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兴尽晚回舟:蔡怀森作品集
62982700000008

第8章 春在吕梁

暮春时节,来到位于吕梁山深处,晋陕峡谷黄河边上的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

吕梁山脉在临县境内,有一条叫“湫水河”的河川,至碛口汇入黄河。由河口过桥至湫水河南,沿黄河边新修的公路向南,左边是矗立的黄土高坡,右边就是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黄河,河的那边是陕北黄土高原。

春天的脚步来到这里要迟缓一些,路边栽植的杨树、柳树刚披上绿装;滩地里、山坡上成片的枣树,枝头刚吐绿芽,远处山头间或有绿树几株,也不足点缀春色。然行走其间,面对群山屹立、大河奔流,还是有一种大气磅礴、精神陡增之感。

步行五华里左右,来到李家山坡下。李家山上的李家山村原本只是吕梁山中、黄河岸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到这里,惊叹一番:“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进去是很讲究、很古老的窑洞,相对封闭,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世界都再难找到。”有了名家留言,自然身价高抬,如同当年阮仪山发现并推崇周庄般,经一番打造,如今每年光门票收入已以亿计。况且大师后来还宣称:山西碛口的李家山是他一生三大发现之一,另两者是湖南的张家界和晋陕蒙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有此盛名,李家山热了,地方政府自然也重视起来。李家山村从此成了一个体现山西传统民俗、民居的旅游景点,而且还在不断整理打造中。

上了李家山,见到当地民居,当然不似荒凉的汉墓,那不过是大师初见排排嵌入黄土山崖的窑洞产生的联想吧!只见沿山顶向下的山坳里,上下几百米,约四十度的高山坡上,依山就势,一处处规制格局各异、朝向形态不一的窑洞民居,由顶向下,高下叠置,多有数层。黄土高坡民居千百年多是依山挖洞,上成拱顶,称“窑洞”。条件差的,泥抹窑面,支个木门框;条件稍好的,则用砖石砌面,顶上木格,半门半窗。再讲究些的则是前置廊柱,上修瓦檐,侧面有门院,院门有脊有檐,砖雕木刻,门楣彰显。

李家山民居层层细看,似有不凡。构建讲究的为数居多,不少应是富裕大户人家的窑面建筑,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考究,多精美匾额。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依山座楼,单檐跷角歇山顶,还能见到几座净空的硬山顶,单坡檐瓦屋,透出些许富贵之气。脚下即是另户人家,转坡向下,又是一户人家的窑口,再下坡道自然还有人家。

李家山村民居据说现有大大小小百十来院,400多孔窑舍,26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窑面多为明清建筑,显得古朴沧桑。远处山间亦可见一些废弃的土窑,间或还能见到独门独面的窑洞,呈现破败与潦倒,似有近乎原始的穴居生态。

阳春之日,李家山村中来客最多的是学生。有大师感言在前,全国各大美术艺术院校师生当然要将此处作为必修的写生课堂,经年来往不息,也是李家山村一道独特景象。村里游客不多,村民则更少。看李家山民居,发现这里竟是十室九空。冷清荒芜的农家小院,多闭门上锁,不见人烟,有的只是用铁丝缠一下门窗。想必都走出去了,也是一个“空心村”。县城、市内、省城是他们向往的地方,不济的也去了镇上,或移居山下路边。我想到了“坚壁清野”一词,李家山一带也曾是抗日战场,日本兵多次进过山村。那时老百姓都知道鬼子来了,随即埋好粮食,带上衣物,躲进深山。如今不埋粮食了,改为把多年积蓄拿出来,进城交给开发商,换一居室,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是当下的社会潮流,叫作“城镇化建设”。尤其年轻一代,谁都想多一些挣钱的机会,谁都喜欢花花绿绿、车水马龙的世界,多希望他们偶尔还是回去看一看,整理一下故土家园,万一哪天有什么风云变幻,黄河边上的黄土地、枣树林,还会给提供温饱呢!有时候,守着黄河边的几亩滩地,守着一片枣林,丰衣足食,悠然自得,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生活。

