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81

第81章 孔子出生之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祖先原为子姓,后改孔姓。“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在军事上亦有建树,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内圣”,孟子是“外王”。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孔子作为儒家思想这种封建统治思想的创始人,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加封,头衔众多,成为万世师表。可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的出生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颇为引人注目。

关于孔子的出生情况,现在的史书多是一笔带过,模糊不清。例如,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第一册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前552年,卒于前479年,年七十三岁。”其他的史书大致上也都是这样记载的,包括翦伯赞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有的史书记载更少。综览各种史料,目前关于孔子出生的情况,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野合”而生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一说是在野地里苟合,而唐朝人认为,“野合说”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孔子之父叔梁纥年老而母亲颜征年少,故两人结合不合礼仪。司马贞《史记索引》就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祈祷而生

这种观点的神话色彩浓厚,说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和他父亲一起祈祷,感动黑龙的精灵而怀上孔子。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引《论语撰考谶》说:“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显然,这种说法非常荒谬,无非是儒学的后继者们为了神化孔子所作的附会之辞,不足为据。

梦生

这与上一种说法一样出于谶纬书中,带有明显的荒诞的迷信色彩。因为如果不在出生问题上故弄玄虚,使之与凡人不同,以尊其为神,孔子就不能成为“圣人”,他的观点主张又怎能为世人信奉呢?

私生子

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等所著《孔子思想体系》一书提出此说。该书详细列举了作者历年积累的资料,认为颜氏既然长期向孔子隐瞒其父的事情,说明颜家必定远离孔家。再加上孔子自称“吾少也贱”,这些无不证明颜氏家境贫寒,可能是奴隶或平民之女,与叔梁纥的身份截然不同。所以,该书认为,所谓“野合”,实际上是老奴隶主叔梁纥在野外强暴颜氏而生孔子,即孔子是私生子。这一结论重新解释了《史记》等书中所述的“野合”。

在这几种说法中,“祈祷而生”与“梦生”这两种说法当然不足为信,就“野合”这种说法而言,究竟该如何解释,也还没有定论。如此一来,孔圣人的身世就成了一个令后人无法探知的谜团。

延伸阅读

孔子的政治思想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