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
49312400000039

第39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6)

(2)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培养规格在课程上的反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从课程的结构层次或内容上看,可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是指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培养学生基本的品德、政治、文化、身体素质的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两课”的课程门类、学时数都有着具体明确的要求;外语、计算机两门课程被称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有明确的等级考试作要求;体育也有达标要求。这些课程的总学时学分约占总学时总学分近30%。专业课程指的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个专业、某门课程教学作准备的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这类课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称呼,主要体现不同的课程在这一专业中的地位与性质。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约占60%左右。从限定方式或修读要求上看,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又可分为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也可分为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在这一体系中,公共选修课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指的是除了公共必修之外再开设若干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的课程供学生修读,取得规定学分,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一般为8∶2左右,这几年来,选修课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3)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活动形态,可以分为课程性教学环节和非课程性教学环节。课程性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所采用的各种活动方式,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课、教学实习、考查考试、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以外的教育活动方式,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

(4)学时安排与学分要求。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明确规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外,还必须有一定学制下的学时安排和学分要求。学时安排所反映的是学生在各个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应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分要求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量的反映,是对学生修习课程的要求。现在一般要求本科四年课内学时数为文科2500左右,理科2800左右,学分四年共为160学分左右。

2.教学计划实施管理

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来说,只是一个开端,大量的管理工作是在教学计划实施中进行的,可以称为教务行政管理。

教务行政管理,即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教学管理。其根本任务是:

根据教学计划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各种门类的课程,通过教材和教师的投入,科学有效地组织成为有序、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过程。教务行政管理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务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等。教学运行管理是指编排课程表,编制校历、制定开课计划等内容,将教学计划落实到教师及有关人员。其中课程表的编排是教学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目的在于将时间、空间、人力和设施合理组织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稳定教学秩序。编排课程表时要注意均衡,合理地安排时间,以便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室和设备的利用率。教务例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学习管理,含编制分专业的班级,修订发放学生手册,印发教学计划与选课手册,组织考试工作等;其二教学过程管理,有编印课程一览表,落实学期各项工作计划、全面检查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组织教学观摩,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考核教师教学情况,等等。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务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包括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务统计管理、学籍管理。现在往往通过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库进行。

7.4.3 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教学质量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教学质量的确立、设计、控制与提高等方面内容。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1.教学质量的内涵

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一定意义上教学质量近似于教育质量,因此,可以从教育质量作为切入点。那么,什么是教育质量呢?存在着三种教育质量观。

(1)内适质量。内适质量是一种源自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观,它是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及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认识。

内适质量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核心,强调是否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准备了充分的基础,这成了判断教学质量的依据。可以说,内适质量即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

(2)外适质量。外适质量是源于工商管理的质量概念,工商管理的质量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对高等教育来说,外适质量就是指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有及用人单位的需要的程度。

(3)个适质量。个适质量观认为,教育是学生自我实现过程,因此,教育质量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

这种教育质量观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功利的目的更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所谓教学质量观,是对教学质量的总体性和根本性认识,其中关键在于对教学质量特性的识别和分类。按照人们对教育质量的不同理解,教学质量也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和谐统一,既要求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具备多方面的办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文化修养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天赋,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受到社会、用人部门的欢迎。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的欢迎,说明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其质量当然应该得到肯定。在这种教学质量观的指导下,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分解,如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或优秀评估那样,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管理应该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管理。

2.教学质量控制与提高

教学质量控制与提高就是测量实际教学质量,将实际质量与教学质量标准对比,并对两者之间的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节的过程。其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教学质量控制对象。要确定教学质量的哪些特性与标准存在着差距,选择当前亟待提高的某些质量特性加以控制。

(2)分析原因、组织落实。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可以成立两类不同职能的组织,即指导性组织和诊断性组织。指导性组织的职能是:指出教学质量突破的方向,提出关键需解决的问题;提出造成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克服执行中遇到的阻力,掌握教学质量改进的进度,协调各方面共同工作;决定改进的方案,采取措施,并督促实施。诊断性组织的职能在于:调查分析教学质量问题,验证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提出质量改进的方案。这两个组织职能可以由教学督导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小组承担,目前高等学校普遍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一起发挥作用。

(3)采取措施、贯彻实施。采取纠正教学质量问题的措施并付诸行动,是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重点。在实施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措施要具体,方法要得当,行动要果断,克服阻力与困难,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使措施得以贯彻。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除了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外,还需要有一套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作为组织保证。从目前来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他们通过招生计划、专项拨款、各种教学评估等等手段控制学校教学质量;第二层次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决策人,制定学校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定期检查各个职能部门实现质量目标的情况;第三层次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机构,主要是教务处,以及相关的教学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维持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指导;第四层次是各学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更为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由于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家长、学生关心的敏感话题,如何在扩大招生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严防教学质量的滑坡,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有的高等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隶属教务处,负责全校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质量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组织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和毕业生质量信息库的建立。应该积极鼓励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高等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有效的控制。

习题

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2.论述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3.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类型?

4.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