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网络心理
49626100000022

第22章 青少年网络自恋及其被控制(2)

鉴于语言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上述“语言霸权”的现象常常被称为“网络殖民主义”。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人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由此可见,有语言优势的西方国家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占据信息的优势,也很容易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覆盖,通过互联网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或某一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现在只要是大量使用网络的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英语文化”的影响,而这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自然而然地引发其他国家的网民对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认同及依赖,甚至导致丧失自己的本土文化精神。对使用非英语的民族和国家来说,其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权被削弱。目前,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借助网络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这种文化霸权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对非英语区的发达国家构成了威胁。

目前,全球信息发布总数的76%是由发达国家完成的,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很小。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仅占总量的4%,这其中相当数量还是由新加坡等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完成的。目前,在互联网上,我国对世界在信息、文化方面的影响都较小。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地位,是所有中国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美国人创造了互联网,并把它推向全世界,让全人类共享。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互联网一些规则的制定者,美国自然比世界上的别的国家多了一些特权。在美国政府的一些观念的影响下,美国互联网的管理组织也建立了许多有利于本国的互联网使用框架。美国对于这些框架有基本的主导权,全世界的其他国家只要想利用互联网,就必须将自己的基本行为纳入这样的框架之中。在美国主导的互联网框架结构中,域名的管理是主要的国际互联网控制方式之一。

域名一直被认为是进入网络世界的大门。很长一段时间,全世界的域名都由ICANN来统一管理。虽然ICANN可以独立作出一些决定,但是美国政府对ICANN的所有决定拥有最终否定权。

从技术上讲,只要掌控着13个根服务器,就可以对国际域名(.com)的流量、解析等严密监控,并可以随时中断服务。因此,美国政府通过ICANN就能很方便地对其他国家的网络运作进行控制。比如,通过截取顶级域名的解析报文、统计某个国家机要核心网站的访问量和通信行为,从中分析出该国机要事务的进展情况等。

2.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也有人称之为“数码鸿沟”或“电子鸿沟”,指的是社会上的群体之间在信息获得的手段和途径方面有优势和劣势之间的差距。国际上对“数字鸿沟”现象的关注以2005年世界电信日期间,国际电联特别举办的纪念20年前发表的《梅特兰报告》的活动为标志,这次活动明确指出:在“拥有”信息和“缺少”信息的人们之间存在着一条“数字鸿沟”。这次活动还正式提出:如果只有少数人从信息技术中获益而绝大多数人却仍然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是不公平的。

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距,它是因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从而出现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其本质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普及应用和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

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输出的流量中,我国目前仅分别占0.1%和0.5%;美国已有55%的杂志推出了网络版,而我国报刊上网率只有10%左右。现在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这种数字鸿沟容易使较小量的信息被湮没,而且信息的使用不对称,容易造成掌握较少信息的人一直处于被控制之中。青少年网络成瘾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被控制。

四、青少年网络被控制的主要表现

1.精神性被控制

青少年网络精神性被控制包括人格被控制和心理被控制两方面。

首先是人格被控制。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格化的倾向。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这样,全球实际上有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即现实的社会存在和虚拟的社会存在。由于现实世界有许多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约束,许多青少年备感现实的不自由。而虚拟世界里,由于网络发展还未成熟,许多运营还很不规范,所以还没有现实世界的诸多约束,人人都是“自由人”,都可以在电脑平台上“随心所欲”,而不必受现实世界中太多的约束。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给青少年造成了许多压力,不少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导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社会人与人交往的方式是“人机符号符号机人”,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不能充分、正常地社会化,极大地妨碍了青少年社会人格的正常形成和发展。

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人们摄取信息时过于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即使与人交往,个别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也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不但使得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或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成为易被控制人群,而且人格的不完善很容易促进被控制因素与加害因素之间的互动,实现一种“恶逆变”,即指被控制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犯后,在不良心理的支配下和其他因素的推动下,导致的被控制人的逆向变化,亦即从被控制者向加害者方向的转化,使青少年由被控制群体转化为加害群体,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后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