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49267700000021

第21章 中篇1976—1977: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和第三次复出(2)

参加会议的四人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一致认为,主席的指示非常重要。所涉及的问题绝不是孤立的,反映了当前两条路线的斗争。”毛泽东指示继续开会,就讨论这个问题,当前两条路线的斗争。并说:讨论限于文化大革命问题,做个决议。他指示:扩大一点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张春桥也参加,八个人先讨论,吵也不要紧,然后政治局再讨论。

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总的评价。他说:

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要研究的是有所不足方面。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毛泽东说:

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一、打倒一切,二、全面内战。打倒一切,其中一部分打对了,如刘、林集团。一部分打错了,如许多老同志,这些人也有错误,批一下也可以。

毛泽东要求八人会议抓住当前两条路线斗争,集中讨论“文化大革命”问题,以他的这个结论为基础,对“文化大革命”做个决议。毛泽东说:你们八个人先讨论,一次开不好,两次、三次,不要着急。

3.两次政治局八人会议和批评对象的扩大

11月4日即开了第一次八人会议,当天晚上,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了会议情况。

谈到对“全面内战”的理解,毛泽东说:无战争经验已经十多年了,抢了枪,大多数是发的,打一下,也是个锻炼。但是把人往死里打,不救护伤员,这不好。

谈到会上有的同志讲,主席一个时期批评这些人,一个时期批评那些人,为的是在路线上一致起来,不要一批评就要打倒似的。毛泽东点头说:对,不是打倒,而是改正错误,团结起来,搞好工作。我批评江青也是这样。又说:开会就是帮助他(指邓小平)及大家,互相帮助,搞好团结,搞好工作。

毛泽东还指出: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并由此谈到理论问题,说: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了犯了大错误。列宁则不然,他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八级工资,不管你人少人多。

毛泽东最后叮嘱毛远新:这个不要告诉江青,什么也不讲。还指示:会议还要逐步扩大几个人。

11月7日政治局第二次八人会议后,得到毛泽东同意,指名批评的对象扩大到在宣传理论和教育、科技、文艺等领域积极支持邓小平整顿的几位领导同志:胡乔木、胡耀邦、李昌、周荣鑫。会议的范围也扩大到17人,包括全体健康状况能够参加会议的政治局成员。

11月8日,张春桥找周荣鑫谈话,指责周荣鑫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正确主张,责令周荣鑫作检查。周荣鑫提出:当前学生不读书等问题急待解决。张春桥却说:“社会上有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教育革命的风。”“一个是培养有资产阶级觉悟的、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一个是培养有觉悟的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你说要什么人?我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要一个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张春桥还说:迟群1968年带领军宣队、工宣队到清华、北大,路线是正确的。

11月14日,按毛泽东前一天“向一些老同志打个招呼,如周荣鑫、李昌、胡耀邦、胡(指胡乔木)、刘冰、李井泉等几十人也要打招呼”的指示,邓小平和几位常务副总理在国务院召集周荣鑫、李昌、胡耀邦、胡乔木开会,通知他们政治局日内将开会谈他们的问题,要他们准备到政治局会议上做检讨。

三、“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发动

1.在清华大学发动“教育革命大辩论”

广泛发动群众是毛泽东的重要工作方法。在指导政治局内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并对邓小平进行批评的同时,在清华大学,传达他对刘冰等人来信的批评,发动群众,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

11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吴德到清华大学,在该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传达毛泽东10月下旬关于刘冰等人来信谈话的记录整理稿(后来习惯称为批示)。毛泽东说:“清华大学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我看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毛泽东还指出:“我在北京,写信为什么不直接写给我,还要经小平转。小平偏袒刘冰。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吴德并传达:根据毛主席指示的精神,在清华大学展开大辩论,辩论刘冰等人两封信的实质。非常明显,其意图是以“教育革命大辩论”来发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从11月3日当天起,迟群连续主持召开不断扩大的常委扩大会议,对刘冰等人进行有组织的围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和各系党总支书记也参加。清华大学的所谓“教育革命大辩论”在迟群、谢静宜操纵下很快就变成激烈的政治运动。到11月12日,校党委常委会竟扩大到1700多人。

11月18日,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公布了毛泽东指责刘冰等人来信的谈话、批示(但对其中批评邓小平的话没有公布)。迟、谢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指使15人上台作证,对刘冰等揭发的问题作了完全颠倒黑白的所谓“澄清”,把两封揭发信打成“诬告信”,并竭力攻击周荣鑫、刘冰等“否定教育革命”,“翻文化大革命的案”,还叫嚷要“揪后台”。

会后,清华大学开辟大字报区,一天之内贴出2000多张大字报。北京大学紧跟其后。大字报公开点名批判周荣鑫、刘冰等人。北京和一些省、市奉命组织干部、群众到清华大学看大字报。两校大字报的内容迅速在各地传播,各地一些学校也开展了“教育革命大辩论”。他们还在各种场合,诬陷周荣鑫的正确言论是“奇谈怪论”,说他进行的教育整顿是“把矛头指向毛主席和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妄图恢复资产阶级在学校的一统天下,专无产阶级的政”。与此同时,迟群等一方面打着“大辩论”的旗号,对刘冰等人进行全校性的批斗,把他们打成“正在走的走资派”、“投降派”、“右倾翻案风急先锋”。另一方面借题发挥,把矛头指向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全国掀起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逆流。

2.毛泽东对邓小平仍立足于帮

这时,虽然政治局内“批邓”的范围逐步扩大,在清华大学进行的所谓“教育革命大辩论”正在演变为一场激烈的政治运动,但是,毛泽东对邓小平仍然立足于帮,并不想把邓小平打倒。

