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生死大穿越二万五千里长征
49523600000002

第2章 惜别于都河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机关及直属部 队,从江西瑞金的田心、梅坑等地出发,向于都县挺进。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苏区的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毛泽东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的称呼从此开始。大会结束后,瑞金改名“瑞京”,瑞金县划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直辖县。瑞金由此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当时有人将它称为中国的“莫斯科”。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因为在上海无法立足,也迁到了中央苏区,驻在瑞金。瑞金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那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为什么要从瑞金转移到于都呢?这事还得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说起。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蒋介石吸取了前四次对中央苏区“围剿”失败的教训,对第五次军事“围剿”作了充分的准备,强调要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政治上,在根据地周围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经济上,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国民党政府聘请一大批德国军事专家当顾问,拟订作战计划;用美国、英国的大批贷款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式装备。蒋介石还在庐山举办三期军官训练团,以训练参加“剿共”的骨干力量,受训者达7500多人。“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有50万兵力,由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任北路军,共33个师另3个旅,担任主攻任务。另有南路军、西路军和第十九路军,分头担任阻止中央红军向外发展的任务。

尽管国民党军来势汹汹,这时中央红军主力已发展到8万多人,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也有较大发展,如果红军能够正确地估计形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针对国民党军采取的新战法,灵活运用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打破敌人第五次军事“围剿”是可能的。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打响不久,共产国际派到中央苏区担任军事顾问的李德来到瑞金。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员,曾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对李德军事指挥非常迷信,李德一到中央苏区,博古就把中央红军的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他。

李德掌握的军事知识完全是苏联红军正规战那一套,他对中国的国情不了解,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军作战的规律,他把过去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反“围剿”战争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弃之不用,采取军事冒险主义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国民党军实行堡垒主义,李德主张红军用堡垒来对付敌人的堡垒,同敌人拼消耗。结果,中央红军经过一年的作战,虽给敌人以重大打击,但自身的损失也很严重。对李德的瞎指挥,彭德怀曾气愤地骂他:“崽卖爷田心不痛。”

到1934年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如果继续在根据地内坚持作战,红军就会被国民党军消灭,因此,中央红军主力只能被迫撤离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0月13日,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编成的两个野战纵队抵达于都,分别驻在于都县城东北的古田村至岭背、禾溪埠一带。

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渡河计划》,分别从于都、花桥、潭头圩(龙石嘴)、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十个渡口南渡于都河。

中央红军准备渡河期间,苏区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援红军突围转移。苏区人民带着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猪肉来慰劳红军。他们知道红军要走远路,为红军打了一双又一双的草鞋。妇女们组织起洗衣队,帮助红军战士洗衣服。渡河需要架浮桥,于都县城的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木料、门板,甚至老人的棺材板都捐献了出来。

出发的军号响了,号音震颤着每一个红军干部、战士的心弦。军号本是军营中的平常事,可今天却带有特别的意义。这号音中含着浓厚的说不出的一种离别感觉。根据地是红军的家啊,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乡亲出远门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心中能不充满眷恋吗?

队伍出发了,一队队红军战士由各个村庄涌出来,向于都河畔挺进。马嘶声,前进的步伐声,身上背的武器和水壶、瓷缸的撞击声,歌声汇合成红军将士出征的交响曲。

于都河各个渡口站满了红军战士,船老大不断地摇着船橹,将一船又一船的红军渡到对岸。

红军战士们衣服都是新做的,背包一律都是灰色的。每人胸前都挂有两到四颗手榴弹,并带着两到三双草鞋。为了防备敌人的飞机侦察和扫射,战士们还用树枝编成防空帽,戴在头上。文件担子、炊事担子、粮食担子,有次序地跟在队伍后面,一个个大步流星前进。

苏区的群众也都到于都河畔送行,各个渡口都是人山人海。群众们手里拿着鸡蛋、糯米团往战士们手里塞。战士们不要,他们就硬塞到战士的口袋里。有的拿着草鞋,插到战士们的背包上。

红军家属们拿着临别的礼物等待着他们的儿子、丈夫、哥哥、弟弟经过。他们含泪叮嘱着自己的亲人:“到外面要谨慎,要听首长的指挥。

回来的时候,别忘了有适用的东西带回来点。”“哥哥多捉几个白狗子啊!”“你们要早点回来呀!”有的送行群众在河边满怀深情地唱道:送红军到江边,江上穿呀穿梭忙。千军万马渡江去,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

踏上征途的红军战士们向着乡亲们挥着手,高声喊着“:再见乡亲们!你们都回去吧,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你们要多保重啊!……”

10月18日傍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带着警卫员陈昌奉、吴吉清等穿过于都大街,出于都城的东门,来到于都河。滔滔的河水带着黄色的泡沫剧烈地翻腾着,大声地发出呼啸。太阳落山了,冷风一阵阵地扑来,河岸上的榕树、倒垂柳,对面山上杉树、油茶树,被风吹得直响,寒意很浓。毛泽东没有穿大衣,只穿了一身灰布军装,戴一顶八角红军帽。他迈着大步,带领警卫员通过木船搭起的浮桥前进。登上于都河对岸门山坡,毛泽东回头眺望于都城的时候,那里已是星火点点。这位中央苏区的创建者,在即将离开这片热土时,眼睛湿润了。他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心底里充满了愤怒,“左”倾教条主义真是害死人,一块好端端的根据地,给他们断送了!

渡过于都河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人称中央“四老”。徐特立年龄最大,已近60岁,其他三人也年过50。另外,有30名妇女干部,她们是: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刘英、刘群先、李坚真、李伯钊、钱希均、陈慧清、廖似光、谢飞、周越华、邓六金、金维映、危拱之、王泉媛、李桂英、甘棠、危秀英、谢小梅、钟月林、吴富莲、杨厚珍、萧月华、李建华、曾玉、刘彩香、丘一涵、吴仲廉。

从10月17日到19日,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全部渡过于都河,8.6万余人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项英、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