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23

第23章 酒礼中最高的飨礼

飨礼是几种酒礼中规格最高的,它是从乡饮酒礼发展而来,并且和燕礼的仪式组成十分相近。但是,它们的规格不同,礼仪也是同中有异。

飨,又作“享”,最早也源于享神,后来祭先王的大礼也被称为“飨”。在周朝的时候,它属于周天子的“王事”,其规模十分隆重。此外,诸侯在朝见天子,参加纳贡述职和升堂助祭时也多使用飨礼。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君用飨礼之风也开始盛行。由此可见飨礼规格之高,是其它酒礼无法比拟的。

飨礼有四个部分,它们是:迎宾之礼、献宾之礼、歌奏合乐和礼终宴射。飨礼中的迎宾之礼,其主人是周天子,到了春秋时期则是诸侯国君;宾客则主要是前来朝拜的诸侯与卿大夫,也有本国级别较高的卿大夫。天子命大臣通知遗宾参加飨礼,膳宰摆好馔具,乐人持乐器,各个席位也按照尊卑依次设定。天子选择一个人主管酒尊之事,然后命射人迎宾,众人进入后向天子行礼。然后,天子坐到自己的座位,其他人各就各位。

在献宾之礼中,飨礼继承了乡饮酒之礼,宾主之间有献、酢、酬的献礼。乡饮酒礼中多为一献之礼,而飨礼要视宾的尊卑而定,宾之尊贵者,飨礼可以多达“九献之礼”。在西周初期,周天子最隆重的飨礼仅为“三献之礼”,后来才出现了只有周天子能用“九献之礼”。飨礼中献礼次数的不同,主要是为了体现君臣的等级差别。在飨礼的献、酢、酬中,“酢”是最能突出君臣之别的重要环节。乡饮酒礼中的酢,是由宾取盛有酒的爵到主人席前还敬;而飨礼中的酢则不同,宾不能直接取爵还敬主人,必须由主人发出命令后,宾才能还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突显主宾、君臣地位之尊卑。在《左传》庄公十公年就记载了这一现象:

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宥同酢)。

在飨礼的歌奏合乐中,迎宾送客时都有“金奏”《肆夏》三章之乐,行礼之时有“升歌”,有“管”、“舞”。金奏是用钟鼓演奏的乐曲,它在西周时是天子之乐,《国语鲁语下》云:

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的飨礼中,也开始用起了金奏。如《左传》成公十二年中写晋卿卸访楚,楚王举行飨礼时就“金奏作于下”,这些都反映出了飨礼奏乐规格之高。在飨礼的歌部分,如果是诸侯相互招待,则升歌《文王》、《大明》、《绵》,用箫伴奏;如果是诸侯招待使臣,则升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礼终宴射,在宴会快结束之前,主人与宾还要进行射箭比赛。在比赛中输了的人,要站着喝罚酒,然后向胜方行拱手礼。进行第二次射箭的时候,还要用增进行音乐伴奏,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进行完第三次射的比赛后,负方喝过罚酒,并向胜方行拱手礼,宴会也就至此结束了。在整个飨礼中,主要是表现礼节,爵中的酒满了却不饮用,只能用它来漱口,有坐具却不能倚靠,以此表示肃敬。

延伸阅读

王世充给酒封官

王世充,字行满,其先祖为西域的胡人,后来迁徒至长安新丰。他的父亲早死,母亲再嫁给霸城的王氏。王世充通经好兵法,在隋文帝开皇年间,以军功拜仪同兵部员外郎,后来累迁为江都兼领江都宫监,并且深得隋

帝好感。李密攻陷洛口仓后,隋帝拜他为将军,让他带兵保洛口。

帝死后,越王杨侗在东都洛阳称帝,王世充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并且加封郑国公,后来又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国,总督内外诸军事,封郑王。公元618年,王世充废了杨侗,自立为帝,年号开明,国号郑。一次朝会的时候,王世充对群臣说:“之所以身强力壮,气血充足,这都是酒的功劳,所以我要封酒为天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