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重生之王妃养成记
57746300000104

第104章 钦差大臣

李林收到景天招揽的书信, 就与翠枝和大狗商量, 跟李员外打过招呼后, 遣散了挑花刺绣的工人。

这些工人都是清水沟的村民,这两三年在县城制作挑花刺绣, 一人抵得上全家种地的收入, 逢年过节还有福利可以拿, 一家人生活条件发生质的飞跃。

现在清水沟大部分人家都已经算得上富足,回到当年闹蝗灾之前的境地, 领先明山镇数个村庄。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 眼看要到收获的季节, 一团团遮天蔽日的绿云席卷而来, 地里庄稼惨遭啃噬, 又是颗粒无收。

只不过这次, 不是小面积遭灾,廊州三分之二的县镇被蝗虫大军登陆, 满是唉声哉道。

屋漏偏逢连夜雨, 挑花刺绣不再是山河县的特色,李家不得不撤下挑花刺绣的生意,他们除种地外唯一的营生也断了。

自官府出了推行手工业商业的政令, 各色工厂如雨后春笋,这挑花刺绣也越传越远。

什么东西都是以稀为贵,挑花刺绣数量剧增, 举国遍布, 无法避免的出现降价销售。

如此一来利润微薄, 每个县城开始自给自足,不从外地进货,才勉强有利可图。

而最开始供销的山河县,是为挑花刺绣发源地,满足全国平民阶层随手刺绣与平价摆件,除了被称作挑花之乡,再无其他好处。

被遣散的村民拿了遣散费,每人三两,心里好歹有些安慰。

这三两银能买一石苞米,够全家人吃上许久,家里还有这三年存下的数十两白银,一些复制卖力的,存了近一百两。

只盼着蝗虫快些死绝,明年是个丰收年,便不担心饿肚子。

只是苦了一些本就不富足的村子,家里没有几个存银,存粮只够吃到今年秋天。

今年蝗灾,不会再有秋收,秋天过后的日子,唯有指着官府会不会给点救济,撑到灾荒过去。

处理完山河县挑花刺绣事宜,李林马不停蹄请了路引,一路来到晋安,敲响景天信中所写地址的大门。

看着眼前不大的院子,李林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或是景天写错了住址。

景天在信中分明写到,半夏生意做得太大,加上小圆都看管不过来,才让他尽快处理好挑花刺绣的事,来晋安搭手。

景天如今是官老爷,又这么有钱,不应该住在这种一看就是平民住的院子才对。

而且敲了门半天也没有家丁或是什么来应个门,只留他风尘仆仆站在门口,时不时路过的人上下打量着他,实在尴尬。

李林来的不是时候,这个时间,景天还在翰林院,半夏在外巡查,小圆也有自己的职责,这就是一座无人的空院。

李林索性蹲在门口的石阶上,怀里抱着包袱,干等着。

直到日暮西山,李林都快睡着了,才觉得眼前的光线被挡了一些。

“小林子?”

景天叫了李林一声,这些日子户部正忙着调运赈灾银,先从较远的滇州开始,廊州比较近,还在堪核灾情。

没想到李林来得挺快,前后好像还不足二十天时间。

迷迷糊糊听有人叫自己,李林一激灵,从地上弹起来,看清景天后给了景天一个熊抱。

“全兄!你终于回来了,可让我好等!”

景天把李林从身上撸下来,摸出钥匙开门,道:“你怎么来这么快?飞来的吗?”

李林抱着包袱跟在景天身后,“骑马来的,到晋安城我就把马卖了,留着也没啥用。”

说着,四下张望,“嫂子呢?话说你们就住在这样的屋里?连个使唤的下人都没有,那嫂子钱赚这么多做什么?你这个官当了有什么用?与在山河县时有什么差别不成?还背井离乡的远离家人。”

景天无奈,道:“差别就是如今一般人见了我都要叫一声大人,随手能拿出数万两银子,底气十足。”

“随手拿不出来的那些银子,都变成了田地和铺子,不久之后,我们随手能拿出数十万两银,而且不招人眼红。”

李林目瞪口呆,“这意思,是别人还不知道你们这么有钱?”

景天点头,“可以这么说,毕竟我们是从深山里出来的,没有底子,而且在晋安扎根没多久,太招摇不好。”

“半夏在北门街买了座大宅子,考虑让你跟小圆先住进去,以防有心之人看到小圆和你与我们住在这个小院里。你们陆续经营些下人丫头,待日后我官职再高些,我们就正式搬进去。”

听景天和半夏的计划,李林兴高采烈,“这个主意好,你们夫妻就是天才!”

不花钱就能住大宅院,还能用半夏的钱买丫鬟下人供自己使唤,李林简直迫不及待。

“那我什么时候住进有丫鬟的宅子里去?”

“……宅子已经买下了,装潢也都挺好的,就是里面还没有家具摆件,你要住随时可以去,下人和布局你自己想办法。”

景天不想花时间在这些事上,李林和小圆将宅子布置好了,丫鬟家具摆件一应俱全,只需带着半夏拎包入住才是快哉!

李林一点也不怕麻烦,道:“等嫂子和小圆回来,我就与她们商量。”

景天对此没有异议,转身换下身上的公服,拿起早上泡在木盆里的靴子,准备趁着半夏还没回来,把靴子洗一下。

索性不做饭,待半夏和小圆回来,就叫上李林去长宁酒楼吃一顿。

李林看景天蹲在院子里洗刷靴子,顿时面色十分微妙,“全兄,你是我见过最惨的官老爷,连官靴都得自己洗。”

景天手上不停,道:“原谅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官老爷本该什么样子。”

李林自讨没趣,在景天背后比手画脚,恰好被跨进门的半夏看见。

李林立刻束手束脚站得笔直,“咳……嫂子,你回来啦。”

半夏暗自好笑,假装没看见李林的小动作,“你来很久了么?”

