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6329700000036

第36章 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

徐氏,成祖朱棣皇后。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父亲为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母亲谢氏。1402年被立为皇后。谥号“仁孝文皇后”。她德才兼备,贞静聪明,不但帮助成祖治理朝政,定国安邦;还为朱棣安抚宫廷,使君臣齐心。明成祖时期的“永乐盛世”也有这位徐皇后的一份功劳。

将门才女聘为王妃

徐氏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朱元璋称帝后,徐达因战功卓着,被任命为右丞相,后又封为魏国公。她的母亲谢氏也是一位知书懂理、温柔贤惠之人。徐氏自幼非常聪明伶俐,记忆力很好,能够过目不忘。为培养女儿,徐达夫妇不仅常给她讲治国之道,还专门聘请了一位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氏读的书越来越多,经史艺文类的书籍都有涉猎。徐氏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逐渐学会写诗做文章,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她常常为书中所叙英雄俊杰的事迹所感动,曾说:“书上所说的古人的嘉言善行,都是要让后人仿照实行的。”徐氏还经常浏览徐达摆放在桌子上的一些兵书战册,故而颇懂一些排兵布阵的作战之法,这为后来她能镇定自若地指挥兵马守卫北平城奠定了基础。后来,京城里几乎人人都知道徐达家里有个才女,众人还送给徐氏了一个“女诸生”的称号。

洪武八年冬天,朱元璋也闻听了一些有关“女诸生”的事迹,他突生想法,打算将徐氏配给四子朱棣。于是传命徐达入见。朱元璋对徐达说:“朕与卿同起布衣,患难与共,二十余年,始终无间。自古以来,君臣契合,往往结为婚姻。朕四子气质不凡,卿令嫒聪明贤淑,二人年龄也相当,望卿能将令嫒许给四子。佳儿佳妇结拜成亲,我们作父辈的心里也会得到安慰。”徐达听后,自然笑逐颜开,赶紧撩衣下拜,感谢皇恩。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皇帝正式下诏册封徐氏为燕王妃。这一年朱棣17岁,徐氏15岁。婚后夫妻恩爱,徐氏对燕王朱棣关怀备至,朱棣对徐氏也体贴入微。另外,因为徐氏对于父皇及母后亦十分敬重,谨慎侍奉,马皇后也十分宠爱她。马皇后曾经称赞徐氏说:“这可真是我的好媳妇。”在以后四年时间里,徐氏直接聆听马皇后的教诲。马皇后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了徐氏。

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朱棣根据父皇朱元璋的安排要到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徐妃也一道同行。到了北平后,徐氏把从马皇后那学到的东西用到了燕王府中,将燕王府一整套机构安排得井井有条,将燕王的后顾之忧全部解除,成为燕王的贤内助。

守城抗敌指挥若定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与世长辞,皇太孙朱允按皇帝遗诏继位。朱允忠厚仁慈,优柔寡断,性格与他的父亲朱标极为相似。而当时被封的25个藩王,都是他的叔叔。这些藩王都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对皇位窥伺已久。其中又以燕王朱棣为最。

经过长久经营,朱棣的势力已十分强盛。在群雄虎视皇位之际,他希望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势力,便和徐氏商量。徐氏认为,占据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的宁王朱权,拥有骁勇善战的突厥族骑兵,按燕王现有军力,完全可以先攻大宁收编宁王军队,然后合力迎击朝廷派来的李景隆军。朱棣决定留下徐氏及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自己率主力奔袭大宁。临行之前,朱棣再三叮嘱他们母子说:“李景隆来,只能坚守,千万不能出城迎击。”还特意下令撤去卢沟桥的守兵,给敌人以毫无防备的错觉,诱使其长驱北进。

