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三)
58800300000009

第9章 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

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国家利益思想,洞察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

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思想是江泽民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既有中国对外关系必须遵循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也有指导实际工作的具体原则;既有国防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有指导宗教发展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江泽民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关于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江泽民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他指出,历史已反复证明,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独自完成这个任务。各国的事情要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

江泽民总结历史经验,提出要摒弃冷战思维,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他说,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江泽民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再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领导人应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综观全局,与时俱进,把世界带入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根据江泽民上述思想,我们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示了负责任的国际形象,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尊重。

(二)积极推进全方位外交

江泽民根据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新特点,提出要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解决彼此分歧,坚持对话,不搞对抗。

江泽民将巩固周边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要坚持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政经结合,加强区域合作,坚持和平解决摩擦争端,妥善处理同周边一些国家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保持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江泽民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治的基本立足点。他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和平和制止战争以及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同我们有共同语言,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我们必须以长远的战略观点看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江泽民强调,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借重多边舞台为我国的利益服务,同时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反对恐怖主义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江泽民重视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对外交往与合作。他多次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代替不了各国领导人之间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江泽民身体力行,在国际上积极介绍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外加强对中国的了解,拉近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距离。

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我国与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有力地促进了冷战后大国关系的稳定与相互合作。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友好关系更加巩固,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参与地区多边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周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和传统友谊得到巩固和充实。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对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成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中国外交呈现全方位发展的局面。

(三)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有力地维护和拓展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最终打破西方政治经济封锁。我们妥善应对了一系列重大、突发性挑战,包括台海局势紧张、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被炸等事件。

在台湾问题上,江泽民于1995年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引起强烈反响。同时,江泽民有针对性地做有关国家的工作,争取国际社会反对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分裂活动。

1997年7月1日与1999年12月20日,在江泽民领导下,中国分别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开创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在香港、澳门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江泽民强调,国外一些敌对势力企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挑起事端,进而实现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江泽民针对一些国家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主权原则过时”等论调,重申要恪守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从1990年到2002年,我们连续10次挫败西方国家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借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四)强调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就指出,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持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实行这个战略方针,绝不是表明我们软弱、退让,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考虑到我们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要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同时又坚持我们的原则立场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贯彻韬光养晦的方针,决不当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也要有所作为。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我们能够并且有条件做到有所作为。但是我这里说的有所作为,是指必须做而又可能做的事就要尽力去做,而不是无所不为。我们不能超越我们的现实可能去办事情。

江泽民指出,在对外工作和国际斗争中,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要坚决维护,该斗的一定要斗。在斗争中,要注意防止感情用事,要讲究斗争艺术,讲究斗争策略。要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地妥善处理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妥善运用我国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五)大力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

“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江泽民一直关注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中国安全环境发生的变化,根据世界范围内高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党中央、中央军委精心绘制着跨世纪的强军蓝图。

把“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作为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总要求,统揽新时期军队建设目标的全局。

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立足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保证广大官兵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把加强质量建设作为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推动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确立依法治军方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军队正规化水平。

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争取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目标、道路、措施、步骤,构成了一整套富有远见的治军方略。人民军队迎来了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战略性转变。

放眼世界,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作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必须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之路,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抓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

1999年,当共和国迎来50华诞的时候,人民军队以崭新的风采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三军将士的威武军容、高昂士气和精良装备再次向世人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