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三)
58800300000008

第8章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邓小平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国家利益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全党的智慧所形成的,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内容、主体、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以中国人民为本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利益最终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我国的国体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必然真正体现、切实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到香港问题时说:“如果在1997年后还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人民就没有信任我们。”在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时,他对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指出:“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你们有人民感情的问题,我们也有人民感情的问题。”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始终把中国人民的意志、需要、愿望、感情,作为国家利益的最终归宿与依据。

同时,邓小平还强调,要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坚定地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存在的国际社会中,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然存在的现实生活中,要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就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

实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邓小平经常把“中华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要求把捍卫民族利益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把以民族利益为重的行为看成是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行为。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共产党认为,没有民族利益就没有了阶级利益,因为国亡了,地主、资本家无出路,工农、小资产阶级也无出路,所以我们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主张各党派、各阶级的密切合作。

邓小平认为,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邓小平认为,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邓小平不仅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是真正全面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且指出,只有真正地爱社会主义中国,才能确实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二)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综合利益

国家利益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些国家利益中,邓小平从时代主题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中,把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国家利益的核心,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全面的国家利益观。

首先,发展经济是当代中国国家利益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毫不动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把国家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维护好、发展好。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利益,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持政局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坚持政策的连续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在国际生活中,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不断改善我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开拓对外政治交往。

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作为中国文化利益的核心,是邓小平的又一重要贡献。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

邓小平认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不仅要建设、发展好中国的文化利益,还要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维护中国不怕压、不怕邪、讲原则的形象,维护民族尊严,讲国格,重骨气,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破坏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再次,要始终把国家的安全与主权放在第一位,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全局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的核心,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获得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邓小平认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还指出,重视安全与主权,积极展开对外交往,最终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是假话,是真话。这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

最后,把国内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决定性因素。为此,一方面,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发展自己。

1978年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是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更大。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归根结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

同时,邓小平他又反复强调要善于守拙,不称霸,不当头。他指出,很多朋友说,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头头,我们说头头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这不是什么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当然,韬光养晦,也还要有所作为。邓小平认为,一定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

邓小平善于从全球的高度来分析战略态势,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中国考虑问题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只从中国本身,也不是只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角度出发的。

邓小平认为,中国是在长期被孤立的状态下奋斗出来的,中国历来考虑问题,包括中美改善关系,不只是从自己安全的一个角度,当然有这一面,更主要的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据此,邓小平强调中国要依据时代主题来确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首先,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强调,从政治角度说,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从经济角度讲,中国的发展会有利于全世界的发展。

其次,邓小平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与广大第三的世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邓小平指出,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我们要永远站在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一边,不当超级大国。这是我们的一个根本原则,不仅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永远要坚持这个原则。

再次,邓小平坚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民主与繁荣。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

总之,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比资本主义还要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体现,也是中国对人类进步的重要贡献。

(四)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是平等的

一方面,邓小平主张在国际交往中要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确定中国对外行为的最高准则。在与英国协商香港问题时,邓小平义正词严地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邓小平也强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是平等的,应该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他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邓小平指出,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同时,邓小平力倡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要以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等一等、放一放。

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邓小平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根据这一设想,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并为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积极贡献。围绕中国南海等领土、领海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争议,邓小平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对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周边合作,增强各方信任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