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大城小事
49540800000012

第12章 纽约客如何把高架变公园?

俯瞰纽约高架公园(图片来自高架之友主页,Iwan Baan?2009)若你经过纽约曼哈顿的西区,会看到很多行人他们中既有游客,也有本地人,他们成群结队地朝着一个方向走去。多年前,美剧《欲望都市》中让观众认识了这一新兴区域。但事实上,这些人前行的目的地,既不是有着众多精品店的肉类包装区(Meatpacking District),也不是有着大量艺术表演及画廊的第十大道,而是一处设在高空中的公园高架公园(The High Line Park)。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的成功典范,从2009年开放至今,它不仅成功地为纽约人留住了高架铁路的城市记忆,改善了西曼哈顿的景观,更为区域的更新和提升注入了卓越的新鲜因子,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应。而这一切,都缘于1999年的一次社区发展会议,以及随后联合起来的两个普通男人一个手表商人和一个作家。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为了改善日益严峻的地面交通状况,纽约市政府和铁路公司决定在运输压力庞大的曼哈顿西区建设高架铁路,减少交通负荷。经过50年的发展运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条原来以运送冷冻火鸡肉为主的高架铁路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功能。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是否拆除这条高架铁路的争议就一直存在着。

1999年,有关拆除这条高架铁路的提案又被列入了日程。从《纽约时报》上看到相关的报道后,在纽约开设了好几家手表专卖店的商人罗伯特·汉蒙(Robert Hammond)和旅游作家约书华·大卫(Joshua David),决定以居民的身份参加当地的社区发展会议。会议的进展与他们原本的设想大相径庭,大部分的与会者是高架铁路附近地块的产权所有人,他们都坚决站在拆除这一方的阵营里。而汉蒙和大卫,这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普通人,因为在会议中比邻而坐而结识,并发现彼此都对保存铁路有着相当的热情,于是,虽然势单力孤,但创建一个保护铁路的非营利组织的念头在这次会议中萌芽了。

“高架之友”(Friends of High Line),也就是汉蒙与大卫创建的这家非营利组织,迅速地在那次社区会议后成型,并持续向大众推广他俩对这一条高架铁路的愿景让它成为曼哈顿一条延绵不断的城市绿带公园。但梦想虽美,现实却有诸多障碍。大部分的下西区居民和高架铁路的物业所有人(CSX Real Property)都倾向拆除这一庞大的铁路废墟,时任纽约市长的鲁道夫·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也支持大部分业主和居民的拆除态度。

陷入如此的逆境中,一项称为Rail Banking的联邦法案为高架之友带来了转机。这项法案规定,当铁轨不能再使用时,任何民间团体、地方政府机构都能与联邦铁路达成协议,利用现有的轨道用地作为公园或其他公共用途。CSX在推进处理废弃高架铁路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项法案的存在,并主动将它公之于众,这使得汉蒙与大卫的提案有了极大的法律依据,他们迅速向公众和政府提出了保存和再利用旧铁轨的方案。

时值2002年,纽约市迎来了一位新市长来自华尔街的亿万富豪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他从一个精明的金融交易员创业,并成长为服务于华尔街交易商的信息技术商业帝国的掌门人。在商业创新领域建树颇丰的布隆伯格并没有像他的前任那样对保留高架铁路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他更感兴趣的是:如果把废弃的铁轨改造成高架公园,究竟能为纽约带来多少的经济效益?

