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06

第6章 唐代酒业

唐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唐诗中关于酒的篇章不可胜数,唐朝的名酒更胜于前朝,很多诗人都能豪饮。

盛唐美酒甲天下,由于国家的统一,农业得到良好发展,经济繁荣,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朝初年,虽然经过了隋末战乱,社会生产处于恢复期间,但是政府却并没有施行禁酒政策。唐朝前期的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得很快,特别是唐朝政府明令“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后的几百余年间,鼓励民间酿酒的制度基本上沿袭了下来,酿酒业及相关行业因此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众多的酒店。后来,由于缺粮或遇灾荒,政府在局部地区进行了几次禁酒,不许个人卖酒,官府却开店售酒。

酒肆的发展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唐代各阶层的人均有饮酒的嗜好,并以聚众欢宴为特色。例如,“琼林宴”、“避暑会”、“暖寒会”之类。尤其是丰收之后,普天饮酒庆贺,形成“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的亮丽风景。

唐代酒店多,所以人们很容易进店饮酒。《开元遗事》记载:

自昭应县(陕西临潼)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门,当大路市酒,量酒多少饮之,亦有施者,与行人解乏,故路人号为歇马杯。

《旧唐书》字:

东至宋泞,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馍丰溢,南诸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这些文字说明了唐代酒店业的繁盛。

当时,唐都长安的酒店早已突破城中两市的范围,发展到大街小巷以及郊外都有酒店的记录。从春江门到曲江一带,这里是文人和贵族的游兴之地,沿途的酒家更是密集,杜甫在其诗《曲江二首》中曾写道: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由此可见当时酿酒业之兴盛。而且在一些繁华的聚居区,还出现了豪华的酒楼。当时长安的酒楼,高者可达百尺,其间酒旗高扬,丝竹之声萦耳。

唐代名酒

唐代名酒不少,其中著名的酒有:兰陵酒、新丰酒和剑南春酒等。据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仅唐长庆以前就流行着14种名酒。史载:

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荣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北之乾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酒酝,浔阳之泪水,京城之西市腔,蛤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谓庵靡勒、毗梨勒、呵梨勒。

李白饮过兰陵酒后,在其诗歌《客中行》对它大加赞赏,诗云: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歌文化的繁荣,以诗为令的习俗推广开来,美酒与名诗珠联璧合,相映增辉,使酒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在诗的辉映下,酿酒、饮酒更加活跃,于是美酒滥觞,各类佳酿竞相争芳,使盛唐的名酒,有美酒甲天下之盛誉。

延伸阅读

兰陵之水变美酒

在山东兰陵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少年叫王成,他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一日,爷爷得了腿疼病,没法干活,王成就每天伺候爷爷吃喝。一天夜里,爷爷把王成叫醒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喝酒。”王成心想:爷爷是馋酒了,兰陵是出酒的地方,自己要弄点酒给爷爷喝。天明之后,他找了两个罐子,就直奔兰陵去了。

王成在酒坊干了一天活,老板才给他了一罐酒。他想让爷爷高兴一下,在回家的路上,就在水湾边给另一个空罐子装上水当酒。爷爷一见两罐酒,果真很高兴。数天过去了,一天晚上,王成从外面回来,爷爷一见他,就生气地问:“第二罐的上好酒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偷来的?”王成想,那只是水而已,还用着偷吗?他不想再欺骗爷爷了,就把实情告诉了爷爷。从此,“兰陵之水变美酒”就传开了,兰陵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少都提着罐子,从四面八方涌来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