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86

第86章 闻鸡起舞(26)

梁朝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共经历了五十三年,称为“五代”。为了跟以前同名的朝代相区别,人们称它们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方的五代大约同时,在南方建立了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九个国家,加上北方的北汉,称作“十国”。另外,还有由契丹,南诏、吐蕃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五代十国同时存在。历史上,这一段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黄袍加身

在契丹称雄于北方的时候,南方正处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公元951年,郭威建立了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周(史称后周)。

郭威在位仅三年便去世了,他死后由养子柴荣即位,即周世宗。但周世宗在位的时间也不长就病逝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谥号恭帝)。宗训年幼,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而后周的实权却落在了赵匡胤手中。

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的一员战将,曾在周世宗执政时期屡建战功,深得周世宗的信任,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着后周的精锐部队——禁军。

世宗死后,宗训年幼,掌握着实权的赵匡胤就有了夺位野心。京城内都传言都点检要做天子了,百姓们为防朝廷争斗会祸及自身,都纷纷逃难,只有朝廷内还一无所知。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开封城内一片繁华热闹景象。廷迁内正忙着庆贺春节,文武百官正在向皇帝朝贺新年的时候,突然接到河北边关的紧急奏报,说北汉和辽联合攻打后周边境。

皇帝年幼惊慌失措,大臣们慌作一团,最后,在未辨虚实的情况下,由范质做主,派赵匡胤率兵抵抗。

赵匡胤领旨以后,立刻征调京城和地方的兵马。正月初二,大军从京城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东北进发。跟随赵匡胤的有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谋臣赵普等人。

当天晚上,大军走到离京城四十余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就地安营扎寨,驻扎下来。士卒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的说:“我们拼死拼活地去打仗,而皇帝年幼,将来谁会记得我们的功劳呢?不如我们就立赵都点检为皇帝吧。”

众人考虑后,都同意这个建议,并派人去把这个意见禀告了赵光义和赵普,这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于是,连夜赶制龙袍。

天快要亮的时候,众人拥入赵匡胤的帐中,不等赵匡胤开口便将龙袍披在他身上,赵匡胤假装慌乱推托,而众将士早已跪倒在地,高呼“万岁”。这样,赵匡胤就不再推辞了。

赵匡胤深知这些人也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才拥立自己为帝的,所以他对众人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我的命令都能听从吗?”拥立者们一致表示:“愿听命于陛下。”

于是,赵匡胤制定了严明的军纪:回到开封后,对柴宗训和太后及众大臣都不能凌辱施暴;回京途中不得抢劫财物。

大军一路秋毫无犯地开往京城,守城大将石守信、王审琦是早已联系好的,军队一到,开门迎接,反对的人都被杀死。

当赵匡胤率军回朝时,后周群臣早朝未退,他们被拥至赵匡胤跟前下拜,口呼“万岁”,表示顺从。而范质等人见回天乏术,只求一条生路。赵匡胤封恭帝为郑王,和太后生活在一起。

赵匡胤希望用古代禅位形式取得后周政权,于是由翰林学士替恭帝写好禅位诏书,行过禅位礼后,赵匡胤即皇帝位,仍定都汴京(今开封,汴音biàn),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为重新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但北宋政权还不稳定,反对势力尚待平定,朝廷内部也有许多事务需要解决。

寇准奋起抗辽

北宋朝廷虽然平息了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但北方劲敌辽朝却经常骚扰宋朝边境,掠夺财物。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的时候,辽的侵扰已经变本加厉,大有发动战争的趋势。于是,宋真宗急忙把贬官地方的寇准调回京城,以防辽军进攻。

寇准是一位清正廉明、直言敢谏而又有治国谋略的文官。宋太宗时期,他便以直言敢谏而出名。虽然有时候也触怒宋太宗,但太宗对这样一位贤臣还是十分欣赏的,宋太宗曾高兴地说:“我得寇准,就像唐太宗得魏征一样。”

寇准得以不断升官,三十二岁时便已官至副宰相。但是朝廷中有很多人嫉妒寇准,因此他又被排挤到地方做官。这次辽军侵边,才使他得以重回京城,辽朝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济更加繁荣,力量越来越强大了。皇帝辽圣宗也渐渐地长大了,而且经过与北宋的两次交锋,辽朝觉得北宋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辽圣宗和萧太后商量之后,于公元1004年率二十万大军大举攻宋。

辽朝大军一路过关斩将,不久便打到了澶州(今河南省濮阳,澶音chán),情况万分紧急。宋军告急的文书一夜五次传到开封,寇准命人把文书压下,而他却仍旧饮酒谈笑,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有的大臣把边关告急的事上奏给了宋真宗。真宗一听,大吃一惊,急忙问寇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向朕禀告呢?这可如何是好?”