李景隆带领50万大军来到北平,发现卢沟桥上没有守兵,遂分兵三路:一路东去攻打通州,以防止通州守军与北平相呼应;一路主力在北平与通州之间的郑村坝,准备阻击朱棣的回援之师;一路攻打北平北门。北平之战打响,战斗异常激烈。南军仗着人多势重,轮番攻击,日夜不停。就在这紧要关头,平素端庄文静的徐妃挺身而出,镇定自若,一面鼓励将士英勇杀敌,誓死守城;一面将城中那些健壮的妇女集中起来,配发铠甲、长矛上城杀敌。她自己也亲自登上城墙督战。在王妃的影响下,守兵士气大振,登城妇女有枪的用枪,没枪的用瓦、石拼命打杀敌军。为使李军不易破城,徐氏让妇女们汲水泼向城墙,当时北平地区气温很低,水泼到墙上就结了冰。一时间,李景隆军再无良策。在徐氏的带领下,燕军终于守住了北平这座孤城,为燕王回师消灭李景隆的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十月十六日,北平的战况传到在大宁的朱棣耳中,朱棣大喜,对徐氏大加称赞一番。燕王夺取了大宁,收编了宁王朱权的8万军队,火速回师增援,对南军实行南北夹击。李景隆闻风丧胆,生怕祸出不测,率先遁逃,连夜奔赴德州。第二年的四月初一,朱棣又率军南进。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陷南京城,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后胜利。

册封皇后忧国恤民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永乐。十一月,册封徐妃为皇后。新帝初登基,百废待兴。这时的徐氏比当王妃时更加忙碌,他不仅要照顾关心成祖的饮食起居,还要帮助他处理朝政大事。她非常体察民情,关心老百姓疾苦。她常劝朱棣要与民休息。她诚挚地对皇帝说:“当今的百姓已经深受南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现在你当了皇帝,应该要体恤百姓,使老百姓能够得以休养生息。”另外,朱棣即位后当然要清除旧朝廷中反对自己的人,首先把矛头指向齐泰、黄子澄两人。看到朱棣乱杀老臣,徐后直言不讳地说:“当朝贤才,都是高皇帝所遗留下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千万不要有新旧之分,只有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才能忠心辅佐你。”朱棣对徐后的话深为赞同,不久就发布诏谕,安定人心:“帝王图治,必审于用人。或取诸亡国,或举于仇怨,唯其贤而已。”徐后知道后也非常高兴,对丈夫道:“任用贤才是治国理民的根本。在自己的费用上可以节约,但培养人才就不要怜惜钱财。夫妻之间相保容易,君臣之间和睦就要难得多了。陛下能知人善任,我就放心了。”

一个地方的治乱,与这里的地方长官有很大关系。这天,成祖上朝破格选用了一批知府。退朝回宫,兴致勃勃地对徐后说:“在选任地方长官上,吏部往往采用论资排辈的方式。朕今日亲自破格选拔20余人为郡守。”徐后听了,非常赞同成祖的做法,并称赞说:“国家之治乱与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地方长官是贤还是不肖。凭资格选官,就会压抑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古往今来,贤德之君对于那些才能出众的人都不论资使用,而是破格提拔。对于那些才能一般、历事多年的人,则应视其资格,依次叙升。二者并行,相互补充,就不会埋没人才。一旦官得其人,即可收到显着的成效。”在徐后的辅佐下,朱棣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故而永乐时期,政治宽猛适中,百姓也安居乐业。

朱棣即位后,不得不夜以继日地为繁忙的政事操劳。徐后看到丈夫操劳国务很是辛苦,便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分忧。一次,明成祖临朝回到宫里,徐后关心地问他:“陛下经常和谁一起商讨治国大事呢?”成祖答道:“六卿处理政务,翰林草拟文告,他们作为顾问朝夕都在我身边。”徐后于是请求召见一下六卿的妻子,成祖答应了她的请求。

徐后和六卿的妻子一一相见,亲切地说:“作为妻子,不光要为他们准备好衣服食物,重要的是使他无后顾之忧,事事都为他们多分担一点。朋友之间有些话可以不听,可是妻子的话,丈夫就比较容易接受。我朝夕侍奉皇上,我们之间就经常谈论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皇帝也采纳了我的很多建议。”接着她诚恳地说:“你们的丈夫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成祖对他们都很信任,希望你们要积极地支持他们,让他们一心一意,精忠报国。我希望你们能够做到这些就行了。”最后徐后赐给她们很多礼物。这些大臣的妻子看到徐后对她们这么好,都非常感动,事后都千方百计地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

教子有方约束外戚

徐后不仅贤惠,而且教子有方。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她因人施教,为后来明室江山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子高炽从小体弱多病,性格柔弱,沉静好文,为人仁厚、豁达。徐后对长子的性格十分了解,为了让他将来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徐后从小就培养他遇事果断、大智大勇的能力,并且经常教育他要体恤百姓,待人宽厚。成祖本性刚毅,不拘礼法,他对柔弱的长子朱高炽并不十分喜爱,而偏爱凶悍善战的次子朱高煦。成祖多次在高炽与高煦之间权衡,拿不定主意。徐皇后认识到高煦即位,必是暴君,因而主张立高炽为太子。

