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25

第25章 贵州民族医学教育(3)

罗琪琳,男,苗族,1927年2月出生,贵州省六盘水黑塘人,主任医师,国际传统医药代表,中国著名苗族医药专家。罗琪琳医师12岁就同姑母罗庭秀跟随祖父罗正魁学医。其祖父为罗家“百草堂”第七代传人,一生在贵州省六盘水黑塘梁山高庆长冲行医,专为苗族治病。贵州罗氏“百草堂”创建于明代中期,李时珍曾亲自提名,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罗正魁医师离世前就指定罗琪琳作为贵州苗医罗家“百草堂”第八代传人。1991年经湖南省怀化市卫生局查实,同意“百草堂”在怀化开店门诊。除了跟祖父学医外,罗琪琳自幼喜欢草药,并且勤奋学习有关医药知识,常常跟随祖父上山采药,不怕劳累。罗琪琳16岁时在贵州参加地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常常为游击队员们治病疗伤。1949年“朗代3·3暴动”王佐成左腹部中弹,罗琪琳为王佐成成功取出子弹头。同年底,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常常为部队首长和战士们诊治伤痛。在工作期间还为困难职工、群众免费治病,共计23500人次。1961年,罗琪琳在湖南省安江航运公司担任队长时,船长鲁贵生生背花,他无钱住院,罗琪琳免费为他开刀动手术,免除痛苦。几十年来在各个岗位上他都在刻苦钻研民族民间医学,识别中草药3000多种,并培植大大小小的药源。罗琪琳医师深入中医医理医法,治疗疑难杂症得心应手,以阴阳为标本、四诊合一、五色八纲确定病情,按本草五味下药,药到病除,行医60年无差错。罗琪琳医术高、医德好,在半个世纪内共为30000多人免费看病,在怀化16年内治愈18000多例,许多患者愈后送来锦旗、牌匾以示谢意。慕名拜师者不计其数,他言传身教培养21名徒弟早已出师,百草堂后继有人。

作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1998年,罗琪琳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医师资格考试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被确定为中医主治医师,是我国苗族医药学界著名的为数不多的师承民族医药人员执业医师。1999年被国家收入《中国人才辞典》及《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1999年全国民族民间第八届医药研究会在昆明召开之际,“蛇莲风金汤”480例揭秘,被专家评为优秀论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其论文《三百鬼灯九金汤》由香港九洋国际出版社《中华特色医药金鉴》发行,获得二等奖。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推荐,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传统医药大会;2000年9月,参加北京天然药物研究开发论坛,并获北京天然药物研究开发论坛“优秀成果奖”。2000年8月参加了湖南中西医结合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被评为先进名医会员,并被录入北京《华夏英杰》丛书;2000年11月,其论文“马牛鬼骨八金汤”获《国际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经典》金奖,并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民族医药通讯》第三期;2001年被录入《中国名院名医名药》丛书及《中外名人辞典》;2001年9月,被录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丛书;并受到湖北传统医学院、南京医学院、四川成都医学院等八家医学院的专家教授的赞赏。

2001年10月,参加了在湖南吉首举行的全国土家族医药研究会。2002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活动中心推荐,其事迹被编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论文“苗药‘野牛铁虎了麦汤’治疗‘肺脓肿’(苗家称72症之一)”,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第54期向外发表,受到患者的好评,得到专家的肯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医学专家国际学术会议联络办公室联合推荐,在2003年元月12日参加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国际医学创新成果交流及远程诊疗技术研讨会”,其论文“苗药野牛铁虎了麦汤”治疗肺脓肿,通过这次会议得到组委会的认可,获得“优秀成果铜奖”。“七白马牛羊鸡汤”在临床上治疗肝病得到了患者的好评,一些治愈患者亲自送来了锦旗以示谢意。此论文经专家评定为“优秀论文之一”。由《中华名医》杂志社发表刊登在2003年第七期的“中医世家120”栏目中。2003年11月8~10日,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在贵州龙里召开,10日受大会委托罗琪琳在大会上做了《苗医药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12月9日11点向全国播出。会议期间,贵州省原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主任王朝文同志亲切接见了老苗医罗琪琳,并为其题词“大力弘扬苗医苗药,为各民族健康作出贡献”以示勉励。

2004年入选国家卫生部主编的《中国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大型画册第232页里面,并获得荣誉证书。2005年1月由重庆市中医院来函邀请参加2005年6月12日在重庆市召开的2005年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由大中华世界杂志社出版,授予大会优秀论文特等奖。奉献八代祖传苗药秘方“金鸡龙凤汤”给大会揭秘。2005年4月10日由中国医药研究会推荐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05年医学交流大会名医学术成果风采”会,由世界华人医学联合总会授予“中华东方国际名医”胸章一枚。2005年8月6日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推荐被中国民族医学科学院聘任为中国民族医学科学院苗医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5月18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推荐参加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党魂共和国杰出人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大型系列活动,授予党魂共和国杰出人才贵宾卡一块、胸章一枚、奖人民币500元、水晶台等8项荣誉奖品。贵州苗族“百草堂”第九代传人,即罗琪琳主任医师的小女儿湖南怀化市狗崽冲“贵州苗药店”民族医药专家李德秀主治医师在医疗实践中参照祖传秘方,加上她自己的刻苦学习,于2008年研制出了独具特色的“苗药拔罐真空放血疗法”,对于治疗肩周炎、头痛、腰痛、腹痛各种扭挫伤等,一次见效。李德秀医师与她的侄女除了其独特的“苗药拔罐真空放血疗法”外,还治疗常见病,如内外科(包括骨伤科)、儿科、五官科和妇科等,并且治疗许多疑难杂病,比如神经性头痛、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胆肾尿路结石、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梅毒、淋症、前列腺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顽固性妇科各种炎症、不育不孕症、毒虫蛇咬伤等。

