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76

第76章 同治皇帝死因疑案

同治为清穆宗爱新觉罗

载淳的年号,在位时间为1861年至1875年。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终年19岁。

据说,同治皇帝有许多后妃,却还要常常带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时间一长,便染上了梅毒。起初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脸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没有过多久,皇后阿鲁特氏薨逝。

当然,这个是没有史料记载的,是传闻。关于同治的死因,传闻很多,十分离奇,广为流传的是说他因行为不检,染梅毒而死。但也有人说是因得了天花而死。

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这是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同治帝临死前诊断记录及处方进行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理由如下:

第一,从理论上讲,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梅毒则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发烧,这是患急性传染病的规律,体温增加一度,脉搏增跳十次。从同治脉案可以清楚看到,从发病第一天就脉搏加快,发高烧达7天之久。而患梅毒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病情发展缓慢。

第二,天花发病带季节性,有严格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冬春发生,非其时不可能发生,同治帝发病在阴历十月末,死于十二月初,与天花冬季发病相符合。而梅毒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第三,患天花开始还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这些皆为天花明显症状,在脉案中上述现象记录得相当详细。而梅毒发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表面像个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态、分布及转化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天花发病后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肤上就可见皮疹,即斑疹,但数小时后即迅速变为丘疹,丘疹呈圆形,边缘清晰。同治身上出现这种症状脉案中均有记载,御医也确认同治帝患天花。

也有人推测说同治帝死于慈禧太后之手,但种种推论并没有充足的依据,同治帝究竟死于何因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延伸阅读

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之死

同治的死,慈

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奏告慈

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同治帝死后,慈不为他立嗣,却立同治帝的堂弟载

(也是慈

外甥)为嗣皇帝,承继咸丰帝为子,这就将阿鲁特氏置于处境的皇嫂之位,既不是皇太后,又失去了原来中宫皇后拥有的权力和尊贵地位。将来光绪帝立后以后,阿鲁特氏的地位更为,这是有清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角色,这在客观上把阿鲁特氏推向了绝路。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尔崩逝”,年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