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兴尽晚回舟:蔡怀森作品集
62982700000009

第9章 吕梁纪事

早年因工作关系,曾去吕梁(当时叫“离石市”)考察当地煤、焦、铁资源,并留有较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故地重游,寻访老友,看老城新貌,很有些亲切感。

吕梁市位于山西吕梁山山脉中部,西临黄河,是在黄土山壑中一条叫“北川河”的河滩坡地上建起的古城,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经市区向北,越滨河大桥,有座凤山,是吕梁市区的著名景点。陡峭高耸的土崖半山腰,有一座宋代建的道观,当年来访,曾在这里被朋友怂恿抽了一签,竟是下签。观中老道欲为释惑化解,未应,匆匆离去。回想后来经历确是坎坷不少,这是题外话了。

这次再进道观,适逢大兴土木整修扩建,即从道观侧门登上凤山顶端的吕梁市凤山公园。公园经改扩建,比早年增色不少,站在公园边上居高临下,吕梁市新老城区尽收眼底,颇具气势,很是壮观。

凤山公园中有一座“吕梁教育纪念碑”,形制为其他各地所未见,这次再见,依然醒目。

长期以来,吕梁地区既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也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境内黄土山梁,山间土窑,沟壑万千。农民种些坡地杂粮,雨水足些的年份,能有温饱。虽蕴藏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铝土等资源,但似乎与农民,乃至地方政府并无多大关系,都是国家资源,开发与否是政策计划说了算。加之长期交通不便,地方经济只靠五谷杂粮,能与经济收益沾点边的只有盛产的红枣、核桃和农户放养的牛羊。

黄土坡深处,放羊娃放羊为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娃再放羊。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吕梁遇到了下定决心为农村脱贫的地区领导,这回不光是打坝蓄水大寨田,而是选上了一条教育扶贫的道路,改变贫困山区中破窑洞里泥桌子、泥凳子,上面趴着一群泥娃子的状况。

过去,山区农村能走出一个中专生就意味着走出了一个拿工资的“公家人”,也就能使一户人家告别极端贫困。因此,吕梁地区的领导发动全区机关单位、各界人士,挖掘一切潜力千方百计投入教育事业,历时十一年,筹资两亿五千万(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新建扩建校舍一百三十万平方米,维修房屋一百零七万平方米,添置桌凳三十三万余,大大促进了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放羊娃放下羊鞭,走进课堂,走出大山,有的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吕梁地区的领导在当时教育事业处于低谷时期,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在当地办了一所“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完善扩建了吕梁师范学校,给吕梁地区的山里娃铺就了一条光明的成长之路。这些和今天的吕梁新城、北川河风光带,及年年攀高的GDP相比,也是值得称道的政绩。

“吕梁教育纪念碑”形制庄严,有碑文,在碑座的围壁上镌刻有捐资助学的单位和个人。纪念碑建立初衷,或许仅是纪念表彰捐资助学以彰显教育事业为重的意义,然而这也将注定成为一段被铭记的历史,百年之后,也许会成为文物,只是后人再看这座碑时,会不会为这一段历史做出些研究,成为社会学家案头的论文?

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明天的太阳当然会照常升起,可当我们不把教育当回事的话,若干年后,社会就会多了一些愚昧、贫穷、落后、野蛮、暴戾、奴性、刁顽、缺德、无信等劣根性让我们面对,一面叹息“中国人素质不高”,一面再追加维稳经费。

教育的落后还意味着科学技术、文化和创新的落后。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只能制造而不能创造,只能挖煤、发电、炼钢,却难以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创新、改造。

吕梁的教育纪念碑,是一处有意义的景点。

吕梁山厚重的黄土坡梁,山峁沟壑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量丰富,埋藏浅,煤质优良。有时,车行县乡公路上常能看到山崖坡脚下裸露着的呈灰黑色的风化岩层。

第一次来吕梁,曾在离凤山不远的一处山坳里见到一堆杂树棒,一处刚挖出的煤堆。山脚下掏出的洞口处有民工模样的人在掘进,以树棒杂木支撑,掏出的煤装在铁皮斗内,用手扶拖拉机牵引拖出,完全是一种近乎原始的小煤窑掘煤方式。记得吕梁的朋友告诉我:这里的山坡地下都是煤,只是埋藏的深浅、质地不一。村上有些在矿上做过工有些经验的,三五人凑一伙,选个地方,购些树棒杂木,张罗一些简单工具,烧个高香就掏洞挖煤了。几块钱一吨的煤炭,好歹也能弄些收入。曾问过吕梁的朋友:这样挖煤没人管吗?朋友告诉我,吃苦受累的活,还有风险,爱干不干,谁去管啊!只是煤堆大了,村上干部会找来,要求给村民们派点廉价些的煤,省得占地、用路村民们有意见。如挖有上千吨了,乡上就来要手续、税费了。挖得再多,小有规模了,县里就有人来叫停,办理各种手续事项,再行审批。

后查过一些资料发现,在山西像这样的小煤窑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正比现代工业化生产煤炭的时间长。其生产经验也比我们现在管理煤矿生产的经验丰富。阎锡山祖上本是山西乡间一普通农户,其祖父就是靠农闲时去煤窑挖煤驮炭,受尽辛劳积攒了一些小本钱,至阎锡山父亲开了一个小店铺,还放起了高利贷。

千百年来,曾经带给民间温暖、带动手工业社会发展的正是这种小煤窑里挖出的煤炭。今天,高度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大规模煤矿生产,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然也掏空了地下,掏断了水源,污了河流,还使得城乡处处蒙尘。如今,小煤窑背着种种污名,退出了煤炭生产的历史舞台。

2015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