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49267700000025

第25章 中篇1976—1977: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和第三次复出(6)

决定由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大会致悼词,是经过了一番斗争的。1月12日,政治局开会讨论悼词和谁致悼词的问题。会议由邓小平主持。当时邓小平已处于再次挨批的逆境中。为安排好周总理的丧事,他同“四人帮”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政治局会议开始,邓小平先发制人,说:“总理悼词文稿,会前已经发给大家,为节省时间会上就不读了,请大家发表意见。”紧接着,他说:“这篇悼词我仔细看过多遍,我认为写得是不错的。对总理一生的评价,对总理的革命简历,对以总理为榜样,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总理学习的几段话,都符合总理的实际。我同意这篇悼词,认为可以用。大家有什么修改、补充意见,请讲。”短短数语,对悼词稿给予充分肯定,等于给多数政治局成员交了底。接着,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等相继发言,表示同意悼词稿。江青在会上以所谓“路线问题”对周恩来进行恶毒攻击和诬蔑,妄图贬低周总理的伟大形象和丰功伟绩,但除王洪文、姚文元跟着帮腔外,其他与会人员对她的发言不予理睬。张春桥对悼词中向总理学习的几段话特别重视,他心怀恐惧,想从悼词中抹掉它,淡化它,但他深知,如果在政治局会上公开提出必将遭到痛斥,因而采取了一个下劣的办法。他在散会后,急忙追赶上李鑫和周启才两位悼词起草者(他们列席了这个会),对他们说:“悼词号召向总理学习的那部分,不必那样展开写,不必写得那样实,你们改一改,压缩一下,笼统地写几句虚的话就行了。”周、李两人听了十分恼怒,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只好不软不硬地说:“我们是做具体工作的,悼词政治局已经讨论通过,我们无权做任何改动。您的意见也没在政治局会上提出,现在要我们做这样重大的改动,我们不能够做。如果您认为必要的话,可以将您的意见向政治局提出,政治局如果同意,我们就按政治局的意见改。”张春桥无言以对,悻悻地走了。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讨论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由谁来给周总理致悼词。江青采取主动,抢先提出由王洪文致悼词。王洪文认为自己不行,张春桥也感到王洪文不够格,提出由叶剑英致悼词。叶剑英带着怒气说:“给总理致悼词,应该是小平同志!他是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无论从规格上还是资历上,小平同志给总理致悼词是最合适的。我提议由小平同志来给总理致悼词!那个提议我给总理致悼词的意见,我认为不合适。”这一席话,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态度坚决,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四人帮”。参加会议的其他政治局成员都表示同意叶帅的意见,赞成由邓小平给总理致悼词。“四人帮”也没有再反对。

粉碎“四人帮”后,在十一届一中全会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谈到给总理致悼词这件事时,邓小平说:“四人帮”开始反对我给总理致悼词,他们是有阴谋的。他们见反对不成,又同意我给总理致悼词,也是有罪恶目的的。当时他们看我在政治上快不行了,要下台了,我一下台,通过我给总理致悼词的声音也就再出不来了。他们是反对总理,害怕宣传总理,当然也反对我。

1976年1月12日的政治局会议,在邓小平主持下,对总理丧事两大重要问题——悼词和由谁致悼词,经过斗争,均以“四人帮”的失败而告终。

邓小平致悼词一举,使得全国人民的心中油然产生了某种希望。但他们很快就认识到,这只不过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

六、“批邓”“反周”激起群众义愤

1.邓小平专管外事,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

周恩来病危期间,“批邓”力度不减。1976年1月3日,政治局的“帮邓会”再开。邓小平作补充检查说:提出以“三项指示为纲”这样重大的问题,既没请示主席,也没提到政治局和国务院讨论。会后,邓小平把补充检查稿送毛泽东,并致信说明,信中表示:“对我批判的会议,还要继续开,我除了继续取得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外,总希望能够向主席当面陈述自己对于错误的认识,取得主席的教诲,当然要在主席认为可以的时候。”

周恩来的治丧活动刚结束,1976年1月20日,中央政治局的“帮邓会”又继续进行。

会上,有人责问邓小平:你为什么要见主席?邓小平平静地回答:想当面向主席讲自己错误的严重,特别想当面听取主席的批评和指示,我还想当面提出自己的工作问题。我觉得这种要求是正常的,我仍然抱有这样的希望。

散会后,邓小平连夜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说:“我两次要求见主席,除了讲自己错误和面聆主席教导外,确实想谈谈我的工作问题。还在批判我的错误的时候,提出我的工作问题是否妥当,我自己确很踌躇。提,怕觉得我受不得批评;不提,也有什么恋栈之嫌。再三考虑,还是想当主席面谈这个问题为好。”“现在,已过去两个多月,批判还将继续下去,再不提出会妨碍中央的工作,增加自己的过失。因此,我首先向主席提出:解除我担负的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责任,恳请予以批准。”并说:“我自己再不提出,实在于心有愧。”“至于我自己,一切听从主席和中央的决定。”

1月21日上午,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了20日会上邓小平作检讨发言的情况。毛泽东这时也已看到了邓小平给他的信。毛泽东肯定邓小平的检讨,并对他的工作作出安排。毛泽东表示:邓小平还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引导得好,可以不走到对抗方面去。又说:“小平工作问题以后再议。我意可以减少工作,但不脱离工作,即不应一棍子打死。”还说:“小平专管外事。”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定一位国务院主要负责人。毛远新问毛泽东:主席对总理的人选有什么考虑?毛泽东考虑了一下,说:“要告诉王洪文、张春桥让一下。”毛泽东扳着手指数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最后说:“还是华国锋比较好些。”毛远新点头称是。就这样,毛泽东提议华任代总理,主持政治局工作。毛泽东还说:“就请华国锋带个头,他自认为是政治水平不高的人”。

