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编海心声
49625900000017

第17章 现代传媒采编人员创造性思维刍议(1)

摘要作为现代传媒采编人员,必须使其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思维方式与科学文化同步发展,学会从多角度,结合多学科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才能不负众望。本文针对目前传媒采编人员存在的封闭的、单一的思维方式等问题,阐述了思维方式变革的意义,分析了思维能力具体表现,提出了传媒采编人员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传媒;采编;创造性思维;意义;途径现代化的传媒需要现代化的采编人员。培养现代传媒采编人员,必须注重采编人员的思维能力的教育。为此,不妨把现代入的思维意识和素质的诸方面内容充实到传统的素质教育中来,以此来引导采编人员理性面对开放的世界,让编采人员在多元背景下学会自主思维、自主选择,确立主导的价值取向。知识是思维的素材,做好采编工作只有丰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运用知识的良好思维能力。出版界的采编人员要在别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各种活动中发掘出新闻来,要在稿件中拨开迷雾、洞察真伪,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具体讲,就是要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特殊思维方法在采编工作中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本文是笔者近来读到几篇谈思维的文章和几本关于思维智慧的书籍,有希望提高思维想象力的,有建议调整思维方式的,还有谈编辑记者思维特征的,于是引出了对采编人员创造性思维的思考。

一、思维方式的变革对采编人员工作的意义

思维是人对客观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反应。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能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我们知道,创造力来源于大脑,人脑不仅是贮存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智力的源泉,要开发人脑的智力,必须重视培养合理的思考习惯。编辑编稿、策划,记者采访、写作,面对客观事物需要通过表象发现其真相,通过粗象发现其细部,通过局部发现其总体面貌。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发现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带有新异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过程。采编人员要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比如记者采访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新闻的过程,使记者“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现新闻,不仅仅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脑去想去思考,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发掘其差异性,判断其发展趋势,挖掘新闻价值之所在,这种表现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的积极求异性和洞察力,正是创造性思维基本特征的体现。又比如说编辑,编辑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创造性的认识思维活动。在一个具体的、完整的编辑过程中,编辑人员要运用多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和这些方法的相互组合,这是由编辑工作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所决定的。编辑工作不只是编辑处理一篇篇孤立的稿件,还需要理解并把握这些稿件组合之后产生的整体传播效果。因此,编辑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对不同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删改修正和整合处理,最终做出综合性的选择判断。这种判断的过程就要运用自己思维的创造力,去解决问题。

又比如说:人们对“完美”的认识肯定不一。人们追求完美固然不错。所谓完美,从心理学角度看,无非是人们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提纯而形成的一套标准化心理模式。问题是有些人在遇到具体事物时,往往习惯于采用聚向思维的方法,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心理模式去套,符合之则完美,奉为至珍,反之,则视若蓬荜,疏于理会。这就不可免有点失之于片面。心理学认为,人脑中关于完美的心理模式,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存在,相对的完美是建立在人们已有的认识水平及知识经验之上的。由此看来,完美的获得,总是建立在对不完美的改造基础上的,如果撇开对不完美的改造这个环节,一味追求那种所谓的“完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奥古斯特·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们在采编过程中,要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聪慧的头脑去发现美、完善美。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种类型。而无论哪种类型的创新都必须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并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采编人员不但应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而且应当学习思维科学,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能力。

二、创造思维的内涵与采编人员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当前,关于创造思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则有,定论则无。那么,大体而言,所谓“创造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而言。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的知识方法,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开创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根据实践经验,人们已经总结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一是从过去传统的思维经验中引来的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可以称之为再生性的思维方法;二是不受过去传统经验所束缚的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可以称之为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思维方法。就人类思维方法的科学分类来说,前一种属于集中思维范畴,后一种属于扩散思维的范畴。其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因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少在一种传统的方法上打圈子,它能促进人们向更新、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开拓。这种扩散性的思维路线、思维系统,是具有高度的创造性的,现在也有人称这种扩散思维为“发散性思维”或“多维性思维”。其特征是:思维活动从某一点出发,是有隐约的总体目标却没有固定指向。可以根据直接或间接经验,作任意方向的发射,而且这种思维“射线”,没有层面限制(跨越学科领域),具有所谓全方位的立体性,比较线性的、单维的形式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因为有极大的驰骋空间,而具备更多的创造机会。作为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对稿件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所有问题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当采编人员处于一个全面审察者的地位进行思维其特点,一是全面性,二是灵活性,当然,它要求采编人员既要知识广,涉猎面广。又要想象丰富,思路灵活。

创造性思维通常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逻辑程序推理,而存在着许多思想的飞跃,即省略许多推理环节,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领会,直接达到结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直觉。其基本性质是形象思维,其思维基础是想象和联想能力,而想象和联想作为形象思维能力,完全与个性的观察能力及方法相关,与个体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有关,甚至于个体的非智力情绪感因素有关——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良好的采编人员思维能力和具体表现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虽然传统思维也强调整体性,但常常带有混沌直观、思维猜测的特点,现代的整体思维,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现代辩证思维在把握思维对象的整体特征时,主要是运用辩证综合分析法。它强调从整体出发,注意在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分析,再通过逐级综合而达到总体综合。整体性思维法是一种重要的全面分析法。它是由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转化而成的。它把思维对象当作一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思考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从而把握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和特征性的一种全面分析法。如果采编人员能够运用整体思维,就能够全面审视文稿,迅速把握文稿的主题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认定其是否有恰当而充分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