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38

第38章 主要参考文献(按作者的音序排列)(3)

1957年

10月10日,“都匀专区医院”更名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是年,兴义县轿子山建立麻风村。

1958年

5月16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次中医、民族民间医代表会议在镇远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36人。会上,代表们献秘方、验方、单方共1212个。会上统计全州有中医、民族民间医2242人。

8月,黔东南卫生学校成立。

8月18日,都匀卫生学校成立。

9月15日,黔南医专正式建立。由于不具备办学条件,开学不到1年,即按省卫生厅通知于1959年7月27日撤消。

10月,为发掘和研究整理民间中草药医,自治州成立了卫生科学研究所,下设民族医收集组、草药医收集组和临床疗效观察组。镇远、榕江、凯里、剑河等县也成立了中草医或中医研究所。

是年,由杨济秋、杨经中编著的《贵州民间方药集》在贵州科技出版社首次出版。

1959年

12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局编印《黔南中医药秘验方选编》。

是年,兴义县轿子山麻风村更名为普洞麻风村(普洞医院)。

1960年

3月25日,根据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普查野生植物的指示精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以张圣冉为组长,有州林业、商业、轻工、科委、卫生部门参加的“野生植物普查”办公室。经普查,全州有野生植物757种,其中野生植物药材428种,年产量868411担,产值804.65元。

4月,“贵州省安龙麻风病医院”经省卫生厅批准,更名为“贵州省安龙疗养院”。

9月15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科学研究所对雷公山中草药源分布、品种、产量进行调查。同时整理民间秘方20600个。

10月1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院建成并开诊。

1961年

10月针对瓮安、福泉、都匀、贵定等县发生流脑流行情况,州卫生局召开各县(市)卫生局长、防疫站长紧急会议,部署了防治措施。

1962年

5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商业、粮食、卫生、民政、妇联联合组织调查组到病区访问,解决生活供应。

1963年

是年,贵州科技出版社再版了杨济秋、杨经中编著的《贵州民间方药集》。

是年,印江县组织培训中医人员98人,草医人员329人。

1964年

9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局组织州、县医院人员422人组成巡回医疗队,深入各县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工作,为期一年。

1965年

9月23日,贵州省卫生厅组织巡回医疗队到晴隆县开展工作。

1966年

6~7月,册亨县板用公社新建大队首次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患病为21.64%。

是年秋,都匀卫生学校停止招生。

1967年

9月,兴义地区人民医院正式成立。

1968年

是年,望谟试行推广农村合作医疗。

1969年

2月3日,“黔东南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自治州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

7~9月,望谟县乐元乡里落寨疟疾流行,发病202例。

1970年

1月,兴义地区各县卫生科改为卫生局。

3月17日,黔东南革命委员会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

1971年

是年,兴义县普及农村合作医疗。

1972年

4月18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工作会议在凯里召开,会期6天。会议总结交流了1971年以来全州开展中西医结合、中草药、新医疗法的经验。

9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恢复招生,是年招收新生三个班共150人,均按时到校入学上课。

是年,兴义县仓更区坝达章公社坝达章大队卫生员苏金和出席在上海镇江公社召开的全国赤脚医生先进代表大会。

1973年

11月17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局确定黄平、剑河两县医院开办第一批国家下达中专招生指标的护士班,其中黄平县招19人,剑河县招21人。

1974年

4月5日,兴义地区卫生学校成立,秋季招生150名。

5月28日,黔东南州合作医疗交流会在凯里召开,会期6天。

1975年

7月,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振江到从江县宰便、加鸠区视察农村卫生工作。

7月6日,上海医疗队56人到晴隆县开展技术指导和巡回医疗工作。

1976年

12月,望谟县卫校开办“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招收学员50人。

1977年

4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合作医疗、农村医生先进代表大会在凯里召开。

1978年

4月,兴义地区中草药剂型改革现场会在望谟县召开。

4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调查工作座谈会在凯里召开。会议传达全国医药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全州民族医药调查、整理和提高工作。

是年,贵州科技出版社再版了杨济秋、杨经中编著的《贵州民间方药集》。至此,该书累计印次达6次,印数达7万多册。

1979年

2月,新中国成立后,望谟县首次发生白喉流行病。

4月7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批复,恢复“中华医学会黔东南分会”。

1980年

3月,经贵州省卫生厅对全州各县集体所有制和城乡散在的中医中药人员统一考试考核,从天柱、锦屏、丹寨、黄平、麻江、施秉、镇远、黎平、剑河、雷山、凯里11县录取15名国家卫生干部,分别定职为中医士、中草药医师。

12月31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医院”成立。

1981年

7月4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校开办民族医士班,在贫困区社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定向分配。

9月,黔南自治州卫校开始举办民族医士班,第一期招收定向生40名。

12月22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黔东南支会”在凯里成立。

1982年

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原兴仁专署卫生局改称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局”。

6月,贵州省副省长王振江到安龙疗养院及安龙、兴义两县麻风村视察工作。

7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学会成立。

是年,卫生部、国家民委发出《关于调查民族医药的通知》。

是年,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卫生厅、贵州科学院等部门联合在贵阳召开了“贵州民族传统医药调查研究工作座谈会”,并成立了“贵州省民族传统医药调查研究办公室”,对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剑河二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二县,毕节地区的威宁等为重点县的民族医药进行调查工作,全省民族医药的调查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

