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22

第22章 贵州民族医药资源调查与研究(4)

从1949年以来发表统计的数据来看,民族医药、民族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临床研究是民族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民族药物的研究从2007年以来已从用药特点、发展状况、药用探析等发展到药的生药学、抗病毒活性、药效学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这类文献2007~2008年共检索到9篇,这说明民族药物研究已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这给进一步开发利用民族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保障。

30多年来,贵州民族医药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批专家教授,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人们对民族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民族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优势,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有大量热心民族医药开发研究的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贵州民族医药研究将会更深入社会、融入经济,充分发挥在贵州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的作用。

三、贵州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民族政策的正确贯彻,贵州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活动比较活跃。迄今为止,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之下建立各民族医药专家委员会,在贵州已成立的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专家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土家族医药专家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专家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专家委员会等。1985年10月23日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幼卫生工作会议在遵义召开。1986年在贵阳召开了由黔、湘、鄂、川、桂、滇六省区参加的“黔、湘、鄂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们在苗族医药的调查研究方面交流了经验,对苗族医药的临床、培训、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22篇,展示了苗族医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报》、《贵州日报》和《中医报》等都做了专题报道。为团结广大民族医药人员,开展学术活动,交流医技,1986年在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卫生厅的支持下,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协会”,现有会员近200人,少数民族会员占50%以上,高级技术人员占40%以上。研究会成立20多年来,学会在组织民族医生义诊、开展学术交流。推荐新技术、新产品参加各类展示会等活动中起了积极作用,在推动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事业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如召开全省民族民间医药临床经验交流会;每年端午节在贵阳市街头,组织全省民族民间医生为群众开展义诊服务;在贵阳市举办首届“血道疗法”学习班,为全省边远地县培养了18名血道疗法骨干;开展全省性民族医药调查;等。

自1997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成立十多年来共召开了4次全国秘书长会议,其中,1999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第一次全国秘书长会议在贵阳召开。2001年6月25~29日在贵阳市举办首次民族医药企业生产与现代化管理高级研讨班,参加者22人。2003年11月8~10日在贵阳市龙里县举行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主要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与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联合主办。

2008年10月上旬,三都县科技局推荐的《中国水族医药宝典》科技成果鉴定会在都匀召开,填补了国内水族医药研究的空白,对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是黔南自治州民族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鉴定会由黔南自治州科技局赵日华主持,参加鉴定会的专家有:黔南州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文明昌,黔南医专副教授张勋、陈明,黔南自治州人民医院宋锡均,黔南自治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治医理兰国强,四一四医院主治医师袁德才,三都县鹏城民族医院副院长、主治医师韦宗元等7人。经专家评审鉴定,认为这本书收集了1068幅彩色图谱,探明了三都动(植)物及矿物药的分布情况,黔南自治州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民族医药、水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2009年9月18~20日在天柱县举行全国第三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人数达到500多人。

贵州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芝”之美称,全省各种天然药用资源达4290多种,总蕴藏量达到6500万吨。在《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材中,贵州产204种;《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中,贵州有300多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地处黔中腹地的贵阳药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贵阳药业依托这一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成为了贵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贵阳医药园区内已经聚集76家制药企业。同时,来自全省范围内的几十家制药企业也将总部设在贵阳,产业聚集初具规模。至2009年末,全市76家制药企业共完成工业产值10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工业增加值完成42.2亿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6%。被列为重点扶持领域的贵阳制药产业,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发展,成为贵阳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项目。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贵阳制药业,制药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形成了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制药企业共建有胶囊剂、冻干粉针剂、颗粒剂等39种剂型243条生产线,形成了包括生物制品、中成药、化学药、卫生材料、中药饮片等多元化发展的产品结构体系,地方药材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成效显著。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制药行业的国准药品也从2002年的857个增加到目前的1212个。

贵阳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被评为“重点药业企业”和“药业品牌产品”的给予帮助,促进其做大做强。而获得扶持的药业企业则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科学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贵阳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继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加大新药产品开发能力;鼓励和引进内联、兼并重组,培育现代制药企业集团,规范和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医药流通企业等,促进贵阳药业向“大品牌、大企业”迈进,到“十二五”末,力争使贵阳药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自2005年以来,贵阳市连续举办了五届贵阳药博会,极大地提升了贵阳药业在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早在2005年,贵阳市举办首届药博会时,只有以本土制药企业为主的百余家企业参展。贵阳市第四届医药博览会于2008年7月24~25日在贵州省国际经济技术贸易中心举行,同时举办了以研讨苗药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民族医药(贵阳)论坛。此次参加展览的有贵州省内外医药企业300多家,其中,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制药厂、内蒙古蒙药集团等9个企业均为首次参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又是一个药材资源大省。贵州医药产业2007年产值达110亿人民币,其中1/2为苗药。这些企业大都集中在贵阳地区。从2005年至2007年,贵阳市向乡镇企业局举办了三届医药博览会,这是第四届。在中国民族医药(贵阳)论坛上,专家们就目前医药产业发展新形势、发展民族医药指导意见及国家加大药品监管力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先生在会上发言。

经过多年努力,2009年贵阳市举办的第五届贵阳药博会共吸引了236家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前来参展。

2010年7月27~30日在贵州国际经济技术贸易中心(贵州省展览馆)举行召开了“2010年中国o贵阳第六届医药博览会,27日举行了”中国西部医药经济与民族医药发展论坛“、”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论坛“和”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论坛“三大论坛。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先生、贵阳市副市长、本届”药博会“组委会主任翟彦先生、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先生,以及藏药、维药、蒙药、傣药、彝药、苗药、壮药等民族医药界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论坛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推动西部医药经济与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弘扬民族医药文化等问题;重点介绍药用濒危动植物物种管理现状,探讨如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药用野生动植物等问题。同时,相关专家、学者还介绍了中国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与推广情况,并为”贵阳造“药品如何走向国际市场提出意见与建议。

28日举行开幕式,参加这次博览会开幕式的国家相关部位、市领导、专家、特邀嘉宾有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齐谋先生,贵阳市委副书记李涛先生,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先生,贵阳市副市长、本届”药博会“组委会主任翟彦先生,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先生、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会长、贵州省民族事物委员会副主任徐飞先生,贵州省民族医药研究所冉懋雄研究员,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系主任、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杜江教授,此外,还有于明德、刘志明、毛中殷、陈星宇、张庆安、孔黔筑、秦水介、斯萍、刘建军、陈鲁西、费静美、孙亚丽、孟智斌、王瑛、张明、罗祥斌、蒋晓箐、罗大林等。开幕式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邹蕾主持。

2010年第六届贵阳药博会采取与国内知名专业会展公司联办的形式,有449家(其中省内67家)省内外医药生产企业、万余名专业经销商前来参会,同时还邀请了北京、西藏、青海、内蒙、新疆、云南等地藏药、维药、蒙药、傣药、彝药、苗药、壮药界医药企业家和经济领域的专家及部分外交部刚回国主管经济和科技的外交官齐聚贵阳,共同探讨和研究推动中国西部医药事业的发展态势及战略。通过这次药博会,极大提高了贵阳药业及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与美誉度,为本土药企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遇。

“药博会”期间,除了举行“中国西部医药经济与民族医药发展论坛”、“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论坛”和“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论坛”三大论坛外,还举行了经贸项目签约,首日签12亿大单,并且开展了医药产品演示、医药生产与药品流通商洽会、医药企业新产品发布会、“贵阳药业网站”启动仪式等活动。

以上这些会议在贵州的举办,不仅反应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视,还造就了一批热心于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工作者,同时,也促进了贵州民族医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