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农民闯市场指南
49260400000005

第5章 靠网络致富

一个夏天的中午,甘肃省金塔县金塔乡红光小学六年级学生雷丽娇放学时,看到父母正给双层双株棉花打顶尖,马上制止说:“这种棉花不能打顶尖,否则会减产。”雷丽娇父母和附近的棉农立即停止了手中的活计。他们知道:雷丽娇的学问来自互联网,肯定没错!后来,没有打顶尖的棉花果然增产了。

同村的张建国今春收购18吨玉米,看见价格急剧下跌,准备赔本抛售。这时从网上获悉“玉米下半年将要涨价”的消息,就半信半疑地开始等待。很快,玉米涨价了,他不但没赔,还赚了一大笔。

网络让闭塞的金塔联通了世界。“甘肃网络第一县”――金塔县建立信息网络两年来,先后签订网上农业订单57个,辐射农户签订代销合同5万份,销售孜然、黑瓜籽、早酥梨等农产品1.2亿元,有力地解决了产品卖难问题。仅去年一年,全县就有300多户农民依托互联网,外销农产品5.25万吨。因为有了网络,使地属典型大陆沙漠性气候的金塔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攀升。2001年,金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64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55元!

金塔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侧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粮食、油料、棉花、豆类、瓜果等各类农产品。在过去的年代里,这个人均3亩多耕地的“绿色明珠”,日子挺好过的。但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地处河西走廊最狭窄、人称312国道“盲肠”的金塔县,就深受地域偏僻、信息封闭之苦:农产品丰收,农民却卖不上价钱。农产品滞销和“卖难”成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极大障碍。

2001年3月,金塔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以网络大建设带动经济大发展的决定。为了让信息真正送到千家万户,为农民所用,金塔县在各村小学设立信息点,由老师负责将县网络中心搜集整理的各类信息下载、印发给学生,学生放学后带给父母或邻居。农民有什么意见和需求,再由学校用电子邮件反馈给县信息中心,形成网络循环。

因为一个信息点只需配置一套电脑、打印机、速印机和纸张,投资小,其他费用非常低,加上网络广告的补贴,经费政府承担得起,农民就可不增加负担,从而免费获得信息。用这样的方法,金塔突破了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地沟通了农户。

据统计,全县通过网络下载各类信息2万余条,发布招商、产销信息8500多条,使县内孜然、黑瓜籽、早酥梨等10多种农副产品在网上实现了交易。网络使过去闭塞落后的“泥腿子”脱胎换骨,只需轻轻点一下鼠标,就可获取所需资讯。

案例点评:

网络对于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朋友来说,也许还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即使一些地区,已经有了相关网络的建设,许多农民朋友仍然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巨大作用。其实,网络对农民朋友致富,可提供极为有用的信息。像上文中提到的例子,许多产品什么时候销售可卖到一个好的价钱,农作物的技术处理是否正确,等等,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现成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