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87

第87章 闻鸡起舞(27)

面对着这样的严重情况,王安石皱起了眉头。当年冬天,他就组织农民疏通河渠,并且亲自跑了十几个乡,调查水利情况。在王安石的领导下,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修渠筑坝的劳动动,终于把鄞县重新变成了一个山青水秀、鱼米丰收的好地方。

当时的贫苦农民,经常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向地主和大商人借钱,还钱的时候要还高出原来借的钱好几倍,这叫“高利贷”。农民如果还不起钱,就要卖掉全部家产,甚至卖掉自己的儿女,直到家破人亡。鄞县的老百姓过的也是这种悲惨的生活。王安石在这里当县长的时候,规定官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把仓库里的粮食借给农民,秋收以后农民还粮,收取的利息要比高利贷少多了。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好过多了,而且官府也能得到一些利息。

为了感谢王安石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鄞县的老百姓给他修了一座神庙,每年都在一定的日子里纪念他;

公元1068年,19岁的赵顼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宋神宗。神宗是个很有志气的皇帝,他从小读书就很用功,而且喜欢动脑筋,向老师提出一些怪问题。他看到宋朝被西夏和辽国欺负,却没有力量反攻,心里很着急;对朝廷的腐败现象,也很痛恨。他一心想模仿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皇帝,洗刷掉宋朝的耻辱。

宋神宗在当皇帝以前从他的老师那里知道王安石是一个很有才能、正直无私的人,心里对王安石非常佩服。在他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他就召见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两个人谈得很是投机,都有富国强兵、改革朝政的决心。神宗对王安石很信任,第二年便任命他为副宰相,主持改革。从此,一直到神宗死去,这十几年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变社会风气,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先后制定颁布了“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

“青苗法”是王安石根据自己在鄞县做官时的经验制定的。老百姓一年里可以向地方官府借两次钱,半年以内归还。借1000钱,就得还1200钱。虽然要付不少的利息,可是这比借高利贷要合算得多。这项措施使官府收入增加,却断了放高利贷的地主官僚们的财路。

“免役法”规定,政府收取服役人家的免役钱,用这些钱雇人服役。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官僚都要交钱,这就减轻了人民的劳役负担,保证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

“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一项措施。国家对积极修筑堤坝河渠的人,要给予奖励,并且向缺少资金的地区提供低利息的贷款。

除以上几项新法之外,还颁布了“方田均税法”,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按田地的好坏和多少收取地税;在社会治安和军事方面制定了“保甲法”,起到了有效地控制人民和充实军队的作用。

这些“新法”的实行,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们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整顿了军队,使宋朝弱小贫困的局面得到初步的改变。

可是,从改革一开始,王安石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就连以前参加过“庆历新政”的富弼等人,也极力反对王安石,在宋神宗跟前说了许多王安石的坏话。另外一些保守的官吏,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不断写文章骂王安石,甚至编造许多谣言破坏他的名声。

宋神宗当上皇帝以后的第6年,全国各地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河北一带,连续干旱10个月以上,田地干裂,没有收成,灾民纷纷逃亡。许多农民逃到河南,大路上到处是东倒西歪的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那种情景真是让人目不忍睹。

守旧的官僚们这下可找到了机会,硬说这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惹恼了老天爷,所以上天才降下这么严重的旱灾。还说什么只要把王安石撤了,把新法废了,老天就一定会下雨。有一个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了灾民们的惨象,并且把责任都推到王安石的身上。

神宗看了“流民图”,想到变法以来那么多人告王安石的状,而且他害怕得罪宫里两个太后,因为她们老是在他面前说:“祖宗的法规不可以改变”,就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让他去江宁休养。

后来王安石又当上了宰相,但他的改革的决心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坚定了,特别是他的一个心爱的儿子死去后,他心里很难过,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了。他几次向神宗要求辞职,最后在公元1076年,得到批准,又回江宁养病去了。

王安石两次下台,使变法遭受子巨大的打击。神宗死后,代表保守的官僚和地主的司马光上台,废除了新法。至此,王安石变法结束了。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前面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变法的反对派司马光。司马光是个有名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在历史方面很有成就的学者。他写过许多大部头的书,《资治通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

实际上,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变法以前是挺要好的朋友。司马光为人很朴素,而且耿直,在仁宗的时候;京城里面他和王安石、韩维、吕公著四个人最合得来了。后来王安石搞变法,司马光却采取了反对的态度,那是因为他看到范仲淹的改革在大官僚的打击下失败了。

一次司马光为神宗起草诏书,趁机骂了一下王安石,把王安石气坏了。王安石知道诏书是司马光写的以后,心里恨极了,从此不再把他当朋友看待了。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现在的山西省夏县)人,字君实。司马光的名有个来由,那是因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真宗时在光山做过县令,而司马光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因此名叫“光”。

传说司马光小时候特别聪明。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大家打闹着追来追去玩得很起劲。忽然,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院子里的大水缸里。那个水缸比小伙伴还高,他在水缸里挣扎,大声呼救。小伙伴们急得很,却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时,司马光跑到院墙下,从墙角里搬来一块大石头,“哐”的一下把水缸砸破了。于是小伙伴得救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司马光特别喜欢读历史书,五六岁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背诵《论语》、《孟子》了。7岁那年,他熟读了《左传》,并且经常讲给家里人听。《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徒弟的言行的书,《孟子》则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4年的历史。这些书籍深深吸引了小司马光,以后他能写出《资治通鉴》来,和这些书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由于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司马光在考中进士做了官以后,继续钻研历史。在长期的研究中,司马光发现中国的历史书虽然很多,但记载从远古一直到当代的历史的书却一本也没有。为了让人们完整地了解历史,司马光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一部。司马光给这本书取了个名字叫《通志》,意思是从头到尾的历史。

过了几年,宋英宗召见司马光,问他编写得怎么样了。司马光回答说:“皇上,我已经编完了八卷《通志》,写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起(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195年的历史,请皇上看看吧。”

英宗翻了一会儿《通志》,看了一些目录和章节内容,很高兴,鼓励司马光继续写下去,并且建议司马光可以找一些熟悉历史的人合作。

司马光听了英宗的指示,回去以后马上组织书局,请了刘放、刘絮、范祖禹等人,由他自己担任主编,其他人按朝代一人写一段历史。

不久,英宗病死,继位的神宗对《通志》的编写也很重视。神宗看到书里记载了不少前人的治国处事的经验,觉得十分有用,就建议司马光不如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高兴地答应了。这就是《资治通鉴》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