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农民闯市场指南
49260400000043

第43章 昔日“羊”“鱼”“蛋”今朝“金蛋蛋”

马铃薯(俗称洋芋)是甘肃省会宁县的传统优势作物,在缺吃少穿的时代,是广大群众赖以果腹的主食。据说,村民们曾颇为“自豪”地向外人介绍自己“富足”的生活,早上吃的是“羊”,中午吃的是“鱼”,晚上吃的是“蛋”,其实,一日三餐吃的都是洋芋。而且不仅人吃,猪、羊等家畜也吃。村民们满足于这种自给自足的状况一直持续到近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洋芋的商品价值充分实现,真正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在这个过程中,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众多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让广大群众在应对多变的市场时有了一颗“定心丸”。会宁县金蛋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发挥作用较强的一个。

会宁县金蛋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平头川乡马铃薯产业协会,2007年7月,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宗旨,按照“市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李仲罡等5人出资30万元,注册成立。合作社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总资产647.3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10.86万元,流动资金136.48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1872.75万元,发展会员253人。

近年,合作社引进的菜用型青薯168和台湾红皮两个品种,因其芽眼浅、薯形好而受到河南洛阳中原市场、广州大郎市场的青睐。2008年大面积推广,并适时聘请县农业部门专家来传经授宝,传授科学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收到良好的效益。在销售上,合作社注册了网站,开展了网上业务。目前,已经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广州等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同时,每年为全县淀粉生产厂家调运淀粉型洋芋5000吨以上。由合作社带动,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的会宁县东部洋芋市场是全县最大的马铃薯交易市场之一,年购销量突破50万吨,交易额近2000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200余人,直接增加劳务收入180多万元,仅合作社统一销售马铃薯就达2万多吨,社员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且带动了本乡2600户13000人从事马铃薯种植和购销,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而且辐射发展了周边十几个乡、10多万人口。

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信息、技术、销售等优势,与种植大户签订订单,积极开展“四保一条龙”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即在种植季节,针对当地群众种薯贮备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实际困难,采取赊欠方式,保化肥、保优良品种供应,马铃薯生长阶段,保种植技术指导,产后则保销售服务。2008年,对1000户重点种植大户和贫困种植户,每户赊销优良薯种100千克,赊销化肥70千克,在马铃薯收购环节中再扣回赊欠款额,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等问题。合作社年调供良种100吨以上,种植优良品种50000亩以上,受益农户达到1.2万户。

案例点评:

“办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帮农民”的发展景象,已经处处呈现。其共同点在于做自己熟悉的,有优势的事情,挖掘市场需求的。只有这样才能立足脚跟,稳步前进。