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91

第91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3)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先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叨叨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方腊起义

高太后掌了八年权死了,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象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朝政就更加混乱了。

宋徽宗是个出名的浪荡子,不懂得管理国家大事,专门寻欢作乐。他身边有个心腹宦官童贯,迎合他的心意,替他搜罗书画珍宝供他赏玩。有一次童贯到苏州一带去搜集书画珍宝,有个不得志的官员蔡京想投靠童贯,每天陪着童贯鬼混,还把他自己书写的屏风扇面等送给童贯。童贯得到蔡京的好处,把这些书画马上送到东京,并且捎话给宋徽宗,说他物色到一个少有的人才。

蔡京到了东京,又拉了一帮子人替他活动。有个官员对宋徽宗说:“推行新法是件大事,朝臣中是没有人能帮助办好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继承神宗的遗志,非用蔡京不可,”那个官员还画了一幅图献给宋徽宗,图表上列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写在右面,把变法派写在左边。右边的名字都是当朝大臣,但左边的名单只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蔡京。宋徽宗看了,满心喜欢,马上决定让蔡京当宰相。

蔡京一上台,就打起变法的旗帜,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或是赞成变法的,一律称作奸党。他还操纵宋徽宗在端礼门前立一块党人碑,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一百二十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削去官衔,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这样一来,一些正直的官员就全部被排挤出朝,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就完全变了样。象免役法本来可以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蔡京一伙却不断增加雇役的税收,变成敲榨人民的手段了。

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观。有个道士叫林灵素,在宋徽宗面前胡吹说:天上有九霄,最高一层叫神霄,神霄宫有个玉清王,是上帝长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长子下凡。神霄宫还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贯就是仙官再世。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放,天天请大批道士在宫中讲道。道士们还给宋徽宗献了个称号,叫教主道君皇帝。这一来,皇帝就成为道士头子了。

宋徽宗尽情追求享乐腐朽的生活。童贯替他在苏州、杭州两地征用几千名工匠,每天制作象牙、牛角,金银,竹藤的雕刻或织绣品,供他玩赏。所有制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日子一久,宋徽宗对那些玩艺儿腻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来换换口味。蔡京、童贯为了讨好宋徽宗,派了一个二流子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花石。朱励手下养了一批差官,专门管这件事。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土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要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来不方便,兵士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墙壁毁了。那些差官、兵士乘机敲榨勒索,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

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批船只运送到东京。运送的船只不够,就截劫运粮的船和商船,把船上货物倒掉,装运花石,这大批船只自然还要征用大量民伕。于是船只在江河里穿梭似地来往,民伕们为运送花石日夜奔忙。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

花石纲一到东京,宋徽宗见了,果然高兴,给朱渤加官升职,花石纲越来越多,朱勔的官也越做越大。一些达官贵人,谁敢不讨朱勔的好。人们把朱勔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称作“东南小朝廷”,可见朱勔权力之大了。

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受尽花石纲的苦,就决心把大家组织起来,造官府的反。

公元1120年的一天,几百个苦大仇深的农民聚集在方腊的漆园里,方腊激动地跟大家说:“国家好比一个家庭,如果一户人家,小辈整年劳动,好容易挣了一点粮食布帛,却被他们的父兄胡乱花费了。小辈稍为不称他们的心,就挨他们鞭打。你们说这应该不应该?”

大伙儿齐声回答说:“不应该!”

方腊又说:“那些做父兄的浪费还不算,又拿家里财物去向敌人讨好求情,你们说该不该?”

大伙儿愤怒地回答说:“哪有这种理儿?”

方腊流着眼泪说:“现在官府赋税劳役那么重,那些大官们还要敲榨勒索。老百姓好客易生产了些漆、纸,也被他们搜刮得精光。我们一年到头劳苦,结果一家老小受冻挨饿,连一餐饱饭都吃不上,你们看怎么办?”

大伙儿听到这里,都高声嚷起来说:“请您下命令吧!我们听您的。”

方腊受到农民的拥护,就打起杀朱勔的旗号,发动起义。方腊担任起义军的统帅,自称“圣公”。将士们带着各色头巾,作为标志。愤怒的起义将士,杀死那里的官吏,焚烧他们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带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纷纷响应方腊起义军。没到十天,起义军就聚集了几万人马。

当地官军将领派兵镇压,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两名宋将被杀死。起义军乘胜攻进青溪县,赶跑了那儿的县官,接着,又接连打下了几十座县城,很快打到了杭州。

警报传到东京,把宋徽宗吓昏了。宋徽宗赶快派童贯带领十五万官军到东南去镇压起义。

童贯到了苏州,知道花石纲引起的民愤太大,立刻用宋徽宗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承认错误,并且撤销了专办花石纲的“应奉局”,把朱勔撤职。

东南的百姓看到朝廷取消了花石纲,罢免了朱勔,总算出了一口气。哪儿知道童贯正在这时候,加紧部署镇压起义的兵力呢。

童贯集中各路大军进攻,方腊不得不退回青溪,据守在山谷深处的帮源洞坚持战斗。官军不知道山路,没法进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起义军里出了奸细,给官军引路。官军终于摸到帮源洞,方腊没有防备,被俘虏了,没多久,被押解到东京,惨遭杀害。

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时候,在北方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领袖宋江等三十六人从河北起兵,在青州、齐州、濮州(都在今山东省)流动作战,打得官军心惊胆颤,一听到他们打来就跑。在山东梁山泊,也发生渔民起义。据说宋江的起义军也到过梁山泊。后来民间流传的“梁山泊好汉”“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到了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小说家施耐庵把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传说加工写成长篇小说《水浒》(浒音hǔ),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许多梁山英雄好汉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宗泽三呼“过河”