这时,王洪文自以为自己要上台主持中央工作了,私自准备了以中央工作主持人身份在打招呼会上的讲话稿。江、张、姚、王以为周死邓倒,总理一职非张春桥莫属。上海的党羽已经在大树所谓“张春桥思想”,说张春桥的“全面专政”论,“超过”了列宁主义,“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第四个里程碑”。上海、北京、天津、辽宁三市一省带头打报告,要求张春桥当总理。

1月28日,毛泽东正式提议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和主持中央工作。毛远新向张春桥、王洪文二人谈明毛的意图,张为之语咽。而上海的党羽不知底里,还在街头贴出“坚决要求张春桥当总理”的大标语。

1月31日,毛远新给毛泽东的请示报告中说:我已和王洪文、张春桥谈过,传达了主席对华国锋、陈锡联工作安排的指示,他们表示完全拥护,保证支持。此事可由政治局指定专人分别向中央党、政、军部门进行传达。毛泽东阅后批示:“同意。还应同小平同志谈一下。”

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一、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二、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在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对于毛泽东的决定,江青等人口头上表示“完全拥护”,实际上心中极为不满。张春桥写《一九七六年二月三日有感》,宣泄怨愤:又是一个一号文件。

去年发了一个一号文件。

真是得志更猖狂。

来得快,来得凶,垮得也快。

错误路线总是行不通的。可以得意于一时,似乎天下就是他的了,要开始一个什么新“时代”了。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人民是决定性的因素。

代表人民的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站在先进分子一边,就是胜利。反之,必然失败。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日记中除了自我标榜、吹嘘,美化自己,就是用“得志更猖狂”、“来得快,来得凶,垮得也快”等语言诅咒已不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同时也发泄对华国锋的不满,显露了他图谋篡权、要把“新桃换旧符”的心机。

2.“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继续发动

华国锋就任代总理、主持中央工作以后,首先着手抓的工作,是按照毛泽东的意图,继续发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

2月5日,中共中央通知,将1975年11月26日发出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扩大传达到党内外群众。同一天,华国锋向毛泽东请示,计划分批召开各省、市、区和各大军区负责同志会议,“继续打招呼”,促使他们“早转弯”、“转好弯”。

2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3号文件,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停止学习和贯彻执行1975年7月邓小平、叶剑英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第一批参加打招呼会的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四川5个所谓“问题多一些的省”的负责同志共29人,应召来京。2月9日下午五省来京同志座谈会开始。接着,2月中旬,打招呼会又扩大到第二批12个省、市、自治区和一些大军区的负责人: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南京、沈阳、北京、福州、成都、昆明、济南等大军区。会议的主要文件是《毛主席重要指示》。这是毛远新根据毛泽东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多次谈话整理而成,并经毛泽东审阅批准的。《毛主席重要指示》共13大段,按照内容分4个部分编排。

一是重申阶级斗争为纲。肯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出走资派还在走。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有是目。”“1949年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3年后重提阶级斗争问题,还有形势开始好转。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旧的资产阶级不是还存在吗?大量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大家都看见了吗?大量未改造好的知识分子不是都在吗?小生产的影响,贪污腐化、投机倒把不是到处都有吗?刘、林等反党集团不是令人惊心动魄吗?”

为什么有些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问题看不清楚了。毛泽东认为,“问题是自己是属于小资产阶级,思想容易右。自己代表资产阶级,却说阶级矛盾看不清楚了。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民主革命后,工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一百年后还要不要革命?一千年后要不要革命?总还是要革命的。总是一部分人觉得受压,小官、学生、工、农、兵,不喜欢大人物压他们,所以他们要革命呢。”

二是肯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要求作出评价和正确对待。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要研究的是在有所不足方面。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看法不见得一致。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一、打倒一切;二、全面内战。打倒一切其中一部分打对了,如刘、林集团。一部分打错了,如许多老同志,这些人也有错误,批一下也可以。”“全面内战,抢了枪,大多数是发的,打一下也是个锻炼。但是把人往死里打,不救护伤员,这不好。”“有的人受了点冲击,心里不高兴,有气,在情理之中,可以谅解。但不能把气发到大多数人身上,发到群众身上,站在对立面去指责。”

关于对待老同志和造反派。毛泽东说:“不要轻视老同志,我是最老的,老同志还有点用处。对造反派要高抬贵手,不要动不动就‘滚’。有时他们犯错误,我们老同志就不犯错误?照样犯。要注意老中青三结合。”

三是关于当前运动的方针政策问题。毛泽东提出“当前大辩论主要限于学校及部分机关,不要搞战斗队,主要是党的领导。不要冲击工业、农业、商业、军队。但是,也会波及。”“对一些老同志要打招呼,要帮助”,强调“不是搞无政府,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说明毛泽东在运动的规模、方法上吸取了教训,有所控制,不想“天下大乱”了。

四是对邓小平的批评与政策界限。毛严厉批评邓不抓阶级斗争,“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代表资产阶级”。但又明确指出:“他还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要帮助他,批他的错误就是帮助,顺着不好。批是要批的,但不应一棍子打死。对犯有缺点和错误的人,我们党历来有政策,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互相帮助,改正错误,搞好团结,搞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