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61

第61章 武则天究竟生于何处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

之次女,母亲杨氏。武则天14岁入后宫为才人,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封存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宫,年纪26岁。武则天善谋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富有才气。27岁产下长女,王皇后前来看望,不料王皇后走后她的女儿就死了。高宗大怒,于是把王皇后贬为庶人。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

据两唐书载,武则天的籍贯在并州文水,对此人们颇有异词。那么,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皇帝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呢?

一般有两种看法:

四川广元

传说,有一天武都督的夫人杨氏去潭边玩,忽然潭中跃出一条金龙,和她交欢,杨氏因此有孕而生下武则天。唐朝李商隐《利州江潭作》的诗题下,有作者自注:“感孕金轮所。”《太平御览》卷一八四曰:“顺圣皇后庙,在州西告成门外。旧碑云:‘其母感溉龙而生后,庙号则天金轮皇帝。’”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三《李商隐》条引《蜀志》曰:“则天父士为利州都督,泊舟江潭,后母感龙交,娠后。”从李商隐的自注来看,距离武则天之死仅一百多年,他是肯定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的。

1955年修宝成铁路时,发掘出《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立于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广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为孟昶所撰。碑文中提及武则天的身世,云:“贞观时,父士为都督于是□□□后焉。”所残三字似可补作“州,始生”,这样就为武则天生于利州找到了更加充分的根据。

考察四川广元境内至今留存的武则天遗迹,又可使人自然联想到武则天与广元有特殊的关系。如广元有以武则天名字作地名的“则天坝”、武则天孩提时的梳妆搂、武则天常去朝香拜佛的“千佛崖”、嘉陵江畔皇泽寺内五代时刻成的武则天圆雕石像等等。当地妇女还要在传说的武则天生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游河湾,以示纪念。

京城长安说

也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诗及注,源自一个民间传说,虽然颇为神奇,说来也娓娓动听,但若作为信史来看,就有些荒诞了。广元地区有关武则天的传说和遗迹不少,至多只能说明武则天随父到过此地,而不能说明武则天就出生在利州。持“广元说”者据己意补入《武氏新庙记碑》三个残缺字,然后依此进行主观推论,其可靠性是令人怀疑的。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大约生于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那时其父武士应在工部尚书任上。也就是说,他和夫人杨氏一起住在长安。武士任利州都督,是在太宗贞观初年。所以,武则天不可能先于其父任职利州时生在利州,她的出生地点,最大可能性应是在长安,而不大可能在四川广元,或其他什么地方。

上述两说各执一词,孰是孰非,需要继续研究。

延伸阅读

武则天的执政过失

武则天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武则天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