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
49312400000044

第44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5)

优秀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包括:在整体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成果;在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加强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激发教师积极性,优化教学环境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师德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结合自身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显着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成果及其他突出的优秀教学成果。

高校在制定参加优秀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条件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成果完成者必须是高校在岗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教学成果的个人和集体(不超过5人)。在相同条件下,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及中青年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予以优先考虑。优秀教学成果的申报者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成绩显着,为人师表。教学成果必须是正式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所申报成果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改革、提高的方向,对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意义,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实践检验在一定范围内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8.2.4.2 精品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与现状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教育部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2003-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总规模1500门,扣除机动指标100门和高职课程的基本配额300门,实际为1100门。

2.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标准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革不合理机制与制度,敦促高校增加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中特别重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效果体现、特色及政策支持。2007年教育部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启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

3.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首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厚、宽、精、新”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其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设立师资队伍建设基金,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第三,面向新世纪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倡导“精品”意识,即“用精品,出精品”。第四,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考试成绩从应答性考试向创造性考试转变;毕业论文(设计)从模仿性训练向研究性训练转变。第五,管理机制创新是精品课建设的制度条件。学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内、校外全员参与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第六,加大投入力度是精品课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设立教改教研专项基金,为教学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精品课程的管理

(1)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期间,课程内容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取消所有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向全国免费开放。用户可登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点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或直接进入浏览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和了解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相关信息。

(2)有关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枛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枛补充规定的通知》(教高厅[2004]13号)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善网络条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统计课程网站的点击率,及时了解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辐射效果,收集分析用户的反馈意见;在有效期内,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年度检查。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落实质量工程,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并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和建设经验,推进本校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关高等学校要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免费开放,并不断改善网络条件和推进网上资源内容完善更新。未经着作权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将国家精品课程内容用作商业目的活动。

8.3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

8.3.1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由来与发展

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与高校相伴而生。19世纪柏林大学继承哥廷根大学和哈勒大学的传统后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使科学研究与教学并举。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肇端于美国,“社会服务”作为美国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对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服务职能也是美国高等学校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848年创立的威斯康星大学提出“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并指出大学为社会服务采取两条基本途径:传播知识,包括函授、开办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共研讨、提供一般的信息与福利;专家服务,即大学学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咨询及策划、管理工作。大学向州全面开放,为州的全面发展服务。正如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所言:大学要把知识传播给民众并使其能运用知识解决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列为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应考虑到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威斯康星大学以其卓越的社会服务赢得了民众,人们称赞威斯康星大学已经成为威斯康星州政府、社会和工业立法的实验站,成为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示范点,成为全州的实验室。“威斯康星大学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艾略特语),“州立大学服务于所在州人民”是“威斯康星观念”的核心,后来“威斯康星思想”成为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代名词。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高等学校另外两个职能的延伸,即高等学校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20世纪初,社会服务职能还仅仅作为美国州立大学的一个办学特色。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高等学校除了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之外,在直接服务于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日的高等学校,无论从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内容还是形式等方面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从服务的范围看,由生产到生活。就是在面向经济生产领域的同时,还将视线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服务的对象看,由政府到个人。就是在面向政府和社会机构提供政策、科技咨询服务外,还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服务。从服务的内容形式看,内容丰富,形式多层次化。一是教师个体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二是学校和校内院系所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三是学校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联合体为社会提供服务。随着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还会出现更多、更有效的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将更为广阔,不仅为本地区、本国服务,甚至还有可能参与国际事务,为全世界、全人类服务。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圣地,而且是通过孵化知识产业来为社会服务的场所,高等学校将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中新的增长源和强大的牵引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