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重生之王妃养成记
57746300000152

第152章 拉拢人心

徐千章辞官一事震惊朝野,没有一点预兆, 就这样递交了请辞书, 华元帝并未挽留, 以孝悌为由顺势同意了。

不过细一想来, 众人也能猜到几分,徐千章与华元帝交往甚密,在朝中交涉太深。

朝中势力平衡随着秦家与沈家的消亡而被打破, 徐千章一支独大,华元帝一死, 将再无人牵制徐千章。

徐千章家族人丁兴旺, 大皇子又有勇无谋,若不适时斩断苗头,黎国的江山离易主也就不远了。

与徐千章亲近的人知道内情,是有人故意误导华元帝, 将这本该以后才爆发的矛盾提前了。

否则的话,徐千章一直低调行事,家族中甚至没有几人踏进官场,用大皇子做幌子, 华元帝并不会注意到徐千章曲线救场的野心。

但是旁的人并不知情,心里打了个怵,看来华元帝虽然病了, 很多事不再亲力亲为, 但眼神依然毒辣, 心思还是一如既往的敏锐。

半夏在聚会时从一众女眷口中听到这个消息, 众人津津乐道,讨论着其中厉害。

只有半夏知道,这是景天的计策起作用了。

但半夏同样震惊,景天是怎么单凭一封伪造的信就让徐千章主动辞官的?

她还以为得拖上一段时间,徐千章不可能束手就擒,定会对彻查做出反击,一来一往的周旋耗时不会短。

没想到这检举信才送出去没多久,徐千章就主动辞官了。

半夏回家将疑问说出来,景天摊手一笑,“我也没想到这么快,这效果比我预期好很多。”

看景天一脸邀功的神情,半夏笑道:“那封信,你说是伪造了徐阁老的笔迹,虽然我知道你模仿功力一流,能画得一模一样,但就是因为一模一样才不容易令人信服,谁做坏事会坦坦荡荡用自己的笔迹?”

“不不不,我没有照搬笔迹。”景天伸个指头在半夏眼前晃,“照搬只是低级的模仿,真正的模仿是抓住精髓,我只是将徐千章写文章的口吻和习惯放进去,字体与徐千章的天差地远。”

“越是这样,就越会显得徐千章极力掩藏了自己的特征,但很可惜几十年的习惯将他暴露,这信的可信度瞬间翻了多倍。”

景天怎么会不知道华元帝老奸巨猾,若是直接照搬徐千章的笔迹,反倒会引起华元帝的怀疑。

毕竟徐千章又不是三岁毛孩或者愚笨之人,做这种见不得光的事,为防止多余的人知道都亲自动手写信了,怎么可能用自己的笔迹?

古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用的句读不是固定式的,只为了方便阅读,每个人的方式有所不同。

景天就在平平常常的信中用了徐千章的断句方式,再往方方正正的字上加一点徐千章特有的收笔。

这都归功于景天善于观察,这些东西看上去无关紧要,却是一个人多年的小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掉的。

如此一遭,按照华元帝的性子,黑锅基本就死死扣在徐千章背上摘都摘不下来,比直接照搬笔迹来得有用。

景天寻思着,等事情了后,他要写一本关于标点符号的书,将他知道的所有标点统一解释说明。

如果能够科普到全国,后世之人读书都会容易许多,不用再来回读几遍才能断句。

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古时的书写方式,想想还是有标点比较方便,写也方便读也方便。

理想很丰满,但如今他还不上不下,没精力去弄这些东西,大约得等到尘埃落定。

要么新帝登基他依然留在晋安,要么就是被贬官外放了,反正无论那种结果,新君登基后他就有的是时间,慢慢将方便好用的东西推向大众造福人民。

半夏着实对景天佩服得五体投地,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这么一点点的细节,华元帝逼得徐千章辞官。

虽然如此,半夏还是有些担心,“那接下来要做什么?你的计策让徐阁老被迫辞官,他可能不会善罢甘休。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徐阁老虽然辞官了,但大皇子和徐皇后安然无恙,若查到咱们头上,咱们只怕担不起。”

景天沉吟一瞬,道:“事情还不算完,督察使周居和借着这事在对徐千章一党进行彻查,有孙庄的事打头,应该还会拉下几个人的。”

半夏道:“重要的不是这个,重要的是咱们该何去何从?你与四皇子闹掰了,又在着手对付大皇子,六皇子和七皇子我们完全没有怎么接触,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这几人无论谁继位,对我们都很不友好。”

