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6329700000037

第37章 明仁宗朱高炽皇后张氏

张氏,仁宗朱高炽皇后。永城(今河南永城)人。父张麒,官至兵马副指挥;母仝氏。1424年被立为皇后。谥号“诚孝皇后”。她历经了明初六朝,由一个民间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最终成为皇后。她在后位共十八载,历经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此时正是“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两帝,人称“女中尧舜”。

母贤儿圣承嗣有望

张氏自幼聪颖贤惠,待人和蔼,举止端庄,性格开朗,而且做事不分大小都十分仔细认真。洪武二十年,在朝廷为诸王世子选妃中,她被册封为燕王世子朱高炽妃。永乐二年,世子朱高炽晋为皇太子,她由世子妃晋为太子妃。

张氏行为端庄、谨守妇道,明成祖及徐皇后都十分喜爱她。一天,成祖与徐皇后来到便殿,张妃恭谨地呈上御膳请父皇、母后享用。成祖看见儿媳一言一行大喜过望,连连点头,称赞说:“新妇有贤德,以后我皇室家事多得依赖她了。”

张氏对修身养性十分注重,把《女诫》等宣扬妇女贤德之类的书,当成座右铭。洪武三十二年,张妃生下了朱瞻基。据说,朱瞻基出生前夕,皇祖父成祖夜间梦见太祖朱元璋,太祖亲授大圭一个,上面镌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成祖醒来,听说张妃为他生了嫡长孙,联想夜间所梦,认为是个吉祥的征兆,等他见到孙子时,更是欣喜异常,视如珍宝。

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成祖倾向立皇二子朱高煦,但又怕大臣反对。事先他秘密召见阁臣解缙,问他有何高见,解缙说:“皇长子朱高炽仁孝,一定会使天下归心的。”成祖听后不以为然。解缙灵机一动似自语道:“好一个圣贤的孙子啊!”成祖知道“圣孙”指的是受他宠爱的朱瞻基,慈爱之心不禁为之所动,马上决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永乐三年之后,成祖多次巡幸北京,五次亲征漠北,几次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裁决政务。监国期间,皇太子注意爱护臣下,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树立了一个仁厚君主形象。尽管期间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但是朝廷大事从没有被耽搁。特别是当高煦、高燧与其同党伺隙谗构、觊觎皇位时,有人问皇太子是否知道有谗人相间,朱高炽只是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儿子的责任罢了。可是,高煦图谋不轨,勾结宦官、酷吏谗陷太子,加深了成祖对太子的猜疑。这天,他命诸子比试骑马、射箭,朱高炽考虑到自己身体肥胖,便请求父皇不去参加比试。不料朱棣大怒,遂命有司削减太子膳食的供应,进而打算更易太子。

张妃对这一切看得都十分清楚。她不仅时时从精神上去安慰太子,而且想方设法从中斡旋,保住朱高炽皇太子之位。朱高炽的努力及诚敬,加上其妃张氏和长子朱瞻基的原因,朱高炽的地位才得以保全。

三“杨”开泰重用贤臣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成祖驾崩。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册封张妃为皇后,主事中宫;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位居东宫。

朱高炽在长期监国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经验,能够较深切地体会朝政的得失。即位后他信用内阁,审时度势,转变国策,大有开创“太平盛世”之雄心伟志。张氏作为皇后,也对政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有仁宗主掌朝政大事,张皇后多以处理好宫内之事为己任。

但是,仅登基10个月,仁宗朱高炽忽然得了一场大病,不久便溘然离世,终年48岁。皇储朱瞻基依次嗣位,是为宣宗。尊母后张氏为皇太后。一年之间,成祖、仁宗先后去世,宣宗毕竟年轻,皇叔们时刻不忘争夺帝位,亲骨肉眼看又要兵刃相见,严峻的事实使太后张氏为皇儿担心起来。她又深知:祖制家法最忌后妃干预政事,如有敢犯者将废退问罪,特立严格戒谕,用铁牌铸字,挂在每一官门之内。可是她想到太祖马皇后辅佐太祖打下天下,治理天下,还赢得了一代贤后之美誉。自己还不如效仿马皇后,参政但不乱政,以免祖宗之业毁在自己手中。于是她毅然挑起了重担。所以宣宗初年,朝廷的大事主要由张氏裁决。

