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25

第25章 文雅的酒令

文雅酒令最早出现在晋朝时期,源于助酒兴,多用文雅的诗文进行唱和,流觞曲水就属于这种形式。而这类酒令中,影响大和使用广泛的则是以文字为主的酒令。

古时候,人们行酒令时,参加者人数一般不限制,但是大多都是以二十人为一组。每组选一个人为监令,观察依令行饮的次序,然后安排两个录事:“律录事”和“觥录事”。律录事司掌宣令和行酒,又称“席纠”、“酒纠”;觥录事司掌罚酒,又称“觥使”和“主罚录事”。其中律录事最为重要,他是酒令游戏的具体组织者,是酒筵上的核心人物,他必须熟悉各种酒令,并且要能歌擅舞,能度曲,还要有酒量,能豪饮。

左右离合令

在《大业拾遗记》中记载了这种酒令:

当时,隋炀帝在宫中举行小宴会,行拆字的酒令,以“左右离合”为令格。杳娘在炀帝的身旁做陪,炀帝说取“杳”字,为十八日。杳娘则还拆“罗”字(繁体为“”)为“四维”,炀帝要身边的萧妃说拆“朕”字,如果不能的话,就要罚她喝一杯酒。

断章取义令

据说在唐中宗时,有姓张的书生夜里投到崔府,与府上懂诗文的五嫂、十娘共行酒令。五嫂以赋古诗,断章取意为酒令,在断章取意的时候还要合情合理,否则就要罚酒。十娘遂遵命行令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取《诗经关雎》一章,寓求欢之意。书生行令为:南有

木,不可休息。汉有淑女,不可求思,这些话取自《诗经汉广》,表示欲求而不得之意。五嫂以《诗经南山》一章为令: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表示为他们通男女之好。

一字惬音令和拆字令

唐朝的时候,高骈任成都节度使时,曾设下酒宴,命好友薛涛改一字惬音令。当时的酒令要求是用的字必须是一个象形字,并且还要逐韵。高骈起令为:“口,有似没梁斗。”薛涛还令:“川,有似三条椽。”两人以这种方式为饮酒助兴增乐。

此外,文人在饮酒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雅趣,一方面为了体现自己的学识,还制作出景物双关令、征经史令和推字换形令、词牌合字令等。

名士张姻与商慧相遇,因为志趣相同聚在一起饮酒,为了助兴就行景物双关令,张姻云:遥望渔舟,不闲尺八(乐器)。商慧为了接酒令,马上饮酒一杯,凭栏作呕吐状,再入席做令为:凭栏一吐,已觉空喉(箜篌,古时的乐器)。征经史令是以古代的诗歌和历史为酒令,在唐咸通年间,番禺名士李汇游于福建,晚上住在一个老学者家里。二人谈论经史,淹留累夕,后来在酒席上就行征古今诗语的酒令。老头的酒令是:长安轻薄儿,白马黄金羁。李汇接令为:昨日美少年,今日成老丑。然后李汇又行令为:白发有前后,青山无古今。老头还令:此翁白头真可怜,忆昔红颜美少年。至此,老少二人尽欢饮酒,在行酒令中共论及几十家歌诗。

占相令

据古文献记载,裴坦、裴勋饮酒取乐,在唱和时就行占相令。裴坦明知裴勋相貌猥琐,故意设令描述对方容貌形状:飞盏属酒之时,须口占一物。裴坦遂把酒给了裴勋,接令为:矮人饶舌,破车饶楔裴勋十分。裴勋饮完酒之后,把杯子还给对方,并且继续挖苦对方:蝙蝠不自见,笑他梁上燕,十一郎十分。十一郎是裴坦的排行,十分即为自己满斟一杯的意思。裴坦听了之后,不但没有怒色,继续行酒令,两人直接喝到尽兴为止。推字换形令就是把一个字加不同的偏旁组合成另一个字,如:木在口内为困,推木在上为杏;十在口内田,推十往右为业,如果行令的人接不上来了就要被罚酒。词牌合字令要求行令者说出三种曲牌名,三个曲牌的第一个字合起来成另一个汉字,否则要饮酒。如:月下笛,西地锦,女冠子,组成一个腰字。

延伸阅读

兄妹行酒令

苏东坡任京官后,苏小妹前去看望。兄妹相见,分外高兴,饮酒畅谈,且行酒令。东坡说:

虱去乙为虫,添几却是风。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苏东坡知道小妹才华素著,因此出了一个难的考她。未想到小妹略加思索, 便应声

答道:江去水为工, 添

即是红。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苏东坡对小妹的才情十分佩服,连饮几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