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112

第112章 悬空寺之谜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建造的位置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100多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而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它给人的感觉像是粘贴在悬崖上似的。从远处抬头望上去,看见的是层层叠叠的殿阁,只有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撑住。而悬空寺顶端那大片的赭黄色岩石微微向前倾斜,像要塌下来一样。

这里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古人云:“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唐代诗仙李白醉书“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巨观”。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危楼”不倒的秘密

那么这座绝壁上的危楼又是怎么建造的呢?它又为什么要建造在悬崖绝壁上呢?

近些年来,专家们对悬空寺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有专家认为悬空寺之所以能够建在悬崖上,主要是由“铁扁担”把楼阁横空架起。从三宫殿后面的石窟侧身探头向外仰望,会发现凌空的栈道只有数条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横木(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这正是古代修筑栈道的方法,悬空寺就是用类似修筑栈道的方法修建的,把阁楼的底座铺设在许多“铁扁担”上。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悬空寺之所以能够悬空,除了借助“铁扁担”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立木,每一根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还有专家认为悬空寺全寺40间殿阁,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支撑在坚硬的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也就是在山崖上先开凿好窟窿,将粗大的飞梁插到这些窟窿里,这插到山里的一大半支撑着楼体,露在外面的一小半便是楼阁的“基石”。这样,看上去像是空中楼阁平地而起,实际上楼阁的重心在山体中。悬空寺到底是怎样建造的,专家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悬空寺为什么建在绝壁上

那么悬空寺又为什么要建造在悬崖绝壁上呢?对此,人们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说以前这里暴雨成灾,只好把寺建在悬崖上。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是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也有人说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而且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当时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祟,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寺。

悬空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人,那一个个至今尚未被世人解答的谜也给悬空寺增加了几分神秘。

延伸阅读

悬空寺何以千年不损

近些年有专家指出,悬空寺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保存得如此完好,要归功于它奇特的建造。悬空寺除一进寺门有一条长不及10米、宽不到3米的长方寺院可容数十人外,其余楼台殿阁尽由狭窄廊道和悬梯相连,游人只能鱼贯缓行,不会造成拥挤现象,这就大大减轻了游人对廊道和悬梯的压力。另外也有专家认为悬空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在寺院北端的最高层,有座三教殿,我国佛、道、儒三大教派的释牟尼佛、老子、孔子端坐一殿。自古以来,各教派为赢得百姓崇信,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故天下寺殿多是分立,而悬空寺却将三教融入一殿,实为罕见。而悬空寺内佛、道、儒三教兼有,历代朝野臣民对其都倍加爱护,这也是其完好无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