这从毛泽东对外交部《关于缅甸总统吴奈温访华接待计划请示》和邓小平报告的批示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就接待计划报告毛泽东:“奈温已表示希望会见春桥、江青、文元同志,故我请外交部提出由我和春桥两人之一出面接待的方案。我觉得以后对主要国宾,由我一人出面,过于繁重,故这次拟请春桥出面。如何,请主席考虑指示后,再送政治局各同志审核。”

毛泽东阅后批示:“由小平主持会谈。春桥可参加欢送和宴会。”删去了《请示》中的“江青同志会见已有安排”,并把“由邓小平或张春桥副总理代表周总理主持”、“请邓小平或张春桥副总理讲话”、“请邓小平或张春桥副总理祝酒”中的三处“或张春桥”四个字圈掉。

从毛泽东处理王洪文回京后中央日常工作的安排上也看得很清楚。

王洪文在五六月间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受到批评,写了书面检讨。6月下旬离开北京前往上海、浙江,11月中旬回到北京。照说,在当时形势下,利用邓小平挨批的机会,就势要邓下王上,顺理成章。可是,毛泽东并没有这样做。

邓小平在王洪文回到北京以后,即于11月15日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说:七月份洪文同志到外地时,经主席批准,由我代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现洪文同志已回,按例,从即日起,中央日常工作仍请洪文同志主持。近日召开的十七人会议,亦应请洪文同志主持。

毛泽东当夜写了批语:

暂时仍由小平同志主持,过一会再说。

毛泽东

十一月十五日二十三时

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对邓小平还有所期待,希望经过“批评、帮助”,邓小平能够同他一致起来,继续共同工作。

同一天,毛泽东批示将7月14日关于文艺等问题的谈话印发政治局讨论。毛泽东写道:“印发政治局各同志。请讨论一次。我讲得不完全,至少应该提到鲁迅提倡削烂苹果一篇,请文元同志找出此文印发,以供讨论之用。”

鲁迅提倡削烂苹果一篇指《准风月谈》中的《关于翻译(下)》。此文用削烂苹果做比喻,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有缺点的人和作品,批评那种“首饰要‘足赤’,人物要‘完人’。一有缺点,有时就全部都不要了”的不好的脾气。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毛泽东批评邓小平,是希望他改变观点,纠正“错误”,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工作。

3.邓小平婉拒为“文化大革命”作决议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开十七人会议,批评邓小平,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和向一些同志“打招呼”的问题。会议仍由邓小平主持。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毛泽东在11月3日同毛远新谈话时就作出了一个三七开的总评,即:“基本正确,有所不足”,“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要求通过讨论,统一认识,作个决议。这时,毛泽东又提出,希望这个决议由邓主持来作。

邓小平不同意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这种评价。若干年后,他作过这样的批评:“毛泽东同志到了晚年,确实是思想不那么一贯了,有些话是互相矛盾的。比如评价‘文化大革命’,说三分错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就是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这八个字和七分成绩怎么能联系起来呢?”邓小平还说:“毛主席去世前一两年讲过,‘文化大革命’有两个错误,一个是‘打倒一切’,一个是‘全面内战’。只就这两点讲,就已经不能说‘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当然只能腹诽而无法明说。邓小平不愿在毛泽东这个三七开的指导思想下为“文化大革命”作决议,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述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只能寻找托词。邓小平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其中“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这句话,出自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毛泽东在前几天(11月13日)《关于打招呼问题的批语》中刚用过的典故。邓小平用这种方式把自己在“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上不妥协的态度清楚地表达了出来。毛泽东得知,大失所望。

有论者认为,邓小平表示的这种不妥协的态度促使毛泽东下定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决心。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毛不满意邓的是对“文革”的否定,如果在这一点上邓能够同毛一致,已有的缝隙就可能弥合起来。不过,从当时已经形成的局面来看,毛的这种试探在邓那里必然碰壁姑且置之不论,即使邓允诺承当,笔者以为至多对“批邓、反击”的时间、规模、程度产生一些影响。从全局来说,毛“批邓”的决心在此之前就已经下定了(虽然他并不想“打倒”)。这从11月以来的历次谈话可见,从在清华大学传达对刘冰来信的谈话、发动“教育革命大辩论”可见,从事实上已经开始的对邓的批判可见,特别是从11月20日政治局会议讨论的另一个议题“打招呼”问题也可见。

在11月13日下午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后,把陪同会见的邓小平和张春桥留下谈话。毛泽东建议胡耀邦、胡乔木、周荣鑫、李昌、刘冰等列席中央政治局“帮邓会”,并说,他们参加会议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帮助。

这天,毛泽东写了一段批语,指示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以免这些同志犯新的错误。批语全文如下:过去只有河南同80%的县委书记打了招呼,所以没有受冲击。在多数人身上复杂一点。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要估计这种情况。一些老同志打个招呼,如周荣鑫、李昌、胡耀邦、胡、刘冰、李井泉等几十个人也要打招呼。

11月20日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打招呼的问题。

会后,邓小平于21日给毛泽东写了报告,请示关于召开打招呼会的有关问题。报告写道:主席:

遵照主席指示,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免犯错误。现拟了一个一百三十六人的名单,并拟了一个打招呼的谈话要点,都是由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了的,现送上,请审阅批示。

打招呼的方法是,把大家召集到一块谈,政治局同志都出席。

政治局商量,把谈话要点发给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以及省市委第一书记,也给他们打个招呼,此点也请主席批准。

邓小平

十一月二十一日

随报告附送的打招呼谈话要点讲到,中央认为,毛主席对刘冰等人来信的指示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出现的问题绝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清华大学的这场大辩论必然影响全国。毛主席指出,要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以免这些同志犯新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