李林连连摆手,“没有,没有很久,只是两 个时辰而已。”

小圆白了李林一眼,过了一年有余,这李林还是一样吊儿郎当没有长进。

半夏与景天的想法相同,几人相约去了长宁酒楼,寻个雅间吃晚饭。

酒足饭饱,李林抹着嘴,“这酒楼不错!除了每桌上居然有个菜单之外,味道特好,跟翠枝嫂子做的差不多。”

小圆掩嘴偷笑,“那是因为,这酒楼的三个大厨,也是师从半夏姑娘,与翠枝嫂子一样。”

“咦?”李林一下坐直身子,“这么说,长宁酒楼是你们俩的产业?”

景天轻轻颔首,“嗯,不要声张,吃你的饭。”

李林凑到半夏身侧,“我已经吃饱了,唉我对嫂子的敬佩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还有什么是咱自家的?”

小圆佯装责怪,“你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怎么着就成你自家的了?这是咱姑娘和老爷的。”

半夏笑道:“咱们回去细说,我将手底下的铺面尽数说给你,让小圆带你去看看,日后我不在晋安时,铺面打理就要你和小圆费心了。”

李林拍着胸脯打包票,他算是半夏一手带起来的,要不是半夏,他现在可能还被家里逼着读书考举人考进士。

或者没有景天携带他一起读书,可能连秀才都考不上,还在青山镇画些字画,换得几个铜板度日。

得知晋安城最大那家风月场所也是自家的产业,李林撩袖子提腿,就要冲着去享受一番。

被景天一个爆栗敲在脑门上,让他适可而止,别等他们从廊州赈灾回来,只能在女人肚皮上拉起一具骷髅。

李林自然不可能如此,只是以他的财力,只怕才够去温香玉消费一回就要破产,既然是自家的产业,就能畅通无阻去溜达见识。

饱饱眼福也是极好的!

户部忙着调运赈灾银,这段时间半夏也没闲着。

在听了景天的主意后,半夏早早领了人手,在雍州大肆收购苞米。

雍州地势平缓,大都是水田,雍州农家每顿吃的几乎是大米,种苞米只是因为苞米不挑地,产量还不错,种来喂牲口和备不时之需。

所以苞米价格比靠苞米为主食的地区便宜许多,一石只需一两八钱银。

而消息的闭塞,让雍州农民还不知道朝中动向,不知道有两个州界大面积灾荒需要大量收购粮食。

半夏收购的苞米,都是以最便宜的价格,就近找了仓库,买来的苞米尽数藏进去,待时间到了陆续运往廊州。

她是听了景天的计划,才心生此计,准备搭配景天的计策,让廊州百姓买上最便宜的苞米,而不是等消息传开后,有黑心商人坐地起价。

国情第一时间会送到朝中,而翰林官消息最为灵通,半夏是第一批知道这个消息的商人。

距灾荒开始,过去一月有余,消息已经传开,雍州地界的粮食开始涨价,半夏就停止了收购。

半夏从一开始收到景天要赈灾的消息,就迅速着手收购苞米,比那些在朝中有耳目的大商还快上一步。

她的计划是让百姓购买与平时价格相同的粮食,她还有利可图,如今粮食涨价,她再采购不是明智之举。

好在收购一月余,数量已经差不多了,那些采购涨价粮食,准备坐地起价大捞一笔的黑心商人,这次可能要有不少亏损。

景天在出发前夕,一道圣旨降到头上。

这是一道升官的圣旨,把他从六品侍讲升迁为从五品学士,以便监管行事。

景天心里计较一番,知道这其中少不了徐千章的功劳。

虽然官品只升了一阶,从正六品成为从五品,但名头就变成了翰林学士,镇压效果直线上升。

不过圣旨后面有话,若是此次赈灾不出纰漏,回来后保持从五品翰林学士官职,若出了岔子,罪责照例承担,绝无姑息。

景天只得接下圣旨,既然华元帝这般说,他自然要尽力保住这个官职。

不然,如果没有这件事,从侍讲升为学士,虽然只是一阶的问题,却要等三年以上才有机会。

看来,徐千章看出他意图迅速升迁的心思,想借此事给他一个教训,让他吃一堑长一智,老老实实安心熬资历,而非剑走偏锋。

被这道圣旨一逼,景天就不得不尽全力办事,以求周全。

以景天的能力全力而为,华元帝和徐千章便不担心此事出太大纰漏,一举数得,可谓是老谋深算。

此事过后,哪怕出了些纰漏,徐千章也会对他有所照应,至少不会被贬官出翰林。

最坏的结果,是他以状元的名头直接入翰林为官后,急功近利出了岔子,被贬为翰林庶吉士学习,待重新考过才能留在继续留在翰林为官。

朝中其他官员,与景天走得近的一脸惋惜,担心景天这一步走错了。

旁的只觉得无关痛痒,左右景天现在官职也不高,升贬于他们而言,无太大影响。

只有景天自己知道,这件事玩的是心理战,就因为廊州有个名存实亡的宁王坐镇,他监管这事才会万无一失。

赈灾银到位,景天在禁军的护送下,一路来到廊州。

人数多了就走得慢了些,足足走了一个半月,才从晋安走到徐州。

幸而黎国中心州界的官道修缮管理妥当,四周并没有山贼乱匪,一路上有惊无险。

宁王与柳振宁接到是景天作为廊州赈灾监管官的消息,称得上是喜笑颜开。

朝廷中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监管钦差,是已经被他们收买了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