景天剑眉微锁,“这件事,我暂且只有一个模糊的计划,目前只能助督察使一臂之力,将吏部尚书和跟他串通开过后门的官员拉下水。”

“失去徐千章和吏部尚书等人后,大皇子对比其他几个皇子就没了优势,鹿死谁手没有定数。”

半夏顿了片刻,道:“既然做了,不如就做到底。”

说着,凑到景天耳边,将自己的想法说给景天。

景天听完半夏的话之后,愣了一瞬,觉得这样也不是不行,只是相对来说困难了些。

“那行,我这就去着手准备。”

景天说完进了宫,今日要给黎洛讲课,顺便试探一下,试试半夏的想法到底能不能实施。

另一边,徐千章归还了常服,穿一身便装,华元帝不仅压迫他辞官,还让他回归故里。

因为徐千章在朝中还有不少人手,若留他在晋安,辞官与否他都能注视着朝中动向,照样能影响朝中局势。

徐千章故乡离晋安虽然不远,但绝对不算近,回乡后就不可能事无巨细的盯梢,算是彻底断去徐千章跟朝堂的联系。

但是徐千章还没有将算计他的人揪出来,所以设法在晋安留一段时间,以便报一箭之仇。

徐千章把徐空思和大皇子叫到跟前,道:“你们认为,是谁在放暗箭耍阴招?”

黎疏摸着下巴想了想,“最有可能是春闱的监考官,因为题目是两位主考官与数位副考官共同敲定的,题目最开始只能从他们那里泄露。”

徐千章点头,“嗯,但伪造信件的人我怀疑就是周居和本人,他一直是我最大的敌人,恨不得做梦都妄图将我踩在脚底下。”

周居和只比徐千章小十岁,有着最年轻阁臣的称号,文采卓越,为人正直,年仅三十就入内阁。

徐千章与周居和政治观念一直不合,二人在先帝跟前不分伯仲,僵持不下近十年,直到华元帝登基,徐千章就占了上风。

华元帝上位伊始,需要恩师徐千章支持以服众,助他稳固朝纲,娶了徐千章长女徐空思为后,生下皇室嫡长子。

徐千章从内阁辅臣一跃成为国丈加太傅,很长一段时间,华元帝都任由徐千章发展。

徐千章自然趁着机会排除异己,周居和一时被徐千章压着打。

按照徐千章的本意,是想直接将周居和抹除,但华元帝很有远见,最终周居和留得一命,被贬官至滇州。

周居和在滇州苦挨多年,华元帝稳固了朝政拿回主动权之后,为防止徐千章过度膨胀,便将周居和从滇州调上来,直接做了督察使。

因为贬官一事,周居和与徐千章更是水火不容,又在督察院任职,肯定会死死盯着徐千章,只要徐千章有所疏漏,他就会一口将徐千章咬死。

当初华元帝留周居和一命,就是为了这个作用,二人本就势均力敌,有周居和牵制,徐千章就该夹着尾巴做人了。

华元帝有意护着周居和,徐千章奈何不得,果然被限制住,放弃一手遮天的打算,改走迂回路线。

多年僵持,眼看迂回战术胜利在望,却突遭变故。

徐千章怀疑,周居和可能觉得再不将他拉下马就迟了,所以一改之前道貌岸然的德行,开始像他一样使用阴谋诡计致胜。

这样一想,徐千章觉得他和周居和的争斗是自己胜利了,毕竟周居和都已经变成了跟他一样的人,周居和最初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还不是相当于间接的同意了他的观点?

“我已将当时能够接触考题的人选列了出来,交给你,挨个细查,找出跟周居和或者与周居和相关人等有过交集的人,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

徐空思有些担忧,道:“父亲,若你走了,疏儿不知能不能继续收拢人心。”

这话让黎疏稍有不虞,不知为何。

徐千章道:“无事,为父会与朝中重臣保持联系,看在我的面份上,他们依然是疏儿的得力助手。”

徐空思也无可奈何,只能道:“祖宅那边条件可能差些,从这边带些机灵懂事手脚麻利的下人过去,差什么直接捎信过来,让大哥给您送过去。”

“为父知道,思儿放心,为父不会亏待自己。”这么些年,在私底下徐千章从未见外的称呼徐空思和黎疏,都是亲切的叫名字。

至于为何,当然是为了拉拢人心,维持亲情,以防自家人起异心。

黎疏拿了徐千章给的名单,景天的名字赫然在列,但景天明面上从未与周居和有过交集。

倒不是景天不想,而是周居和身处监察的位置,又曾遭受不公待遇思想偏执了些,景天还没找到机会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