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31

第31章 民俗节日的酒俗

在中国,一年之中传统节日非常多,主要节日有春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人们在过这些节日时,都有办酒席和饮酒的习俗。

春节是旧的一年农历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在这个时候,辛劳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习惯大大的操办一番。而且从古时候开始,春节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此期间人们要礼天地,祭神鬼,祀祖宗等。

春节酒俗

旧时民间的喜庆活动,往往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并且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间几乎长达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酒自始至终是必不可少。春节中有三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送灶,守岁,元宵节。“送灶”一般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全家的言行,掌管全家的吉凶祸福。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神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这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言好事。所以在送灶神前,人们先要祭灶神,在灶神爷面前先要放上供品——酒、水果和麦芽糖。酒是为了使他醉,免得他多说话,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爷的口,免得他多开口,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祭祀就算完毕了。

除夕夜是旧岁之末新年的开始,按照我国的民俗习惯,在这一夜是不能睡觉的,这个就被称作“守岁”。在守岁的时候还要喝酒,这酒就称“守岁酒”,它在古代的时候也称为屠苏酒。“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兑酒,合家欢饮,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酒称为屠苏酒。饮屠苏酒始于东汉,一般饮酒总是先老后小,长幼有序,唯有饮屠苏酒可以反其道而行,先小后老,先幼后长。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在这一天,大街小巷处处挂满各种花灯,到处都是欢颜笑语,喜气洋洋。这一天,各家各户习惯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团,取团团圆圆之意,其次是饮元宵酒,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再次聚合。

上巳节酒俗

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它在周朝的时候就已出现,上巳节最早是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农历的三月天气已经转暖,人们正好出来在户外活动。在上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到水边洗涤除垢,游玩嬉戏,以后又逐渐的形成了临水宴宾。上巳节临水宴宾活动与其他节日的喝酒风俗不同,它更随意更自由自在。

清明节酒俗

清明是人们踏青扫墓的节日,而祭扫祖坟,缅怀先人,是每年清明必定要做的事。在祭扫祖坟发时候,人们须带上酒菜、香烛和供品,到墓前整齐放好酒菜供品,点燃香烛,叩首祷告,并且还要为祖先的坟除草培土。带去的酒菜供品,一般都在祭祖后,送给“坟亲”享用,这就叫吃“上坟酒”。

延伸阅读

慎用雄黄酒

雄黄酒可以灭五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人们有饮雄酒的习俗。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硫化砷,它经过加热后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成为剧毒——砒霜。所以饮用加热的雄黄酒,实际上是在服毒。酒可以扩张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肤的吸收,时间短者十几分钟即会中毒,轻度中毒者表现为脑骨后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重者至死。但是把雄黄酒喷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确实可以避免毒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