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20

第20章 贵州民族医药资源调查与研究(2)

198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民委、州卫生局根据国家民委、卫生部的指示精神和贵州省民族医药调查会议要求,组织332人的调查组对剑河、天柱、锦屏、黄平、丹寨、施秉、台江、镇远、三穗、黎平、从江11个县56个区358个公社的苗族侗族医药进行调查。1983年,州卫生局组织157人的调查组再次对苗、侗族医药重点调查。调查历时一年,召开各种座谈会数百次,访问高龄苗、侗族医生百余人,整理近百万字技术资料,初步摸清苗族侗族医药的形成、发展及对疾病的认识的理论根据和各自的诊疗方法,撰写了《民族医药初探》、《苗族、侗族常见病症》等学术文章。1984年,为发掘、整理、研究民族医药,自治州建立民族医药研究所,剑河县成立民族医医院。到2004年底,全州有国有民族医药研究所1个,民营民族医药研究所8个,民族医院2所,设有民族医药特色专科6个,非国有民族医药精神病研究室1个。这些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及专科的建设为挖掘整理、继承、开发和研究黔东南民族医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苗族药物集》、《侗族医学》和《侗医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等民族医药专著,发表民族医药论文60多篇。贵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承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侗族药物方剂学》、《仫佬族单验方集》的研究和编撰课题,同时正在编写《苗族医学》以及《苗族常用药物图鉴》、《侗族常用药物图鉴》、《黔东南中草药民族药物图鉴》等民族医药书籍。经过多年对全州中草药材资源的调查,贵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基本掌握了黔东南州的中草药资源分布,并于2003年创建了全国首个苗族侗族药物标本库,共收藏各种药物标本2300多种,制作药物标本12000多份,以实物标本、图表、文字等形式,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受到了国内外及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黔南自治州各级卫生部门为生产队培训了大批“三员”(卫生员,接生员,保育员)。截至1952年,全州共培训“三员”7564人。州卫校1958年建立,先后开设了医士、护士、检验、妇幼医士以及医疗大专班等专业。1958-1990共招生4371人,毕业3562人,占全州中级以上卫技人员的57.64%。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1063人,占33.5%。州卫生职工中专1984年建立,先后开设了医士、护士、卫生医士等专业,共招生226人,毕业206人。黔南医专1985年建立,已开设医学、外科、妇科等专业,五年共招生510人,毕业156人。全州11所县级卫校每年平均轮训乡村卫生员300人(次)。此外,州和各县(市)每年还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短期学习班、培训班、学术交流以及“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大力培养各类专业卫技人才。据州统计资料统计,1950~1990年全州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已培训出大专毕业生434人,中专毕业生4687人,初级卫技人员12892人。为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卫技人才,黔南州卫校1981年开始举办民族班(分医士、妇幼医士、护士三个专业)。随后,黔南医专也开始举办民族大专定向班。黔南州卫校民族班定点到乡,1981~1990年共招生759人,已毕业356人,为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作出了贡献。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室以苗族医药为重点研究课题,在全省范围内对苗族医药作了数年的深入调查。一方面,初步掌握了全省苗族药物资源的分布和运用特点,为今后全省民族医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对苗族医学的疾病概念和临床诊断特点做了理论上的研究,发现苗族医学存在病、经、筋、疾、翻、丹、毒、疔、癀、胎、箭、龟等疾病分类系统,并分别对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性质特点、治疗原则、方药组成、饮食宜忌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和分析,明确提出了“苗族医药学”的存在,勾画了“苗族医药学”的轮廓。为了加强对苗族医药的调查研究,沟通信息,在1984年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期间,由卫生部中医司牵线,组成了“黔、湘、鄂民族医药调查研究协作片区”,并于1986年在贵阳召开了由黔、湘、鄂、川、桂、滇六省区参加的“黔、湘、鄂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代表们在苗族医药的调查研究方面交流了经验,对苗族医药的临床、培训、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20多篇,展示了苗族医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南、贵州、云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在有关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了苗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近100篇,参加各级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苗族医药论文300多篇。目前苗族医药文献刊发最多的刊物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和《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其他杂志有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地方医药杂志或院校学报或社会科学等。