碛口古镇,东依吕梁山,西临黄河岸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黄河入晋陕黄土高原峡谷,由北向南,缓缓流淌。至临县碛口镇遇湫水河入黄,经年冲击,留有淤滩,间有乱石嶙峋,致河道变窄,形成一段数百米暗礁,称“碛口”。河水喘急浪高,船筏再难南行。从高处俯视,河口之上的碛口镇则河宽水缓,浪平,早年的黄河水运至此不能南下,则收帆抛锚,碛口就成了货物中转的装卸码头,也成了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每日有几百木船来往于此,北来的有陕、甘、宁、绥、蒙的粮油、皮毛、药材;由此北上的有棉布、绸缎、茶叶、陶瓷转销大西北。鼎盛时期,镇上有商家店铺三百多户。时至今日,漫步古镇和奔腾不息的黄河边,还可见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货栈、商行、票号、当铺、酒楼、旅馆、饭庄、南北杂货店面和庙宇、码头,及各式民居,呈现出一幅古旧、质朴、沧桑的原生态画卷。

古镇游客并不多见,不过,近年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旅游,做了一些保护修缮和宣传,古镇才有了八方来客,日趋活跃。

镇上古街,有孔祥熙的洋油公司,有乔家大院的大德通钱庄。据说当年美孚公司的煤油在碛口初售时,免费赠大户人家玻璃罩灯,装上煤油试用,用后,洋油自然就不愁销售了。不时有河西客人返回时,必带几桶碛口孔家店的洋油,这些洋油当然也能点亮河西延安枣园窑洞的灯火。

碛口镇北,临黄河边不足五米的一处石墙堡式院落引起了我的注意。门前标牌记载着这里曾是贺龙的八路军129师设在碛口的商行。据载,抗战时期,延安的党中央机关总部及八路军遭敌军重重封锁,物资供应奇缺,经济补给困难。晋绥区的贺龙、关向应亲自部署安排在碛口镇设了这一商行,委以特别人才经管,历时近十年,至1948年,党中央过河去西北坡。

看着面前商行的高墙深院和近旁的黄河、河西的陕北,眼前不禁呈现出一幕幕这样的画面:抗日战场,烽火连天;根据地,物资奇缺,经济困难;日伪军严密封锁;国民党晋绥军敲诈打压;商场明争暗斗;风险采办买卖斗智斗勇;月黑风高,武装护送;人员情报往来,暗夜偷渡河西……这样的情节和题材,比起时下手撕鬼子的雷剧不知要精彩多少倍。既然几个红灯笼就能让乔家大院红透半边天,也可以为在战争岁月里,给党中央、八路军作出过特别贡献的碛口镇地下商行,编上三五十集精彩的影视剧,就在碛口原址取景,到时,就怕小小的碛口古镇也会人满为患了。

去碛口,必要看黑龙庙。该庙位于碛口镇卧虎山,坐东北,背倚吕梁群山,向西南,面临黄河碛口。

登上庙台,俯视全镇,黄河走向由北向南,尽收眼底。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时代,皆为农耕,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朝廷没有很大的财力供养过多官员和机构,郡县吏制主要也只是保境安民类,然而面对日趋繁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人神共治的局面。佛家、道家既有教化百姓之作用,也有精神上为普罗大众祛忧避难的抚慰功能,长期以来还充当了文化、教育、宣传部门的职能。同时,各地还有山神、土地、龙王、大仙诸神灵供奉。人们对一些主观难以达到的企求、理想、心愿,多通过拜求诸神灵护佑,以达心想事成。碛口的黑龙庙及庙中供奉的黑龙大王就属于这种历代流传的文化现象。

黑龙庙依山傍水,中轴线上,先是山门,由三券石拱门洞组成,门庭上筑有一座歇山顶门楼,称为乐楼(戏台),设计精巧,整体看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正殿面阔三间,硬山顶,规制不大,却也严谨,尤其是飞檐翘角。南方的庙宇殿堂不论怎么建,角檐总是单薄尖瘦,不似这里的厚重扎实,端庄大气。庙堂里供奉着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据考,黑龙庙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间几经修缮,整体结构严谨合理,叠建于山脊石崖之上,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环顾四周,山、水、镇、庙融为一体,实为山水灵气之地,赏心悦目佳处。

庙内现存石碑四座,粗略看过,一是道光二十七年重修黑龙庙,知州王继贤撰文,歌咏山势水涛、龙潜祥瑞云云;再是1916年,碛口商会备料重修记事;还有1991年碛口镇政府的重修记文。引起我注意的是庙堂门楣正中上方的一块匾额,题字人是后来长期在国家文化艺术部门任领导职务的王朝文。他在1986年国庆所撰文的章节中赞叹了碛口在中国革命史上不容小觑的地位和作用。其实,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为共产党竭诚奉献的地方和人民何其多,难以尽述。碛口不过是在今天具备了黄河古镇的旅游价值,才让人们顺带记起了这些吧!

201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