1983年

3月3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麻风防治领导小组成立。

3月31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改称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医院”,黔东南卫生学校改称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卫生学校”。

7月,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对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科技工作20年以上者授予荣誉证书。

是年,卫生部、国家民委颁布《关于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学的意见》。

是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卫生防疫站周代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

是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进行生活用水源调查。

是年,在贵州省植物园建立了“民族传统药物标本园”和“民族传统医药标本室”,对民族中草药进行引种、驯化、繁殖。

1984年

4月20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

是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卫生防疫站寄生虫防治科被省卫生厅评为“贵州省卫生系统六好集体”,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贵州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民族医药研究所。

是年,剑河县成立民族医医院。

是年,印江县成立县中医院。

是年,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期间,由卫生部中医司牵线,组成了“黔、湘、鄂民族医药调查研究协作片区”。

是年,卫生部、国家民委颁布《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

1985年

2月,“黎平县中医院”正式成立。

3月8日,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视察四一八医院。

5~6月,册亨、望谟两县进行麻风病调查。

9月1日,普安县中医院正式成立。

9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卫生学校第一批定向招生民族医士班37名学员毕业,分配到各县区、乡卫生院工作。

10月23日,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幼卫生工作会议在遵义召开。

是年,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室专门立项,对贵州省苗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医药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工作。在各地卫生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室在31个市、县及部分乡调查访问民族医生308人,召开座谈会22次,收集单验方858个,整理药物505种,并对民族医药的有关史料、抄本、古歌等进行了搜集和考证。

11月9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专成立,设医疗专业,学制三年。

是年,印江县成立了“中药材普查办公室”,重点是普查高等药用植物。

是年,剑河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该县著名侗族医生姜彦儒编写的经方医著《本草医方》进行整理抄印,提供给全县中医人员交流学习使用。

1986年

5月,贵州省民委、省卫生厅对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卫生工作30年以上的职工颁发荣誉证书。

11月,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到都匀县迎恩区卫生院视察工作。

是年,在贵阳召开了有黔、湘、鄂、川、桂、滇六省区参加的“黔、湘、鄂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代表们在苗族医药的调查研究方面互相交流了经验,对苗族医药的临床、培训、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20多篇,展示了苗族医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是年,在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卫生厅的支持下,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协会”。

是年,黔南州民族医学专科学校成立。

1987年

5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诸国本、处长潘莜秦,在省卫生厅副厅长赵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登齐陪同下,视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医院、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剑河县民族医医院,并看望从医90年仍然坚持上班、为病人看病的101岁侗族医生吴定元。

7月,贵州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

11月,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一行4人来黔南视察,先后视察了黔南州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区乡卫生院,并对发展黔南卫生事业作了重要指示。

12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院正式开业。

12月,卫生部授予望谟县人民医院全国卫生文明集体称号。

是年,印江县将1984年成立的县中医院改为“印江县民族中医院”。

是年,贵州省副省长张玉芹视察麻江、榕江、黄平等县农村卫生工作和黔东南卫校医学教育情况。

1988年

1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陆科闵编著的《苗族药物集》。该书是中国境内苗族医药的第一部专著,它结束了苗族医药过去单靠口传心授的历史。它的出版使得苗族医药成为继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彝族之后的第六个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民族医药体系。

6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红十字会”成立。

11月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钱正英,副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视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卫生工作。先后到凯里、台江、镇远、黄平等县(市)10个医疗卫生单位、2个区卫生院、2个乡卫生所和州人民医院、州卫校、州中医院、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视察,历时5天。

是年,黔南州中医学会召开都匀地区中医诊断新技术讲座会。

是年,布依族护士王国叶荣获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模范护士”称号。

1989年

3月27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红十字会成立。

9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卫生学校开办民族医士预科班,择优录取8年来民族医士招生未能录取的贫困乡学生。

是年,省卫生厅厅长乐光志陪同副省长张玉芹视察黔东南州中医院。

是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诸国本视察剑河县民族医院。

1990年

5月,锦平县中医院成立。

6月,卫生部部长陈敏视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以及谷陇区卫生院、黄飘、翁坪乡卫生院和自治州中医院、自治州卫生学校。

7月,省卫生厅厅长乐光志陪同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到福泉县视察农村卫生工作。

7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罗廷华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药物集》(第一册)。

7月8~11日,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率领调查组到福泉县开展农村卫生调查。

是年,省长王朝文视察黄平县人民医院。

是年,经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黔南民族医药研究所,黔南民族医药从此进入了全面、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阶段。

1991年

8月25日,普安县卫生局局长邓修琼、册亨县卫生局局长罗宝光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获国家民委表彰及荣誉证书。

是年,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视察黄平县谷陇区卫生院。

是年,电子工业部副部长胡启立视察四一八医院。

是年,省卫生厅厅长乐光志陪同世界银行考察官员考察黄平重安区卫生院。

1992年

6月,普安县邓修琼出席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6月,晴隆县医院院长刘继博荣获中国改革功勋,并被授予“改革功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