

这天,长公主进宫看望王美人,还带着女儿陈阿娇。王美人一看到陈阿娇,便极力夸奖陈阿娇的聪明美丽,又命内侍领出儿子刘彻,让两个小孩作伴一起玩耍。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黄昏。长公主起身告辞,看见窗外院子里,一对幼童依偎在鱼池边十分亲密的样子,她不禁脱口而出:“好一对佳儿佳媳!”

王美人一听,乘机说道:“阿娇堪配太子为妃,只恐我儿无福,不能得此佳妇。”

这句话,王美人是故意说给长公主听的。果然,长公主沉下了脸,冷笑着说:“废立乃是常事,焉知太子名位已定?她既不识抬举,我也顾不得许多了!”

长公主忽然转变话题对王美人说:“把阿娇许配给胶东王刘彻吧,看他俩青梅竹马多要好!”这正是王美人想要的结果,她当即答应下来,并立刻令刘彻拜见未来的丈母娘。长公主越看越喜爱,一把携住刘彻,将他抱在膝上,抚摸着他的头,问:“尔愿娶媳妇吗?”

当时,刘彻虽然只有5岁,却十分聪明伶俐,他只是看着长公主嘻嘻笑着不说话。长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他是否合意,他摇摇头。长公主又指向阿娇,问:“阿娇做媳妇可好?”刘彻答道:“若得阿娇为妇,当筑黄金屋贮之!”长公主一听,心花怒放,当下便同王美人议定了亲事。

趁虚而入后来居上

景帝起初不太同意这门婚事,一是刘彻年纪还小,二是阿娇还比刘彻大几岁。但王美人告诉他刘彻“金屋藏娇”的许诺后不禁大笑起来,心想这怕是天定的缘分,就同意了。亲事既成,王美人与长公主的关系更加亲密。她们一个想报私仇,一个想夺取太子及皇后宝座,便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栗姬。栗姬自然也不示弱,但是缺乏谋略的她显然是低估了王美人的力量,亦低估了馆陶长公主的活动能力。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她怎么能抵挡住王美人和长公主的两面夹击呢?

后宫里忽然起了谣言,说栗姬崇信邪术;也有人说,栗姬诅咒妃嫱,当面对你好,背后指着你的脊梁吐唾沫。同时,长公主又在景帝面前说:“栗姬度量狭窄,容不得人,背后还老爱咒骂别人,特别是对王美人,她既嫉妒,又仇恨,骂得更厉害。这样的人,要是做了皇后,‘把人当作猪’的事就又会重现了!”

汉景帝深深地知道,把人当作猪的事,乃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所为。刘邦死后,吕雉为了篡夺刘氏天下,杀诸王,诛功臣,把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剁去手足,弄得又聋又哑,扔在猪圈里,称为“人彘”(猪)。一想到这件事,景帝不寒而栗,对长公主的话,他不能不考虑,对王美人的谗言他也多半信以为真,对后宫的谣言他也半信半疑。

一次,汉景帝偶感风寒,身体略感不适,加上朝中、后宫的诸多大小事情闹得他心里很是烦乱,便在宫内散心,信步走到了栗姬宫中。他对栗姬试探说:“我百年后,你要好好照顾后宫的所有皇子,千万不要忘记。”

栗姬听了,也不去多想,心里只是不高兴,便不去理他,她紧闭嘴唇,连句话也不说,但脸上的表情十分不满。景帝见她不说话,便对外界的传言及长公主的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不再说话,转身赌气而去,心里却开始对栗姬不满,同时也打消了要封她为皇后的念头。

栗姬只知愚拙地赌气,不讲策略地和敌手硬顶,这次又失去讨好景帝的良机,进而失去景帝的宠爱。相反,长公主和王美人频频密谈,常常窥视宫中情况。长公主经常在景帝面前夸奖胶东王刘彻如何聪明,如何英俊,如何孝顺,把景帝说得心花怒放。栗姬失宠,王美人便乘虚而入,她对景帝格外体贴亲热,谦恭温顺,对后宫所有的人,她也尽情抚慰,想方设法讨好于人,时常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所以她誉满六宫,有口皆碑。相形之下,栗姬母子,便不值一提了。

一年多过去了,册后之事仍然悬而未决。忽然有一天,大行礼官上殿奏请,说是母以子贵,如今太子生母栗姬尚无位号,应立即册封为皇后。

景帝一听大怒,斥道:“如此大事,岂是你们这些人议论的?”他怀疑是栗姬指使礼官提出来的,竟不容分说,立即下诏将刘荣的太子之位废掉,贬为临江王。太子的师傅、魏其侯窦婴等再三劝谏,说太子并无过失,废之不当,景帝就是不听。他一向刚愎自用,对别人的建议也很少采纳,更何况此时,他早已对栗姬怀有怨恨、厌恶。他哪里会想到,这件事又是王美人暗地里操纵的。

王美人蓄意争夺皇后宝座,谋划在胸。她见长公主进谗多次,景帝日渐怨怒栗姬,知道已到火候,于是派心腹太监去找大行礼官,嘱他向皇帝奏请立栗姬为后,以此激怒景帝,果然一举成功。此时,失宠的栗姬已经抑郁寡欢,儿子被废,使她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病不起。

前元七年四月,景帝一道诏书将已被册立三年的太子刘荣废黜,同时册立王美人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王皇后立后九年后,即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逝世,太子刘彻即位,尊王皇后为皇太后,后又封外祖母臧儿为平原君,封舅舅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臧儿重新挤入贵族集团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王太后当初与金王孙所生的女儿仍然留在金家,太后不愿提起这事,金家也不敢前去认亲。后来有人禀告武帝,武帝于是令人立刻备好车马,亲往长陵迎接姐姐。当天子的车驾到达金家门口时,金家男女老幼大惊失色,四处逃散,金女急忙躲到夹墙里。后来左右人把她搀扶出来拜见武帝,武帝下车扶着她说:“大姐,你藏得叫我好难找啊!”于是武帝载着姐姐,一同返回长乐宫拜见太后。王太后见阔别十多年的女儿已长大成人,又悲又喜。武帝赏给这个同母异父的姐姐钱千万、奴婢300人、公田百顷、府第一座,并为她置了封邑,号修成君。真可谓一步登天。

元朔三年,王太后寿终正寝,与景帝合葬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