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33

第33章 薄葬谎言——唐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亲自选定了位于九峻山的昭陵墓地,费时十三年,进行陵园修建。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的文德皇后长孙氏逝世,冬十一月首葬于此。十三年后,即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逝世,当年八月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墓至此封固,营陵工程随后结束。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昭陵依九

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跟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传说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经常想念皇后,不能自已,于是在宫苑之内修建一个多层塔楼,为的是便于自己经常登临,瞭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引领魏征同登塔楼,让魏征看昭陵。魏征说:“在哪里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吗?”“啊?”魏征故意打马虎眼说,“啊,是昭陵啊,我还以为你要看献陵呢。要是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魏征这话,含意很隐晦。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皇后先死,所以先葬,后来太宗死后与皇后合葬于昭陵。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他在贞观九年去世,埋葬于献陵。魏征的意思是:作为儿子,你不想念父亲,单单想念妻子,这让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个好榜样啊。毕竟,我们是以孝治天下啊。魏征的意思唐太宗何尝不懂?但是他太想念皇后了。在魏征面前,太宗大概也用不着掩饰,他再一次哭了起来。

这次痛哭之后,太宗下令拆毁这座塔楼。那座思念之楼虽然拆了,但在太宗的心中,思念之楼永远高耸。

延伸阅读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贤内助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要出嫁时,她要求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

之臣也。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