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35

第35章 众说纷纭的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南京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孝陵有四大谜团,至今尚未解开。

谜团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寝建筑,但其地宫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史无定论。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后人盗墓,曾于同一天从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车马仪仗完全相同,使人难辨真伪。因此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成为数百年来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考古专家认为这里就是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而且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完好,排除了过去流传的地宫被盗之说。

谜团之二:墓道为什么是弯曲的

明孝陵与历代帝王陵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弯曲不直。通过探测,结果发现竟是两种不同岩石所致。明楼以北的山坡,地下由两种不同岩石组成,西侧是下中侏罗纪的砾岩,东侧是稍晚的长石石英砂岩。

由于西侧岩石硬度强,开挖困难,考古专家根据宝城内的地质特征,认为应不排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当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主持者已注意到本地岩石性差异,而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

当然,这只是对明孝陵墓道偏于宝城一侧起因的一种推测。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陵宫前对梅花山,这里是孙权陵墓所在,朱元璋曾说过要孙权这条好汉为他看大门,所以神道不得不改直行弯;二是朱元璋是农民出生的皇帝,做事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在陵寝建筑上也别出心裁。

谜团之三:“龟趺驮碑”究竟何用

在四方城东南约100米的山谷里躺着一只石龟,它的头朝向山谷(东南方)的出口,似乎一直想爬出那幽深的帝陵区。人们在距龟趺30米处又发现了一通碑材横卧于地面。碑材两端有榫,其中一榫正好是插入龟趺背上之孔槽尺寸。这说明它们属配套的一件文物,即“龟趺驮碑”。这件文物位于明孝陵大金门内、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之东,两者处于东西同一直线上,时代相同,体量庞大,却碑上无文。它是干什么用的?文物专家至今没有解开这个谜。

谜团之四:明孝陵为何呈“北斗”布局

尽管孝陵建造时间绵延了30多年,但其规划设计应大体上是一次完成的。考古专家在明孝陵考古调查中发现,从平面上观察,孝陵主体从大金门经神道直到宝城,其布局呈北斗星状。

考古专家们认为,朱元璋在他的陵寝规划设计上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总体规划,既吸纳中国古代,尤其是元、明时代人死后“魂归北斗”的思想,又采取了天帝所居北斗并被“四灵”相绕的神秘布局。

延伸阅读

朱元璋与儿子的故事

对于朱元

的滥杀,皇太子朱标深表反对,曾进

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当时朱元

没有说话。第二天,他故意把长满刺的荆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刻去拣,于是朱元说:“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然而朱标却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标只好赶紧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