寇准胸有成竹地说:“陛下不必惊慌,解决这件事只需五天,但要请陛下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才能战胜敌军。”

宋真宗一听心里就开始打起鼓来,因为宋朝经过两次败给辽军之后,对辽已是未战而怯,他怕自己一去就回不来了。

正在真宗犹豫不决的时候,副宰相王钦上前说:“万岁,依臣之见,还是出去避一避吧,金陵地势险要,还是把都城迁到金陵去吧。”另一个副宰相陈尧叟也马上接着说:“我看还是迁都成都吧,那里富饶美丽,正适合皇上住呢。”

寇准听完这两个胆小怕死之人的话,气得脸色铁青,他激动地说:“现在最要紧的是退敌,你们却劝皇上迁都。京城一乱,边关还能守得住吗?边关失守,大宋王朝何存?谁再提迁都,就砍他的头!”

宋真宗被寇准说得血往上冲,他想:我决不能做一个贪生怕死的皇帝。于是真宗决定由寇准随同指挥,亲自出征。

宋军一路疾行,没几天就到了韦城(今河南滑县)。离辽军越来越近了,一些胆小的大臣又开始在宋真宗耳边吹风:“看那辽军气势强大,凶猛无比,我们还是避一避吧。”本来就有些后悔的宋真宗又开始动摇了。

寇准得知此事后,和殿前指挥高琼一起来劝说皇上。寇准严肃地说:“依现在的形势,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边关的将土都在等着我们救援呢,如果后退,军心浮动,辽军追来,恐怕陛下金陵也去不成了。”高琼也在一旁说道:“陛下如能亲征澶州,我们将拼死报国,一定要击退辽军。”

宋真宗无话可说,只好继续前进。而守城官兵听说皇帝亲征,顿时士气高昂,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辽军的进攻,而且还射死了辽军主将萧挞览。这时的辽圣宗和萧太后可有些害怕了。

宋真宗在寇准和高琼等人的催促护卫下渡过萸河,登上北城楼。当宋军看到皇帝的华盖出现在城楼时,远近之人,欢呼雀跃,声传数十里。

辽军迫于宋军威势,再无进攻之心,萧太后派使者到宋营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而宋真宗却无心再战,执意派曹利用前去辽营谈议和条件,并表示只要不割地,给多少钱帛都没关系。寇准在一旁听了十分痛心,他悄悄叫来曹利用说:“赔款数目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我要你的脑袋。”

两国最后订立了“澶渊之盟”,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真宗高高兴兴地返朝了。

寇准抗辽有功,宋真宗也曾重用过他,但终因他得罪的人太多而遭诬陷,宋真宗渐渐地疏远了他。最后寇准被一贬再贬,老死于被贬之地。

元昊建立西夏国

当北宋和辽战乱不休的时候,宋朝西,北面的党项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经常侵扰宋朝边境,令宋真宗十分头痛。

当宋和辽发动战争的时候,党项族的首领李继迁投靠了辽,向辽称臣。宋朝为阻止辽国的扩大,也赶紧封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公元1004年李继迁死后,宋朝又封他的儿子李德明为平西王,每年赐给他大量金帛和茶叶。在李德明统治的三十多年里,党项族的经济发展很快。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是个性格暴躁而又足智多谋的人,他精通兵法,更喜欢研究汉文和佛学。他早就对父亲向宋朝称臣甚为不满。一次,他对父亲说:“我们不能永远做宋朝的臣民,应该用宋朝所赐的钱财来招兵买马,先掠夺宋边境的财物,等力量强大了就去抢夺地盘,自己当皇帝。”

李德明其实也早有称帝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他只得告诫儿子不能忘记宋朝的恩惠。李德明死后,元昊即位。他早已不想做什么平西王了,于是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实行了一系列的建国举措:自立姓氏、设置官员、整顿军队、规定服饰等等,这都表明元昊要称帝了。