陆科闵,男,彝族,1928年11月出生于贵阳,主任医师,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专家库专家,贵州省医药监督管理局苗药评审专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首任所长。1949年毕业于贵阳高级医士职业学校,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考入贵州省军区医学专科学校,1952年6月毕业,在军队从事医务工作。1956年转业到地方从事卫生防疫和行政管理工作,1981年后从事民族医药的调查与研究工作。1984年组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并任所长、研究员。20多年来,陆科闵先生长期深入苗家侗乡调研民族医药,收集和记录民族医药文献资料200多万字。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苗族医药、侗族医药进行了系统地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苗族药物集》(1988年版)、《侗族医学》(1992年版)、《中国少数民族医药大系(侗族医学篇)》(2000年版),陆科闵、王福荣主编的《苗药方剂学》(2009年版)。《苗族药物集》是中国境内苗族医药的第一部专著,它结束了苗族医药过去单靠口传心授的历史,它的出版使得苗族医药成为继藏、蒙、维、傣、彝之后的第六个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民族医药体系。《侗族医学》的出版结束了侗族医药学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发表论文《嘎娄陡佳》(《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年第4期)、《黔东南民族医药初探》(《黔东南社会科学》1985年5期)、《苗族医药理论体系概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年第6期)等。

邱德文,男,汉族,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1981年获得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学位,全国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毕生致力于中药复方研究、苗药研究及其产业化,曾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2届中国图书奖、首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三、四等奖、贵州省图书一等奖,已经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罐疗提高药物透皮率研究”,贵州省科委重点课题“苏长史茱萸汤作用机理及制剂关键问题的研究”。其他课题有“《中华本草o苗药卷》”,“苗药大果木姜子高新制剂的研究”,“茱萸汤镇痛作用机理与药效物质基础相关研究”,“米槁精油滴丸的研制”,“苏长史茱萸汤制剂学研究”,“苗药金铁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吴茱萸系列药对物质基础和药效相关性研究”。2005年12月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由贵阳中医学院、贵阳省中医药研究院、贵阳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纂,贵阳中医学院邱德文、杜江主编的《中华本草·苗药卷》。2006年6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贵阳中医学院邱德文、杜江、夏同珩主编的《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主要论文有:《〈中华本草·苗药卷〉》(邱德文,吴元黔,《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苗药的开发研究及其前景展望》(邱德文,李建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年第5期)。

陈德媛,女,1940年出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及苗医药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我国苗族医药进行田野调查,广泛搜集苗族医药资料,发掘苗族医药、医方、医技,对苗族医药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由陈德缓等人合著的《苗族医药学》一书,于1992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2.6万字,该书为我国第一部苗族医药综合著作,为我国苗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陈德缓研究员还撰写有关苗族医药学术论文多篇,公开发表或在相关专业会议上交流。

冉懋雄,男,1941年出生,土家族,重庆人,贵州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GAP检查认证组专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家咨询组专家等社团职务。冉懋雄长期从事中药和苗医药研究,在苗药研究上造诣很深,撰写了数十篇民族医药学术论文,为我国苗族医药事业,特别是苗药的产业化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著作有:包骏、冉懋雄主编的《贵州苗族药物研究开发》(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年)。主要学术论文有:《苗族医药探源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年第4期)、《略论贵州苗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与医理方药特色》(冉懋雄等,《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年第1期)、《贵州民族医药走向市场与前景展望》(《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年第5期)、《苗族医药中的放血割脂疗法》(冉懋雄等,《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第5期)、《贵州苗药新发展》(《中药材》,2001年第5年)、《苗族医药中的敷烫疗法》(冉懋雄等,《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第7期)、《苗族医药中的针疗》(冉懋雄等,《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第6期)、《苗族族源于苗族医药溯源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年第5期)、《贵州民族医药及苗药产业的特色与蓬勃发展》(《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增刊)、《略论苗药学基础》(《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年第1期)、《贵州苗药研究评价与产业化发展》(《中国现代中药》,2006年第3期)、《论苗族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罗运琪主编《守望与思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谭学林,男,贵阳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药发展史及苗医药发展史教学与研究。主要学术论文有:《贵州苗族药开发应用简史》(《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年第2期)、《苗族早期医药活动特点初探》(《中华医史杂志》,2000年第2期)、《贵州苗族药开发史概要》(《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增刊)、《从苗族用火遗风看其早期医疗保健成就》(《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第1期)、《苗医熏蒸疗法》(《家庭中医药》,1996年第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