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53

第53章 乾陵石像为何没有脑袋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一座石山。陵前的石雕群像是现存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石刻群,组合形制自乾陵始为唐陵石刻定制。

乾陵的陵园南向,分内城和外城,石刻群有内城四门石狮各一对、北门立马六对(今存一对)。“神路”排列的石刻计: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石马和马夫五对、石人十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各一、六十一宾王像,均采用形体浑厚、庄重,轮廓方整的形式,运用圆雕、浮雕、线雕的综合技法制作,以突出其纪念意义。翼马继承了南朝石刻辟邪的特点;蹲狮侧面轮廓线呈三角形,突出雄伟的气势;持剑石人像头戴皮弁,身穿宽袖长袍,直立的形体相似而面部特征各异,应是宿卫宫殿的直合将军;六十一宾王像表现的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者,也是形象记录唐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

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东边有石像29尊,西边有32尊,每尊石像都与真人一样大小,看打扮好像是来自异域他邦的外国使臣,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石像的头颅全部不翼而飞。那么,为什么石像上的头部神秘失踪了呢?对于这个谜题,人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人认为,这是八国联军所为。他们看见这么多外国使臣竟然这么恭恭敬敬地守立在中国皇帝面前,感到是奇耻大辱,于是把石像头部都砸了个稀巴烂。可是史书上并没有提到过八国联军来过这里。

还有人根据文献记载,认为在明朝末年,乾县大面积流行一种可怕的瘟疫,死者不计其数。老百姓中普遍有一种看法,认为是乾陵中的这些外国使臣和洋人在作怪,只有让他们的脑袋搬家,才能拯救整个县。于是大家就商量着把所有石像的头都敲碎了。

在明朝人李梦阳笔下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乾陵的石人在太阳落山后都纷纷变成妖怪为害人间,在村里践田地,吃猪牛,无恶不作。老百姓气不过,抡起锄头把石像头都给砸了。

当然,传说并不足信。可是,乾陵石像为何好端端地都没有了头?那些石像的头到底哪里去了?这个谜底至今也未揭开。

延伸阅读

武则天与牡丹花的故事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了女中须眉的印象。然而作为女人,她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武则天曾做过一首《腊日宣幸上苑》,诗

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武氏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所谓令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是事先有所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