元昊的叔叔山遇劝他不可忘恩负义,元昊不听,反而想杀掉山遇。山遇连夜逃奔宋朝,但宋朝为讨好元昊,又把他送回了党项族,元昊以谋反的罪名杀了山遇。从此谁都不敢再违抗元昊了。

元昊的野心被宋朝识破后,他索性于公元1038年正式自立为帝,国号为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因其位于宋朝西北方向,所以历史上称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

元昊建立西夏后,上书要求宋朝承认他的帝位。此时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听说此事后他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取消元昊的赐姓和官爵,并且悬赏捉拿元昊。

元昊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不用武力是不能达到目的了,于是在公元1040年举兵攻打延州。本来那时候宋军在西北也有三四十万士兵,但这些兵都分散在各个寨堡之中,一时间无法集中,而且很久没有打过仗了,军队的战斗力很弱。而元昊所率领的军队训练有素,很快便攻到延州来。

延州守将范雍(yōng)作战不利,宋军又打了一个败仗。宋仁宗不敢疏忽,马上派有经验的韩琦和范仲淹前去指挥作战。

范仲淹一到延州,就开始日夜操练兵马,宋军的战斗力很快有所提高。元昊见延州防守严密,也不敢轻易攻打。

公元1041年2月,元昊亲自率军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县)。韩琦在那里指挥作战,范仲淹主张以守为主,韩琦却主张主动出击,并组织了一支万人的精锐部队,由大将任福率领前去迎敌。

任福率兵出发不久,就碰上了几支西夏的军队,战不多时,西夏兵就丢下战马、武器逃跑了,任福下令追赶,追了三天三夜,一直追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天黑了,任福命令就地扎营休息。

第二天,宋军沿好水川继续前进,一直到六盘山下,宋军也没追到西夏军队,却发现路边有许多泥盒子,而且里面还有声音,有好奇的士兵打开了泥盒子,顿时,一百多只鸽子冲上天空,正当宋军不知怎么回事时,四周如潮水般杀出了无数的西夏兵。原来这是元昊用的计策,引来宋兵,再以鸽子为信号将宋军重重包围住。宋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西夏兵杀得七零八落,伤亡惨重,主将任福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好水川之战后,宋仁宗不得不派人去西夏求和,而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灭不了北宋,并且连年征战,西夏人民的生活也很困苦,所以就同意了议和。西夏对宋称臣,宋则封元昊为夏国主,每年赐给大量钱物。元昊建立了西夏国,促进了党项族的繁荣发展。而且,宋夏议和后,通过贸易往来,客观上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

王安石变法

宋朝自从赵匡胤开国做了太祖,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这里,是第6代皇帝了。这时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了;因为和西夏、辽国连年打仗和向他们交纳岁币物品,加上多得不得了的大官小官所用的工资、公费,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抵不上支出,国家的财政力量已经很微弱了;大官僚和大地主残酷地剥削老百姓,夺走人民的土地。农民没有田地种庄稼,活不下去,就纷纷起义反抗,于是宋朝的阶级矛盾就越来越严重了。另外,官吏们不为民作主,办事很不认真而且贪污成性,生活奢侈。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宋朝的统治就要走向灭亡了。

在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曾经推行过“庆历新政”,可惜只搞得不到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而失败了。所以“庆历新政”对宋朝政治的改变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神宗时候,王安石出来变法维新,他的改革比范仲淹的新政内容要多得多,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打击也就更沉重,而且这次改革推行了近20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字介甫,是江西临川人。他出身在一个小官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做过类似县长的官,为人正直,处理案件很公正,所以经常被人排挤,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王安石从小就跟着他父亲走过许多地方,增长了许多见识。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于教育孩子,王安石从小就认真读书,他的兴趣很广泛,不管是经书、史书,还是诗歌、传奇,甚至医书,他都拿来看,经常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书也不肯放下。

有了这样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他22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土。他不愿意在京城里无所事事地做官,却喜欢到地方上真正做一点事情,于是在他27岁那一年,他到鄞县(现在的浙江省宁波市)做了县长。

王安石去鄞县上任的时候,那里正在闹旱灾。原来以前的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的钱财,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却一点也不关心,把一个好端端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一个河里没水、地里大旱的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