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做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任宰相。但是实际上他信任的却是两个亲信:黄潜善和汪伯彦。

李纲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他还跟宋高宗说:“要收复东京,非用宗泽不可。”

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北宋灭亡之前,宋钦宗曾经派他当和议使,到金京议和。宗泽跟人说:“我这次出使,不打算活着回来。如果金人肯退兵就好;要不然,我就跟他们争到底。宁肯丢脑袋,也不让国家蒙受耻辱。”

宋钦宗一听宗泽口气那么硬,怕他妨碍和谈,就撤了他和议使的职务,派他到磁州去当地方官。

金兵第二次攻打东京的时候,宗泽领兵打击金兵,一连打了十三次胜仗,形势很好。他写信给当时的康王赵构,要求他召集各路将领,会师东京。又写信给三个将领,要他们联合行动,救援京城。哪知道那些将领不但不愿出兵,反嘲笑宗泽在说疯话。宗泽没办法,只好单独带兵作战。有一次,他率领的宋军遭到金军的包围,金军的兵力比宋军大十倍。宗泽对将士说:“今天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我们一定耍从死里杀出一条生路来。”将士们受到他的激励,以一当百,英勇作战,果然杀退了金军。

宋高宗早就了解宗泽的勇敢,这次听了李纲的推荐,就派宗泽为开封府知府。

这时候,金兵虽然已经撤出开封,但是开封城经过两次大战,城墙全部被破坏了。百姓和兵士混杂居住;再加上靠近黄河,金兵经常在北岸活动。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很乩。

宗泽在军民中有很大的威望。他一到开封,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抢劫居民财物的,一律按军法严办。”命令一下去,城里仍旧发生了几起抢劫案件。宗泽杀了几个抢劫犯,秩序就渐渐安定了下来。

河北人民忍受不了金兵的掠夺烧杀,纷纷组织义军。打击金军。李纲竭力主张依靠义军力量,组织新的抗金队伍。宗泽到了开封之后,积极联络义军。河北各地义军听到宗泽的威名,自愿接受他的指挥。

河东有个义军首领王善,聚集了七十万人马,想袭击开封。宗泽得知这个消息,单身骑马去见王善。他流着眼泪对王善说:“现在正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如果有象您这样的几个英雄,同心协力抗战,金人还敢侵犯我们吗?”

王善被他说得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说:“愿听宗公指挥。”

其他义军象杨进、王再兴,李贵,王大郎,都有人马几万到几十万。宗泽也派人去联络,说服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抗金。这样一来,开封城的外围防御巩固丁,城里人心安定,存粮充足,物价稳定,恢复了大乱前的局面,但是,就在宗泽准备北上恢复中原的时刻,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却嫌南京不安全,准备继续南逃。李纲因反对南逃,被宋高宗撤了职。

宗泽十分焦急,亲自渡过黄河,约河北各路义军将领共同抗击金兵。他在开封周围,修筑二十四座堡垒,沿着黄河设立营寨,互相连接,密集得象鱼鳞一样,叫做“连珠寨”,加上河东、河北各地义军民兵互相呼应,宋军的防御力量,越来越强了。

宗泽一再上奏章,要求高宗回到开封,主持抗金,但是奏章到了黄潜善等手里,这批奸人竟取笑宗泽是个狂人,把他的奏章扣了下来。过了不久,宋高宗就从南京逃到扬州去了。

没有多久,金兵果然又分路大举进攻。金太宗派大将兀术(音wù zhú,又叫宗弼)进攻开封,宗泽事先派部将分别驻守洛阳和郑州。兀术带兵接近开封的时候,宗泽派出几千精兵,绕到敌人后方,截断敌人退路,然后又和伏兵前后夹击,把兀术打得狼狈逃走。

又有一次,金将宗翰率领金兵攻占洛阳,宗泽派部将郭振民、李景良带兵袭击宗翰,打了败仗。郭振民向金军投降,李景良逃走了。

宗泽派兵捉拿到李景良,责备他说:“打仗失败,本来可以原谅;你私自逃走,就是目中没有主将了。”说完,下令把李景良推出斩了。

郭振民向金军投降之后,宗弼派了一名金将跟郭振民一起到开封,劝宗泽投降。宗泽在开封府大堂接见他们,对郭振民说:“你如果在阵上战死,算得上一个忠义的鬼。现在你投降做了叛徒,还有什么脸来见我!”说着,喝令兵土把郭振民也斩了。

宗泽又回过头对劝降的金将冷笑一声,说;“我守住这座城,早准备跟你们拼命。你是金胡将领,没能耐在战场上打仗。却想用花言巧语来诱骗我!”

金将吓得面无人色,只听得宗泽吆喝一声,几个兵士上来,把金将也拉下去杀了。

宗泽号令严明,指挥灵活,接连多次打败金兵,威名越来越大。金军将士对宗泽又害怕,又钦佩,提到宗泽,都把他称做宗爷爷。

宗泽依靠河北义军,聚兵积粮。认为完全有力量收复中原,接连写了二十几道奏章,请高宗回到开封。不用说,那些奏章都被黄潜善他们搁了起来。

这时候,宗泽已经是快七十岁的老人了,他受不了这个气,背上发毒疮病倒了。部下一此将领去问候他,宗泽病已经很重。他张开眼睛激动地说:“我因为国仇不能报,心里忧愤,才得了这个病。只要你们努力杀敌,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将领们听了,个个感动得掉下了热泪,大伙离开的时候,只听得宗泽念着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接着,又用尽力气,呼喊;“过河!过河!过河!”才合上眼睛。

开封军民听列宗泽去世的消息,没有一个不伤心得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