洪武二十八年,高炽被册为燕世子。徐皇后为了帮助儿子成就大业,她决定为儿子寻找一位贤德的王妃。她不顾门第观念,竟选中了出身农民家庭的张氏。张氏聪颖贤惠,待人和蔼,举止端庄大方,处事细致。张氏入宫后,徐皇后教导她怎样正确处理宫中诸人的关系,怎样支持丈夫成就大业。张氏在徐皇后的言传身教下,很快便能从容应付宫中诸事。永乐二年,朱高炽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就是日后的仁宗。

徐皇后对另外两个儿子也十分关心。因为他们性格比较暴躁,恃功骄横,徐皇后就经常教育他们要顾全大局,兄弟之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善,不可任意胡为。虽然高煦、高燧早有夺位之心,但在母后在世之时,始终不敢胡作非为。

徐后深知外戚弄权的危害,不仅使朝政混乱,还会导致外戚身败名裂、抄家灭族。徐氏说服引导亲眷自尊自爱,遵守朝廷法度。每当听说她的亲眷中有谁不守法度、扰害百姓时,立即传命召见,进行教训,促使改正。如听到亲眷中有谁奉法循礼有突出表现者,她也召其入宫,大加赏赐作为奖励。

徐皇后建议明成祖朱棣广纳贤才,可她始终牢记太祖马皇后“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骄淫、不守法度,前代外戚覆败,皆由于此”的训示,严格约束外戚做官。徐增寿是徐后最喜爱的弟弟,官至右军都督,朱棣出塞征战,他也随从前往,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在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前,徐增寿曾劝说建文帝不要杀燕王的三个儿子,并经常给燕王通风报信,后为建文帝所杀。朱棣做了皇帝后,决定追赠朱增寿为阳武侯,谥号“忠愍”,并追加功爵。他把这个想法告知了徐后,满以为她会高兴,谁知徐氏不同意赠爵:“我和增寿是一母同胞,情同骨肉,给他封官晋爵,我当然高兴。但就是因为他是我弟弟,我才不同意给他任何称号。”成祖自有他的主意,最后还是决定加封徐增寿定国公,由增寿的儿子景昌世袭。事后告知徐皇后时,徐氏只是淡淡地说:“这并不是我的意志,我只是希望陛下能将景昌培养成人,让他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徐皇后在世之时,没有为一位亲戚争官夺利。

编书助学呕心沥血

徐皇后对从事女子教育事业也十分积极,极力主张女子入学读书。明朝教育制度、机构已经比较完备了,然而却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对女子进行教育。而女子可读的书也很少,像《女诫》、《女宪》、《女则》等,大部分都是用封建礼教约束妇女或内容空洞无物。为此,徐皇后决定编一部适于女子读的书,让广大妇女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她广泛浏览有关女子教育的现有资料,并结合孝庄马皇后的一些言论,着成《内训》20篇,书中把德作为首篇,次及修身、谨言、慎行等方面。把自己对子孙教育的经验也写在了书里。另外,徐氏还派人广泛搜集古人的佳言懿行,集成一个集子,命名为《劝善录》。明成祖对这本书十分满意,并下诏在全国颁行此书。

永乐五年夏季,天气异常炎热,但徐后仍在伏案审订她的着述《内训》和《劝善录》。国事、家事、着述交织在一起,导致长期过度的劳累,徐后突然发病。御医多方调治,也丝毫不见好转,病情反而一天重似一天,以致卧床不起。她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对前来探望的成祖进行了一番勤政爱民的叮嘱,又对儿子朱高炽作了最后的叮咛。七月四日,46岁的徐后去世,葬在北京天寿山之长陵(十三陵之一)。

徐皇后终前,曾嘱咐皇帝要简办丧事。朱棣对于徐皇后的死十分伤心,为她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斋仪式。群臣对徐皇后都十分敬仰,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所有大臣都来祭奠她。朱棣追赠徐氏谥号为“仁孝文皇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追尊徐氏为“仁孝慈懿成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后人简称她为仁孝皇后。徐皇后死后,成祖朱棣对她依旧十分怀念,也再没有册立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