内阁是明王朝统治的中心,因此,内阁选定贤臣,至关重要。杨士奇刚直敢言,在成祖时就受命辅助太子高炽监国;杨荣多谋善断,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从成祖出征漠北;杨溥是仁宗当太子时的老师,为人恭谨,有雅量。皇太后在重用他们的同时,晋授他们内阁大学士的职务。三人德高望重,才多资深,同时辅政,被人并称“三杨”。在他们的同心辅佐下,宣宗先于即位之初亲自出征,戡平皇叔高煦之叛;其后又果断从交趾撤兵,结束了这场牵连数年、徒耗国力的战争,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宣宗在位时距明朝建立的时间还不是太远,太祖、成祖勤政恤民之风对他还有影响,特别是皇太后,居安思危,经常教导宣宗勿忘祖宗创业之艰难,要体恤民情。每有地方发生水旱灾害,都必须对当地进行赈灾,减免民众所缴税。宣宗理解母后用心良苦,更加孝顺仰重皇太后。无论是入奉起居,还是外出游宴皆先奏请皇太后;四方贡奉的礼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物品,也必先给皇太后送上,天下都传扬他慈孝的美名。

宣德十年,宣宗也因突发疾病而逝去。朝臣们在悲憾之中,一边料理皇上的后事,一边关注着新君临位。一连五六天,朝臣也没看见太子有登基的迹象,朝廷内外纷纷攘攘,谣言四起,有人甚至传言张太后将废年幼太子,另立远在长沙的襄王为帝。皇太后不愿看到骨肉相残之事再发生,按照传统宣宗有子即应是法定继承者,她果断召请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坚定地说:“这就是当今的新天子!”众朝臣慌忙叩头高呼:“万岁!”于是,朝野人心安定,谣言也随之平息了。

新皇帝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嗣位一个月后,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鉴于皇帝年幼,宣宗遗诏国家重务必须禀报皇太后,朝臣们也因为张氏自仁宗、宣宗两朝参政以来的政治威望及高尚品德,联合奏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而张氏以不能破坏祖宗法规为由加以拒绝,并下令将奏疏悉交内阁,由“三杨”议决,然后施行。

英宗继位初期,张氏不敢对他的亲族太放心。为了防止意外的事变,她从自身做起,在英宗即位后不久,就写信告诫她的长兄彭城伯张昶、三兄左都督张升,恳请他们恪守法度,恭行节俭,约束子孙,不要做违背法度的事。信中还告诫两位兄长,让他们每月的初一、十五要上朝参拜两次,且不得议论政事。

扶助幼主洞察秋毫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只有9岁,教育应该是他的头等大事。太皇太后张氏为使小皇帝不忘祖辈立业之艰辛,请出祖训,让英宗每天五更就披衣起身,由司礼监顶着祖训来宫门前跪诵,英宗在床上跪听,完毕再离床梳洗,然后乘辇临朝。在宣宗时这个例规就已经被废除,但英宗年小嗣位,张氏认为让他自幼培养勤政之风很有必要,于是又恢复了。正统元年,“三杨”上疏,请求太皇太后早开“经筵”这一皇帝接受正式教育的形式,择老成重厚、识大体之人供侍讲之职。太皇太后也高兴地同意了。

英宗登基初期,为保证政治秩序的安定,张氏作出了一系列决策:下令销毁宫中所设置的各种玩物,禁止办理与国计民生无关的一切不急之务,重申不许宦官参政、议政,不许外戚干预朝政。这些决策,再次显示出了她的魄力和能力。

之后,为了协调自己与皇帝、廷臣之间的关系,让朝臣在治国治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太皇太后张氏决定委政于内阁。当时内阁的权力掌握在“三杨”手中。张氏把国家重大事务交“三杨”议处,既发挥了内阁的作用,又可减少自己在决策上的失误,从而继承仁、宣之业,明王朝依旧保持着朝野清明、四海升平的局面。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由于长期为国操劳,心力交瘁,终于病倒在床上。病重时,张氏曾召内阁大臣到榻前,询问朝中还有什么难办的事。杨士奇奏道:“有三件事。第一件,建文帝虽然败亡,但他君临天下四年,应命史官编修建文实录,仍用建文年号。”张氏说:“建文年号已经革除,能否把它编入洪武朝中?”杨士奇回答说:“年历行于一时,实录乃是万世信史。岂可将建文年号之事编入洪武年中,以假乱真!”张氏于是点头表示答应。杨士奇接着又道:“第二件是方孝孺已经被诛,成祖余怒未息,又命凡是收藏方孝孺片纸只字者,一律论死。请太皇太后将这一禁令取消。”此时张氏已无力回答,只是点头,表示应允。杨士奇将要说第三件,话未出口,张氏就气断身亡了。

张氏与仁宗合葬于献陵,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