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38

第38章 官场酒宴文化

古代官场的宴会种类繁多,名目各异,又各有特点,其目的都是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人历来崇尚无酒不成礼仪,呼朋唤友,把盏言欢,这本是人之常情,社会之常态。但这种境界只能对老百姓或者君子之间的交往而言,如果是官场中的酒宴则别有玄机了。

选举宴

选举宴是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专宴,从先秦的射宴发展到隋唐以后的科举之宴,乃至今天的高考宴、升官宴,清晰地描绘出中国选举宴的发展轨迹。科举之宴,实际上是主考官(座主)与同年进士之间的联谊活动。

恩荣宴

恩荣宴是封建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宣布名次后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庆祝宴会,称恩荣宴。始于元代,仿唐宋闻喜宴,元代设宴于翰林院并始有其名。明清设宴于礼部,于翌日举行,宴会由钦命大臣一人为主席,读卷大臣、礼部尚书、侍郎、众考官均参加宴会。同时伴有歌乐,依官员高低、登第名次行酒,随意斟取。至清末,恩荣宴渐流于形式。

曲江宴

曲江宴又称杏园春宴。指唐代科举考试结束后,由皇帝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初,进士放榜后,新科进士集会于曲江池旁杏园,故称曲江宴或杏园春宴,宴后赴慈恩寺塔下题名。自中宗神龙后,改由皇帝赐宴,至玄宗开元末极盛。

闻喜宴

闻喜宴是唐宋时为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举行的庆贺宴会,它是在曲江宴基础上发展起来,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明宗布诏新进士闻喜之宴,年赐钱四百贯。至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太宗纳知贡举宋白的建议,规定由朝廷设宴。宴进士和宴诸科及第分两日举行,宴会上最初由皇帝及大臣赐诗,以示恩宠,后改为宣读诏书,以示训诫。因宋代曾设宴汴梁(今河南开封)城西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

关宴

关宴又称“离会”。唐代进士登科应吏部考试后,在曲江举行的宴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曲江大会在关试后,亦谓之关宴,宴后同年各有所之,亦谓之离会。”

鹿鸣宴

鹿鸣宴是封建科举时代,地方长官每年仲冬为新科举人举行的庆贺宴会,始于唐代。乡试完毕后,由州县长官以乡饮酒礼宴请考官、属僚、宾客以及新科贡士。张乐备席,牲用少牢,唱《诗经小雅鹿鸣》,故称鹿鸣宴。宋代殿试以后为文武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亦称鹿鸣宴。清代乡试放榜次日,巡抚于衙门宴请考官及中举士人,行举人谒见考官礼。清代此宴会馔肴尚丰盛,后流于形式,仅有淡酒一杯。

乡试宴

乡试宴是清代为通过乡试的士子而举行的宴会。《清史稿礼志嘉礼》:“又顺治中,定制乡试宴顺天府。会试及进士传胪宴礼部。”

会武宴

会武宴指清代为武科新进士举行的庆贺宴会。武科殿试完毕后宣读皇帝诏命。由兵部官员将武榜公布于西长安门外,次日,兵部设宴,称会武宴。兵部大臣、监考官以及新科武进士皆参加宴会,并赏武状元盔甲、腰刀、靴袜等装束。其余中式者赏银两。

鹰扬宴

鹰扬宴是清代为武科乡试新举人举行的庆贺宴会。武士之勇如鹰之飞扬,故名鹰扬宴。一般在武科乡试放榜翌日举行,宴武科考试各监考官、执事及中式武举人。

延伸阅读

雁塔题名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十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