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
49312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今时代,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我国则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其重要地位日益突显出来。如今,关于高等教育已有太多的溢美之词。比如,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新时代,高深知识从社会活动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大学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学术专业上升为社会的“关键专业”,即在一个日益为各种专家所支配的世界上,“大学教师已经成为其他专业的教育者和选拔者”。不过,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那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势不可挡。我国高等教育通过20世纪末以来的大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以2300多所高校、2700万在学人数(其中有2000多万全日制在校生)、每年500多万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跃居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然而,我国还不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已经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表现在学术水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说到底是师资队伍仍然不能适应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得好:“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办大学,固然需要大楼,但更需要大师。大师是师资队伍的翘楚,毕竟凤毛麟角,所以这里的“大师”更具象征意义,泛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正如没有青藏高原,哪有珠穆朗玛峰一样。高水平教师,不仅学术造诣精深,教学艺术高超,而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凡是以学术为业的教师,奉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都会以争做高水平教师甚至大师为奋斗目标。显然,高水平教师教学能力不是上苍赋予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高水平教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做高水平教师,钻研专业学问是必需的,学习教育科学也是必要的。教师和学问家有一点不同,教师不仅要自己明白事理,而且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掌握教育规律,学会教书育人。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学科,可以帮助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规律,以便适应教师岗位、胜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即使从20世纪50年代末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算起,也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实践需要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也取得长足发展。从1984年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问世至今,各种版本的《高等教育学》多达20余种。在如此众多的《高等教育学》着作中,有的以建构理论体系为目的,有的侧重对工作实践的分析和指导,有的是为了满足培训需要,从而分别形成了所谓的理论体系、工作体系和教材体系。本书是专门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而编写的,总体上属于教材体系。我们认为,做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角色,即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工作特点、努力方向和发展路径,同时要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即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地位和学习规律;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即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术工作和组织管理;再次要了解高等学校所处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唯其如此,教师既能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又有全局观念认清方向。教育工作是一项集体事业,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协作精神尤其重要。基于上述考虑和预设,本书分三篇展开论述,第1篇是宏观基础篇,包括第1章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以及第2章高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第2篇是教学主体篇,即第3、4章,分别论述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3篇是高校工作篇,即第5、6、7、8、9章,依次讨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组织与管理。

传统上,高等教育学在论述微观问题时主要以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为研究对象。这样做有其合理性,一是普通高校办学正规,具有完整性和典型性,二是本科教育历史最为悠久,量大面广,又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同样具有典型意义。然而,如今的高等教育在形式、层次、类型、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因循守旧不合需要,面面俱到又显繁琐,我们在论述时尽量统筹兼顾,但难免有所偏重,特别是对高职高专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可能关注不够。此外,本书定位于提供关于高校师生、高校工作和高等教育三个层面的基本知识,帮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高等教育的概貌,掌握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实,一本教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满足各种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有些内容可能论述不够深入,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展开讨论,有些发展可能没有充分反映,等等。预先说明这些问题和局限,主要想提请读者在使用本教材时不要为它所束缚,应当像陈云同志所说的那样,“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善于独立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应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