遵照国务院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制定规划”的指示,沿河县成立了“中草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由朱国豪负责,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查清境内的中草药,将所搜集的资源汇编成《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草药资源名录》。印江县于1985年成立了“中药材普查办公室”,由7人组成,重点是高等药用植物。共计118科,282属,486种,采集标本2708份,其中还采集到特有种药用植物,如金丝猴、梵净山紫花、梵净山冠唇花、梵净山火绒草等,为继承和发扬土家族传统医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黔府办(1985)227号文件要求,全省各地要认真做好中药资源系统的普查。三都县卫生局1986年5月折成县药品检验所周国光牵头组织落实普查工作,同时成立了中草药普查机构,其组成人员主要有:李国祥(三都县药品检验所)、吴德芳(三都县人民医院)、潘玉塔(三都县人民医院)、林启良(三都县医药公司)、吴文选(三都县医药公司)、蒙正可(三都县大河区卫生院)等人。他们深入山区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于1997年10月结束。初步摸清了全县境内中草药计5个目,142个科隶323个属(植物415个品种)。普查人员对采集回来的各个中草药品种按其来源、形态、生态,以“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辞典”、“高等植物图签”等籍为参考,反复观察、验正、书写签定。他们的付出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于199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给三都县颁发了“中药资源普查三等奖”。在这次中草药资源普查中,林启良、周国光两位中药师在九阡区板甲乡的大山深处首次发现了疑似“绞股兰”的原植物。他们把标本带回到三都后,召集了普查小组的李国祥、潘玉塔、蒙正可几位中医中药师对照“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辞典”、“高等植物图签”等进行了认真的对比、鉴别,初步认定为当时列入国家科委“星火计划”的名贵中药材“绞股兰”。他们及时把标本送到了当时有权威性的南京植物研究所做了最终确认。他们的发现填补了三都县境内无原生“绞股兰”的空白,并经贵州省药检科技咨询公司对三都产“绞股兰”样本进行了测定,其总皂甙含量为6.1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民族研究所苗族研究学者杨昌文副研究员对贵州省的威宁县、普定县、福泉市、贵阳市乌当区等地的彝族、苗族和汉族地区调查搜集民族民间医药资料,并整理发表了《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一);对六盘水市、贞丰县、晴隆县、镇宁县、等地的苗族、布依族、彝族和汉族地区调查搜集民族民间医药资料,并整理发表了《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二)和《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三);对从江县、贵定县毕节地区的侗族、彝族等地调查搜集整理出《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四);对望谟县布依族地区调查搜集整理出《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五);对金沙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毕节地区、大方县的苗族、彝族等地调查搜集整理出《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六);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邻县民族民间医药资料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七);对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等地区民族民间医药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出《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八);对福泉市、榕江县民族地区调查搜集民族民间医药资料,整理出《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九);对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市等地民族地区调查搜集民族民间医药资料,整理出《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之十);这10篇调查报告均发表在在由贵州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共同编的《贵州民族调查》第7~16卷。

而林齐雄对荔波县的民族民间医药资料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的《荔波县布依族医药调查》和《荔波县民族医药调查》发表在在由贵州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共同编的《贵州民族调查》第1~2卷。

王贤武对大方县和惠水县的医药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情况调查》,发表在由贵州省布依学会安顺地区民委编,伍治国、吴志平主编的《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范波对水城的彝族民间医药资料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水城县玉舍乡彝族民间医药调查》,发表在《贵州民族调查》第24卷。游涛对六盘水市南开地区苗族民间医药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并且整理出的《南开苗族医药调查》发表在《贵州民族调查》第24卷。杨泉对六盘水红岩乡布依族民间医药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并整理出《红岩乡布依族民间医药调查》发表在《贵州民族调查》第24卷。黄娅对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妇女孕妇产期进行调查,整理出《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妇女孕妇产期保健服务行为分析国家、市场、社区、家庭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和田振华、杜江和赵能武的《按苗医功效对苗药进行分类的探讨》,均发表在徐晓光主编的《贵州世居民族研究》(第3卷)(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通过以上多次对贵州省民族地区医药资源的调查整理,基本上摸清了贵州民族地区医药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民族药的品种、野生资源蕴藏量、分布和生长环境等情况,以及各地民族医的用药特点,为贵州民族医药的研究、民族医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制订长远规划等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贵州民族医药研究的回顾

贵州省民族医药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贵州民族医药经典著作的收集和整理与出版、贵州民族医药研究论文的发表和贵州省内外民族医药学术活动的交流等方面。

一、贵州民族医药著作的整理与出版

在贵州民族民间医学中,历史悠久、典籍较多、诊治独特、自成理论体系的主要有苗医、布依医、侗医、土家医、彝医、仡佬医、水医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省首先加强了对古代医疗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翻译,抓紧了对名医论著的选编和民间验方的搜集和整理。

贵州省的冉懋雄、陆科闵、邱德文、陈德媛、杜江、龙运光、王福荣、王荣辉、谭学林、文明昌、朱国豪、熊安富、杨济秋、杨经中、罗廷华、于俊生、杨济忠、晏朝辉、包骏、夏同珩、文经贵、吕世祥、王厚安、包骏、赵俊华、潘炉台、张景梅、孙济平、唐海华、胡成刚、袁涛忠、罗其林等专家学者和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教育处、贵州省卫生厅中医处、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中医管理局、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阳中医学院、贵阳省中医药研究院、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阳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和仁怀市彝文翻译组等单位和部门先后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了贵州省境内有关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和毛南族等民族的医药专著,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仅对贵州民族医药学术思想作出了新的贡献,还是对贵州民族医学及理论体系研究的拓展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