如果登上高架铁路沿着铁轨向北走,能看到杂草重生的绿轨一直向北延伸而去,尽头就是帝国大厦;而转身向后,整条绿轨就好似切过曼哈顿西边,自由女神像就在不远处。这个景色一直印刻在汉蒙和大卫的脑海中,也是启迪他们设立高架公园的灵感来源。汉蒙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讲述了对这个城市绿带愿景的美丽梦想。而且幸运的是,他们并没有打算在这里停下来。与博隆伯格所期待的一样,随着对整个项目背景和区域状况的不断深入挖掘,“高架之友”开始着力评估整个方案潜在的现实效益。

随之完成的专家报告极具说服力,报告指出:按照临近地块的经验估算,高架公园完成建设后,周边的土地价值能提升13%~16%。就这样,带着纽约客的创新思维与务实态度,“高架之友”不仅说服了议会和政府在2004年,纽约市政府决定出资5000万美元支持这个公园项目,也成功地说服了纽约人城中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上至名流富商下至普通居民纷纷慷慨解囊。作为第一个表明支持立场的政府官员,博隆伯格率先从私人腰包中掏出了200万美元。

2006年,布隆伯格市长宣布高架公园正式启动兴建。在公园的规划初期,“高架之友”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广邀纽约市民参与讨论共同商讨,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依据收集到的市民意见,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高架公园。

左图为纽约高架公园三期的规划路线(图片来自维基百科)右图为从北向南眺望西三十街以南的一、二期高架公园(图片来自高架之友主页,Iwan Baan?2011)目前开放的高架公园是一、二两期,南起曼哈顿下西区的甘斯沃特街(Gansevoort St),沿着第十大道向北延伸,直到西三十街。负责项目的主要设计团队是由著名的景观建筑设计师詹姆斯·考纳(James Corner)领衔的纽约团队Field Operation和Diller Scofidio+Renfro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概念广泛融入当地居民意见,在建成使用的这条长达4公里的高架公园中,充分呈现了“让过去和现在的每一个画面和角落相互穿越融合为一”的设计概念。

如果在午后的阳光下从位于甘斯沃特街的入口爬上这个在10米高空的高架公园,就能看到斑驳的历史痕迹被巧妙的现代设计手法吸纳。透过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部分被保留下来的铁轨,呈几何形地穿插在人行步道之间不仅保留了废弃铁道原本杂草重生的印迹,也通过绿色植物表达了对新生的浓浓祝福。自南往北前行,展现在眼前的是丰富多彩的空间:大量的座椅和躺椅,甚至还有喷泉,观景平台等提供访客在同一个层面和不同层面与他人互动的可能。

在一些视线通透的交叉路口,设计师在高架上设置了许多大型的玻璃窗或有特殊造型的方框,站在桥上的人透过这扇“窗”观赏路面上的街景,而在路上的行人,亦可以透过这个画框欣赏或站或坐在高架上的游人,饶有趣味。

上图为高架上为访客提供的休憩空间(图片来自高架之友主页,Iwan Baan?2009)下图为高架公园为访客设置的玻璃窗,用于观赏街景(图片来自高架之友主页)如高架之友所预期的,落成后,这个项目不仅在设计上成功地实现了历史文脉的保留和城市景观的提升,也为整个区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自2009年高架公园对公众开放后,每年造访的人数从2010年的200万人次攀升到了2012年的440万人次。沿着高架公园两侧,大量的高级餐厅、精品酒店和俱乐部陆续开张。据统计,高架公园至少为曼哈顿西区带来了30个新建项目,1000间酒店客房,2500个住宅单位和12000份工作机会,经济效益总和达到20亿美元。除了数不胜数的间接经济提升,在直接经济效益上,高架公园的贡献也十分惊人。当初汉蒙和大卫曾保守估计,高架公园的兴建将为周边土地提升13%~16%的价值,在20年内为纽约市政府带来2.5亿美元的税收。而事实上,在项目落成后,这一数字远远超过预估,这一区域的房价已经直逼上城区,根据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在20年内,高架公园将为纽约市政府带来近9亿美元的税收。

从南至北的纽约高架公园,蜿蜒匍匐在曼哈顿西区,就像这个区域的脊柱,把矗立在周围的或古老或现代的建筑和街区连接了起来。80年前,纽约高架铁路为纽约人的日常生活补给物资,80年后,两位普通的纽约人携手,在一位纽约市长的帮助下,将高架铁路变成城市公园。他们用纽约客的创意和务实态度,将梦想变成现实,把历史写进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