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科技与传播
49591000000020

第20章 天文类科教电影量少质精

段鸣镝

摘要:天文类科教电影对器材、拍摄手段、拍摄方法都有比一般科教片更为严格的要求,拍好一部天文类科教片需要编导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更需要及时总结其他天文类科教片的拍摄经验和手法。在人类科技能力不断提高、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天文类科教片当然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好看。

关键词:天文科教片、技术、发展历程

1936年,南京金陵大学魏学仁博士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科教电影《日蚀食》,可以称为中国天文类科教片的始祖。为了这次拍摄,南京金陵大学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此次拍摄得到了原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魏学仁的拍摄身份是当时中国教育部日食研究委派观察员。其次,为了拍好这部电影,魏学仁使用了1935年刚刚发明的柯达依斯曼彩色胶片。剧组更远赴东瀛,于1936年6月19日在日本北海道北见国枝幸郡海滨记录了日全食的全过程。这份珍贵的电影资料今天依旧保存完好,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看到其中的部分影像(中国电影博物馆科教片馆)。

限于1936年的拍摄手段,主要是当时高倍率镜头的工艺还不完善,太阳在画面中的体积偏小,但是《日蚀食》仍然忠实地记录了日食过程中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过程。虽然今天并没有留下魏学仁的拍摄手记,可是我们依然可以推断,魏学仁对于计算太阳的曝光度,以及出现日食后的曝光快门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调整,不然,他无法拍摄出如此优秀的日食画面。

天文类科教电影对器材、拍摄手段、拍摄方法都有比一般科教片更为严格的要求,拍好一部天文类科教片需要编导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更需要及时总结其他天文类科教片的拍摄经验和手法。每一部天文类科教片都建立在上一部的拍摄基础之上,是以,从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天文类科教片开始,就注定了此类科教片的拍摄无不面临巨大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0年成立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以后,天文类科教电影在5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以石梅音编导的《宇宙》、忻迎一编导的《宇宙与人》、段鸣镝编导的《月球探秘》为主要代表。

1609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利用透镜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观测就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随后的四百年间,特别是1990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成功地将哈勃太空望远镜放入空间轨道,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估算宇宙的年龄以及宇宙大爆炸之后10亿年到今天宇宙的景象,由哈勃提供的高解析光谱和影像也很明确地证实了黑洞存在于星系核中的学说。这一切科学发现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自我以及宗教的认识。从人类发明电影那一刻起,在这些了不起的天文发现的同时,都会有相应的科教片产生。天文类科教电影最为重大的命题仍然属于哲学的范畴,宇宙从哪里来?人类从哪里来?人类与宇宙的最终命运又会是什么样?石梅音的《宇宙》、忻迎一的《宇宙与人》都在尝试着用最新的天文及物理理论解释世界的终极命题。

但是众所周知,人类探索广袤的宇宙是如此困难,以至于任何一个重大的发现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产生重大的天文学术突破,这是天文类科教片数量较少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制约了天文类科教片拍摄的原因是电影技术手段的发展,从1936年魏学仁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天文类科教片开始,直到1953年中国第一家专业科教电影机构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前,中国的科教片拍摄手段几乎没有太大的进步。石梅音的《宇宙》完全采用制作模型拍摄,是天文类科教片拍摄技术上的一次飞跃。忻迎一的《宇宙与人》“制作广泛采用了高新科技,在我厂是空前的,在我国用于制作一部科教片也是首次”。《宇宙与人》大量运用计算机动画特技,全片电脑动画总长度达45分钟,使得真实自然景象与计算机动画特技模拟景象达到契合统一。科影厂于2009年投入拍摄的《月球探秘》,全长50分钟,有25分钟的纯三维电脑动画,除此以外,大约有十分钟左右的篇幅采用了胶片实拍与三维特技合成的最新制作手段,这在天文类科教电影的制作上尚属首次。

三维电脑动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电影电视制作技术,但是三维电脑技术只是电影拍摄手段的一种发展,它不可能也不会代替传统的模型拍摄技术。即使到2007年,美国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拍摄的《星战前传》第三部依然采用了电脑与实体模型合成拍摄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为观众营造一种“逼真”的环境。由于现在电脑技术的一些局限,对一些物质的纹理以及质感的表现仍然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这就需要在电脑合成之外,拍摄一些电脑较难处理的真实的物体(物质),尽可能地实现画面的真实。《月球探秘》大量地采用了这种三维动画与实拍合成的技术手段。比如,现今天文学界非常热门的一种讨论——“假如月球被巨大的陨石击中”这个话题,画面拍摄的是在上海浦东新区高大的建筑群里看到被陨石击碎的月球,这就需要采用实景拍摄与三维合成破碎月球的拍摄手段。在真实的上海楼群中拍摄这样一个镜头,是为了借助真实的环境,让这种危机感和恐怖感更加真实。这种合成手段的应用在《月球探秘》一片中还有很多,这里再举一例。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时刻面临宇宙尘埃的打击,为了真实地表现这种危险的处境,剧组继续采用了实拍与电脑三维技术合成的办法。宇航员是真人扮演的,月球表面都是真实的布景,但是宇宙陨石是电脑三维制作的。为了使陨石落地这一画面达到逼真的效果,剧组还采用了高速摄影的方式。在镜头中作为背景的宇航员动作变慢,由电脑制作的陨石快速击打地面,两种不同的摄制方式结合,使镜头清晰地传达了导演的意图:“在月球表面上行走的宇航员时刻面临宇宙尘埃的威胁”。

任何一种摄制手法都是继承与发展而来的,天文类科教片制作难度大,攻艰镜头多,更需要不断从前辈的影片中汲取经验与力量。

科教电影《月球探秘》的制作背景是这样的:200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彪炳史册的一次深空探索。随后,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登月计划。《月球探秘》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也在胶片上探索了月球的形成、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以及月球的将来。北京科影厂厂长薛继军认为,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当然少不了中国科教片界的一份力量。2009年,科影厂倾全厂之力,在科教电影市场并不理想的现实状态下,不惜举全厂之力,制作了这部规模宏大的科教片。这既是科影厂的职责所在,也是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份献礼。可喜的是,《月球探秘》不负众望,在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推荐会上获得了“代表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科教片最高水平”的荣誉。

天文类科教片量少质精,的确存在着人类对天文探索的重重困难以及拍摄手段更新周期缓慢的种种限制。但是,我们可以为下一部精彩的天文类科教片作出精确的预测。一是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中国人必将载人登陆月球,美国也会于本世纪上半叶载人登陆火星;哈勃望远镜的继承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于2013年升空,这颗了不起的太空眼睛会为人类解开更多的宇宙谜题。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天文类科教电影的最好题材。二是电影技术手段不断进步,3D电影和IMAX电影普及,也许下一部精彩的天文类科教电影将带我们进入3D和巨幕电影的世界。在人类科技能力不断提高,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天文类科教片当然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好看。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科影通讯》景虹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段呜镝: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