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24

第24章 舜陵究竟在哪里

舜是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人物名,又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关于舜的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相传是我国古代部族联盟的一位首领,距今约四千多年,由于“舜德大明”,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在古代被尊为五帝之一。舜最重道德,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关于舜陵的陵址问题,已经相传了千百年。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说,舜是“险方乃死”,后人解释认为舜是巡狩方国时死的,很有可能是死于巡狩途中。但《尚书》没有指明舜葬之地,从而引起了后人的纷纭争论。

九嶷山之说

一般认为,舜陵在九嶷山。舜荐禹为天子,起初是代其摄政,并非正式让位,这时南方三苗叛乱,舜亲自南征,如《淮南子》所说:“舜征三苗,遂死苍梧。”或说是按例来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中国历代帝王都认定舜陵在九嶷山并不断遣官祭祀。至于舜在九嶷的其他遗迹和民间传说更多,多少能说明舜与九嶷的关系。《山海经》、《礼记》以及司马迁、刘向、班固、王充等人,都记载了舜帝死后葬于九嶷山或苍梧。尽管这些地方既无封土也没树碑,但上古时代埋尸的确不垒土为坟,也不树碑,垒土作冢是周朝才有的事,而树碑到秦汉才有。

关于舜陵在九嶷的说法,应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所载较为准确。司马迁对舜葬九嶷既没有唯书定论,也没有唯传说是听,而是在读了有关的书、听了有关的传说后,亲自到九嶷进行考察。他在《史记》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沉湘。”这就是说,司马迁把他收集的有关舜的资料和在九嶷山考察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史书,因而是比较可信的。其次,司马迁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出任太史令,使他得以阅读史馆所藏的众多图书。这些图书一般人或其他官员都很难看到,而他可以博览无余。各种书简中有关舜的记载他都看过,对舜葬九嶷的各种不同说法也分析比较过。因此,他的写史结论绝不是据其一端而生发出来的,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舜葬九嶷,当然是比较可信的。

葬于鸣条

有人认为,舜帝晚年并无巡狩之事。巡狩是天子政事之一,但舜在帝位33年就已经“髦期倦于勤”,让禹摄天子政,他绝不可能将禅让给禹的帝位权力再要回来去巡狩,因而舜晚年不可能去巡狩,即使有巡狩也是大禹。即使舜有巡狩之事,也仅如一些书说的“南至霍山”,即到达今安徽地区,不会到达湖南的九嶷山,更不可能到达苍梧。如果说舜卒于苍梧,为何不葬苍梧?却有九嶷山五百里之返,途中开山架桥,行程十数天,五月炎夏,尸体怎能不腐烂?汉代王充《论衡》中曾说“舜南治水,死于苍梧”,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舜帝治水从不见于古代任何其他史籍经传。《白虎通》“巡狩篇”有“生者道死归葬之义”。就算舜南巡时崩于苍梧葬于九疑,其时大禹不可能率天下诸侯来荒远的九疑主持葬礼,按古礼必须改葬于中原,鸣条是舜的旧都,改葬于此是可能的。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说舜葬在纪市。《墨子》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袅三领,谷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吕氏春秋》也说:“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舜是死在西教途中,死的地方是纪市。至于这个纪市到底在哪里,至今无从查考。

延伸阅读

舜的悲惨身世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

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实在需要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