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90

第90章 “三顾茅庐”是真是假

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助他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态度,写得有声有色。这段三顾茅庐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的记载,而进一步创作的小说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山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礼贤下士有声有色的千古美谈,是真有其事还是后人附会杜撰的呢?有人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说法并不可信,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诸葛亮本就胸有大志

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27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

诸葛亮登门拜见刘备

据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记载,说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儒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

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记载的诸葛亮登门见刘备是可信的。《魏略》是当时人写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诸葛亮与刘备两次相见

清代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他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足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始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甚为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

著名学者已故陆侃如教授认为,樊城与新野两次相见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与《魏略》记事互不相同。不过两次相见都是在建安十二年。

以上看法,谁对谁错,目前当无定论,仍然是个谜。

延伸阅读

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

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招揽人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